200 元,可以在北京这四家“可持续商店”里买到什么?
在 2022 年,当你也想开始过一种“可持续生活”,可以怎么做?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贯彻“无浪费”的生活,不论是外卖、快递还是日常出行,光是每天需要无间歇地更换口罩这件事,就已经制造了无数废弃物。去超市前带上环保袋这件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在超市里购买的矿泉水、汽水和保鲜膜,好像又离“环保”远了一些。
越来越多的城市,例如哥本哈根或苏黎世,会把“绿色”写进城市法规。即便在“可持续氛围”并非十分浓厚的城市里,值得欣慰的事情也在发生:咖啡店里选择使用自带杯的顾客越来越多,市集和商店货架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循环、回收、废品再利用的创意出现。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提醒着我们,可持续的趋势其实可以和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
我们试着探访了开在北京的四家可持续主题商店,并完成一个“200元购物挑战”。
这些商店包括二手物品循环店,也包括可持续制品专卖店——和一般的商店相比,这些店铺最大的特点是“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故事”,以及会劝你“少买点”的店员们。
在越来越热的城市里步行,前往任何一家和“可持续”有关的商店,虽然很有可能什么都没买到,也觉得是意义明确的事。
❶
THE BULK HOUSE
零浪费无包装商店
北锣鼓巷 70 号
可持续生活的 A-Z
许多人对可持续产品的第一印象,或许就来自这家北锣鼓巷上不太起眼的小店。THE BULK HOUSE 是大陆第一家零浪费无包装商店,关于它的故事,关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人应该大都有所耳闻。其中最著名的一则是,2017 年,创始人 Carrie Yu 和 Joe Harvey 做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零浪费挑战,最终两个人仅仅产生了两罐垃圾——甚至远远少于平常我们点一顿外卖产生的垃圾。
店内售卖的大都是自有品牌产品,并且每件都大有来头,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牙膏片,到木浆洗碗布,再到可重复使用的蜂蜡保鲜膜,以及竹子和不锈钢制成的吸管。
在店里,每件商品都附有手写的介绍,写在回收的纸板上。浏览货架像是参加了一场关于“可持续生活”的科普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几乎所有用品,都可以找到更加环保的替代品。譬如,将洗发水换成洗发皂,将一次性吸管换成不锈钢吸管,将超市塑料袋换成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袋……
店铺里的循环图书角摆放着在各种市集上收到的捐赠书籍,有需要的客人可以从这里免费拿走,完成一次知识的小型流通。
店员和我们分享了她工作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既需要完成自己介绍和销售产品的本职工作,又打心底里觉得人们应该“非必要不购买”。创始人 Harvey 也曾在采访中表达过相似的考虑:“我们应该聪明地进行消费——比起‘想要’,我们更应该学会‘关心’。”
THE BULK HOUSE 到底把“可持续”实现得多彻底?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所有商品的价格标签都是可回收的。买完东西后,当然也不要期待店员会从收银台中掏出一个塑料袋帮你打包:他们只提供附有店员手绘 LOGO 的纸袋。
WHAT WE BUY
总价:¥190.5
❶
多用途可降解木浆棉抹布 ¥ 13.5
纯棉和植物纤维制成,24 周后可以在土壤中自然降解。
❷
天然洁面沐浴海绵 ¥ 48
据说来自希腊地中海和爱琴海海域,海绵是地球上最早的多细胞生物之一。
❸
可折叠硅胶餐盒 ¥ 89
为外出就餐和上班带饭提供可持续而美丽的选择。
❹
天然玉米牙线 ¥ 35
玻璃瓶可以重复使用,用完后可以购买替换装。
❺
自制零钱包 ¥ 5
在店内的“五元区”淘到的用一升装的牛奶盒制成的钱包,也可以试着自己在家复刻。
❷
Roundabout
众爱慈善商店
香江北路观唐广场
二手店中的“有求必应屋”
来到 Roundabout 众爱慈善商店门前,立刻有种穿越到美国中西部的某个唐人街的感觉:放眼望去,四周全是低矮的楼房、中英双语的店面,以及为这个场景“注入灵魂”的加油站。众爱慈善商店在一座不太新的建筑里,看上去像开放世界游戏里随意建模出的一栋标准“西式楼房”。店门口堆满了旧床垫、沙发和其他物件,店员们正忙着清点入库。
但走进去的一瞬间,会恍惚以为自己来到了哈利·波特中的“有求必应屋”:木吉他、十字绣、陌生女人的结婚照、以及一颗用纸做成的“伯利恒之星”……店里几乎囊括了所有商品种类,从家具、家电到书籍,再从工艺品、调味料到跑步机。
让体验变得更奇妙的是,店内只有大致的陈列分类,却没有明确的陈列逻辑,因此你很可能在高跟鞋旁边发现一个旧旧的吐司机。
