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通人的日常,就是一次次崩塌和重建

☁️ 乌云装扮者
2024-08-29



百老汇音乐剧《近乎正常》的中文版又回来了,这是今年北京最让人期待的演艺事件之一。


我得知这个消息时,龙年春晚还没有开始。年夜吃过了,为了避免过年期间的(意料之中的)家庭纷争,我选择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个人呆着。


总之,各种原因导致的争吵可能会发生在春节假期的每个阶段,我不能说自己就代表了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代际问题,但是当我把大年初一就希望回北京自己呆着的愿望发布到社交网络,立刻就得到了陌生人的回应:原来他们和我一样,正在那一刻经历成年后也无法摆脱的煎熬时刻。


尽管成年并不会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家庭关系、更稳定的精神状态,但无论在家庭、职场、生意场甚至亲密关系中都已经身经百战的我们来说,吵架已经不是第一选择。


和从前不同,情绪接近崩溃的时候,我们不会再把自己当成唯一的受害者,我们会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那扇门关上。


于是,就在“回北京后能干什么”的搜索后,《近乎正常》重返北京的消息进入了我的关心列表。



尽管这部剧最为戏迷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传奇,是它曾经在“戏剧界的奥斯卡”托尼奖上揽获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曲奖三项大奖之后的第二年,又一举拿下普利策最佳戏剧奖。


但我们已经不是冲着奖杯去看剧的人群啦!在那个时刻,真正令我共情的,恰恰是被写进了《近乎正常》的获奖理由:它牢牢抓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与精神疾病同在的内核,并且在⾳乐剧中延展出了许多重要的⺟题。


普利策奖最为人所知的是它在新闻界的荣誉地位,基于此,它的戏剧奖也更加关注剧本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要求其关注、和反映的社会问题,能够给人们带来思考的意义。


你会发现,将近 15 年前,《近乎正常》的先锋之处,就在于它已经开始讨论“躁郁症”的话题,扩宽了音乐剧的表现领域。


● 剧中的母亲戴安娜罹患双相情感障碍


更惊人的是,经过一次次的重排和重演,这部音乐剧在剧情和主题上的丰富程度已经超越了最初的版本:


从精神健康到家庭关系,再到当下受到热议的全职母亲和女性困境话题、乃至于原生家庭这样的问题……


只要是你在城市生活中关心的话题,《近乎正常》就能反映。


因此在我的心中,这部作品并不是抽屉里的那颗特效安慰剂,在“谁还没点儿精神病”的今天,《近乎正常》更像一场观众和演员共同完成的心理分析,它总有办法找到一条路径,抵达甚至整理你的内心。



剧中的古德曼一家是一个看似美满的中产家庭,在儿子加布埃尔的秘密没有被揭开之前,平静的表象下出现的种种冲突和琐事,都会让我们想起那句著名的中式名言:


“这算什么问题,每代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这句话甚至真实地发生在我和家人的对话当中,堪称一道无法摆脱的人生阴影。但《近乎正常》就像一个会为我们说理的人,它马上就开始质疑这种“看似正常”的情况,随着剧情的推动,观众会意识到,心理和家庭意义上的“正常”,和普世意义上的“完美”,其实是同义词。


《近乎正常》借此戳破了另一个生活的真相:在看似平静的正常运转之下,每个人都在面临一次次的崩塌和重建。



这不仅是舞台上的故事,更是你我每一个人的故事:想想我们经历过的那些关上房门后独处的时刻,想想每个家庭不可告人的秘密,想想心中那些无法修复的裂痕。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乎正常》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嘴替,它讨论的,正是平凡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痛苦。



/

心的裂痕: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母亲戴安娜的双相情感障碍在表面上是由儿子的离世带来的,但同时,你也会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位女性的境遇:她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前程,全心照顾家庭,却失去了儿子,巨大的投入只换来了生活的残缺。当第二个孩子娜塔莉到来时,戴安娜已经不知该如何面对。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82 年生的金智英》,在“爱和痛苦如何在两代人中传递”这和题材上类似地,《近乎正常》早在10 多年前就已经讨论这个问题,甚至更进一步,直接撕开了真相,那就是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覆盖着我们自己的日常,即便初心是好的,我们也可能伤人而不自知。


这种日常中的母亲、妻子、女儿、还有“她们自己”的冲突,也会让人意识到,许多女性痛苦的来源,原来如此多元化。


● 早逝的儿子不在了,妈妈始终能看见他;而妹妹娜塔莉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妈妈却总是视而不见。两个人的被看见与不被看见,有了双重意义


至此,情节的设定让戴安娜成为家庭关系的核心,她的伤痛不仅折磨着自己,也辐射着整个家庭。


除了女儿,丈夫丹对自我疼痛、自我需求的压抑,也成为故事的一条暗线。他承担了失去儿子的伤痛、照顾妻子的疲惫、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的迷茫。可是他不能倒下,甚至无处倾诉,他埋下了自己的创伤,假装它并不存在。


戴安娜曾经为了家庭让渡了自我,现在轮到了他,达成了一个无奈的轮回。



巧妙的是,故事的明线和暗线最交织在一起,达成了不完美,但还算圆满的结局——逝去的儿子加布埃尔始终游离于舞台上下,存在又不存在;而在故事的最后,丹终于可以与加布对话。


他终于开始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暗夜,释放了自己的情绪。


儿子这个“不存在的”角色不仅推动情节,还在时刻描述其他人的关系和心理状态,是舞台上真正的劳模。作为观众,《近乎正常》似乎也为我们提供了意外可以全神代入的角色!




/

音乐剧里的歌,不只听旋律


音乐剧的歌曲不能只听旋律,因为词曲会将文字和音乐的叙事性发挥到极致,做到都是人物、都是故事。


我就发现,作为一部摇滚气质的音乐剧,《近乎正常》除了歌曲数量庞大,让我们觉得甚至可以用唱到哪里,来标记观看进度之外,大部分歌曲都有重唱,演员之间的情绪层次叠加,更增加了人物表达的难度。


原版的作曲已经细致到为歌手和乐手曲谱上的每一个小节标注号了情绪。比如戴安娜的《我想念群山》,有对自己过往岁月的眷恋,有看到女儿青春恋爱的触景生情和一点点嫉羡,也有对女儿忽视的自责和重蹈自己覆辙的担忧。


她边唱着边把药倒掉,是复杂情感变化的一个转折,也是从稳定治疗的麻木到弃药之后病情反复的过渡。


● 《我想念群山》


但我看到的《近乎正常》,是七幕人生带来的一部百老汇音乐剧中文版经典作品。


很多音乐剧爱好者大约就是从七幕人生这里了解到一个职务身份——“译配”,认识到了一位可以将故事和人物情感精准传达的妙手译配,程何。


《近乎正常》中文版也是程何的作品。这部原作剧非常扎实,歌词中有大量相似的堆叠句式,有丰富的隐喻。


观演前最好奇的是,中文版如何把整齐的音韵、大量的修辞和高度精炼的语言,与深刻的现实主义基调结合,让语气真实可信又不破坏艺术感染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 程何的手译笔记


亲身听过之后,会认识到《近乎正常》的专业度恐怕在于,抛却许多评论中提到的,音韵等一些综合元素如何”有门道“得配合在一起,普通观众也能体会到歌曲贴合的戏剧情境,它们韵律好,易听易唱,能感动人。


在我们的经验里,当心痛唱成歌,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此外,中文版《近乎正常》继续沿用了百老汇熠熠生辉的顶配制作班底。


原版音乐剧《近乎正常》的作曲 Tom Kitt 与编剧及作词 Brian Yorkey,为这部作品拿下了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和一个外围评论家奖。


● 作曲 Tom Kitt 与编剧及作词 Brian Yorkey


简洁、华丽又多元的舞美来自于纽约舞美设计师 Mark Wendland,而纽约灯光设计师 Kevin Adams 曾四度获得托尼奖的灯光设计奖。他们为《近乎正常》所设计的舞美与灯光也分别获得了托尼奖的提名。