和国外慈善商店(charity shop)的运作方式类似,众爱慈善商店的商品全部来自附近居民以及爱心人士的捐赠。收到的捐赠物品分类后,一部分会直接捐给合适的慈善机构和组织,另一部分则在店内销售。所有收入除了支付必要的运营成本外,均会捐给助学和助医项目。
即使暂时放下“慈善”这个名目,店里依然能见到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看上去大有来头的旅行纪念品、整张的毛皮地毯、以及更多在日常的消费场景中很难见到的旧物。
结账处摆着商店的吉祥物小熊以及募捐箱,而包装袋则是志愿者们手绘的环保袋:看上去和“崭新”没有任何关系,但和店内的物品们一样,带着自己的故事重新进入了你的生活。
WHAT WE BUY
总价:¥125
❶
小猪摆件 ¥ 10
两只正在进行高难度杂技动作的小猪,原价似乎是 25 元,又被马克笔涂改成 10 元。
❷
BLUE BOTTLE 马克杯 ¥ 15
在几百只形态各异的马克杯中选中了这只原价 148 元的“网红杯”,杯口有一块擦不掉的污渍。
❸
六个演奏乐器的小猫陶瓷摆件 ¥ 100
这是商店里单价比较昂贵的摆件之一,美中不足的是钢琴家小猫面前没有钢琴。
❹
环保袋 ¥ 0
这幅画应该出自小朋友之手。
❸
二务循环商店
798 中二街 D07
“关爱剁手党,循环非常爽”
位于 798 的二务循环商店上个月刚刚搬到离原店址不远的地方,遗憾的是,旧门店玻璃橱窗上的“关爱剁手党,循环非常爽”的标语没有地方张贴了。
它看上去和周围琳琅满目又标价高昂的艺廊、工艺品商店和文创店有些格格不入:店内以平价的二手服装、鞋包和书为主,二层还设置了专门的二手物品回收处和消毒柜。
在杂物架上,你甚至能邂逅许多童年回忆:小时候在超市求着家长买的毛绒玩具,以及塞满整个书柜却从没读过的儿童百科全书,货架上甚至还售卖 A4 打印纸……
更有趣的细节是试衣间的门把手,由回收的树枝重新制作而成。店员向我们介绍,店铺的理念是让客人们获得所见即所得的购物体验,不用再经历线上二手平台中常常遭遇的“开盲盒”尴尬。
除了旧物之外,店内还有富有年代感的海报插画、环境友好生活用品等售卖。结账时,店员会往购物袋里放上几把小扇子,让凉风也在你周围循环起来。
WHAT WE BUY
总价:¥89
❶
托下巴的芭比摆件 ¥ 20
谁的书桌上不需要一个歪着头的好奇芭比呢?
❷
抱着蜂蜜罐的狮子 ¥ 20
在中古店里常见的 Leibniz 玩具,憨态可掬。
❸
猫头鹰 3D 拼图 ¥ 19
对小朋友来说有点困难,对大人来说刚刚好。
❹
Sonny Angels 盲盒 ¥ 30
重新见到“过气网红”,只不过盲盒已经被前任主人拆过了。
❺
三把扇子 ¥ 0
❹
多抓鱼循环商店
工人体育场北路4号机电院75号楼
晃进 80 年代,过一会儿“慢生活”
从 2017 年起,多抓鱼就以“好用、方便、有品味”的二手书线上交易平台之名流行起来。只是,在看到多抓鱼三里屯新店入口处贴着的“已循环图书”数量时,才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旧物在人们手中的流转竟然已默默地发生了这么多次。
2020 年 4 月起,多抓鱼开始在上海的门店进行新的尝试:测试服装循环服务。与书相比,服装拥有更大的循环市场,以及更迫切的环保诉求。毕竟,时装业造成的污染和浪费已经有目共睹,而我国目前的旧衣回收利用率还不足 1%。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发现多抓鱼的循环服装部门给人的感觉并不像 Vintage 商店:店内陈列的服装大都是设计师品牌近年来的款式,选品和陈列均有讲究。服装会按照色系、风格陈列,同时每件衣服上没有价签,用手机扫标签上的条形码才能显示出品牌和价格的详细信息。
当然,即使是卖服装,也有很多非常“多抓鱼”的细节:试衣间的小矮凳,仔细一看会发现是由旧书堆在一起,再加上竹垫和小滚轮而制成的。
书籍部分不仅分类详细有趣,还能让你在书架旁找到许多小惊喜:附在书籍上的推荐语,来自“鱼编”和多抓鱼用户;中庭常常举办限时展览,现在正在展出的是“书信”。
咖啡区旁也堆着厚厚的书籍,但想拿起仔细看时,才被提醒是咖啡师和店员们自己工作之余要读的书。
收银台背后的白墙上印着的一段话,精确地描述了在这里里闲晃的感受:“我们是丰富理性轻快的网络居民,偶尔来逛一家二手商店,寻找旧日里的贫乏、随意和缓慢。”
WHAT WE BUY
总价:¥84
❶
绒猫胸针 ¥ 33
多抓鱼原创周边之一。
❷
木浆清洁块 ¥ 36
多抓鱼原创周边之二。
❸
1992 年版《喧哗与骚动》 ¥ 15
购于多抓鱼的“互联网文青的潘家园”区,书中还夹着 1994 年的购书发票。
这些商店让我们看到,“可持续”这样的大词,分解到日常生活和微型的消费行为中,其实就变成了简单的一道道选择题:
当一件衣服“过季”了,是该直接扔掉它,还是再坚持穿一年,或者把它捐给循环商店?当你忽然想买一件家具,是该直接下单新品,还是选择去二手市场碰碰运气?甚至还有更直接的选择:塑料还是纸?化纤还是棉?
我们的选择或许不如行动家们的口号那样声势浩大,但是请相信: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编辑:
Andy
撰文:
Lili
摄影:
Andy、小董
FREITAG 推出定制服务后,你终于能明白卡车布是怎么变成包的了
美好就像维生素,不定期补充就会浑身难受|反末日搜索
不要在七夕的时候去游乐园
现场开箱 | 为什么 abC 依然是国内最好的艺术书展
作家总是保持警惕,他们是最敏锐的社会观测者+读者推荐|Books
北京最有生命力的咖啡店,只需要一扇窗口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