中文版舞台根据国内的剧场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但仍然保留了原版最典型的元素。摇滚的风格搭配人物的躁郁特质,炫目的灯光,达成全方位的视听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内巡演的《近乎正常》六周年纪念版进一步升级,邀请了英国戏剧界最高荣誉——奥利弗奖2023年度获得者音响设计师 Tony Gayle 加入合作。


由于这部剧深入探讨了精神健康等敏感话题,也对音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音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情感的载体。最终,剧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心理风暴和情感起伏,都已经通过准确而丰富的听觉场传达给我们。


● 音响设计师 Tony Gayle



/

没有答案,但有出口


情感的共鸣和故事诚然牵动人心,但在关注此类问题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在少数的情况下,《近乎正常》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没有一边用这些人生问题引起共鸣,一边又把它们当作需要消除的“黑暗面”,最后在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式的情况下,强行用大团圆的结局来掩盖一切。


表演的设计上,《近乎正常》的细节总能给观众心头带来温柔的一击。


在重唱的过程中,观众会娜塔莉和亨利这对年轻情侣,与戴安娜和丹这对中年夫妻,都有着行为的一致性。这不免让观众对未来产生想象,女儿在一个不完全健康的家庭长大,会变成另一个戴安娜吗?未来她和亨利,会将父母的生活重演吗?


● 娜塔莉和亨利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找寻生活中的希望,我们看到了每个角色是如何跨越平凡的界限,找到了重生的出口——


娜塔莉放下顾虑,敞开心扉接纳爱情:“一天一天,给我风霜和酸楚,给我真实的痛楚,要感受就要付出。”要平静而麻木的幻觉,还是要真实的痛苦?是否愿意为了“正常”的生活而放弃记忆和经历?这对年轻人已然想明白,有得有失,好过从未拥有。


戴安娜决心离开家,摆脱丹的悉心呵护,去追寻丢失的自我与自由:“找些方式继续生活,终于知道有很多方法好好活着,并非要快乐。”


你看,想来快乐这种神秘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能持续特别久,没有天天快乐,也是正常的生活。



妻子离开后,丹难过了一段时间,然后重新整理了心情。这段时间仿佛和女儿比之前更亲近了。他也终于面对自己内心的伤痕,迈出一步,对心理医生说出那句“我需要”。


也因此,《近乎正常》再一次展示了艺术介入人生话题讨论的正确方式:不知道未来将如何降临,但近乎正常,就好。至此,《近乎正常》观点鲜明地带来了一个答案,一个解决问题的样本,也因此带来了抚慰的力量。


崩塌是合理的,重建也是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关上房门”的我们来说,再好理解不过了:


每次对话,每个角色,每段关系最终的走向,我们并不能预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那就是我们最终会重新打开那扇门。因为当我们决定独自面对自己,我们的力量,就总会是来源于面对未知的勇气。☁️


此时,《近乎正常》刚结束广深的巡演,北京上海开演在即,我把这部音乐剧推荐给你,一方面是它超出预期的演出质量;另一方面,似乎更重要的理由是,如今的它更像一个陪我走过同一段路的陌生人。


📍北京场:4.5-4.14 北京二七剧场

📍上海场:4.19-4.28 上音歌剧院


特别说明:480 元及以上票档现在还有九折优惠。


监制:乌云

执行:Celaeno、乌云、Moon  

图片来源:七幕人生

版式:Moon

我相信花是最好的礼物

abC 在麓湖做的新企划,为什么值得你跑一趟成都?

“在巴黎,我总是忍不住走路”

《孤独星球》的“前员工”,现在都在干什么?

都接到通知了吧?看完《沙丘2》只能夸

100+ 爱北京的全新理由,由荒野气象出品的《气象万千城市指南:北京》,讲述的是属于“更新中的”北京故事。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Open Coffice(开放编集室)是一个播客节目,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它的内容很简单: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然后进行剪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乌云装扮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