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生命垂危,儿子却让她“死”:关于死亡,我们必须颠覆认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桌子的生活观 Author 桌子先生

试想一下这个场景:

 

一个儿子,在母亲需要抢救的时候,他却劝自己的母亲“死”。


你会如何看待?

 

你会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不孝子?

 

然而这样的一幕,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真实生活里面。

 

在抖音上,有个博主说自己母亲走的时候,他选择放弃抢救,引发了争议。

 

有一部分网友对他的做法有争议,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网友并没有去痛斥这个儿子的不孝,反而对他的做法赞赏有加,甚至感动不已。


 

因为他做的事情,远远不只是放弃抢救,还有很多很多。

 

他在母亲身患绝症前的一个月,就放下自己的工作,天天陪着母亲。

 

他一直静静地陪在母亲的身边,陪她说话、聊天,问她还有什么事情想要交待自己。

 

当他知道母亲与自己的姐妹之间还有些误会没有解除的时候,他立刻找到那几位姐妹,与她们交谈,消除了她们和母亲之间的嫌隙,解开了母亲的心结。



他做这些,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更是在用行动去告诉母亲:你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当一面地帮你解决事情,你不必再担忧他以后的人生。



除了帮助母亲心安,他也对母亲诉说了很多自己的抱怨。

 

他说,自己在童年时,母亲的很多做法给他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影响了他。

 

病榻上的母亲听到这些后如释重负,诚恳地向他道歉:“如果我知道会是这样,我当时肯定不会这么做。”


随着这句话一出口,母子之间最后那一点隔阂也随之消失,两人流着眼泪抱在一起,完成了最后的谅解。


 

他对母亲敞开了所有的心扉,母亲也放下对儿子所有的牵挂,两个人的心全部都安静下来,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和解。


当这个母亲油尽灯枯的时候,她握住儿子和丈夫的手,用尽全力想要在离世前再多看自己所爱的人几眼。

 

然而即便是这样简单的坚持,却也极大地消耗着这位母亲的精力,她忍不住大口大口吐血。

 

看到母亲吐血,儿子关切地问了一句“你很难受吗?”

 

母亲点点头,说,“很难受。”

 

看到母亲这么痛苦不堪,儿子终于说出了那句残忍的话:“能不能坚持?如果不能坚持的话,那就走吧。”


于是这位母亲又看了看儿子,用尽最后的力气,点了点头。


在示意家人和医生不用抢救之后,她紧握住丈夫和儿子的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就像是一场仪式,虽然是生死告别,但没有那么悲伤,没有那么痛苦,反倒是逝者和生者的内心都获得了一种充足的安宁感。

 

他的父亲和所有亲戚,对母亲的最后记忆,都是温和的、不留遗憾的。

 

他说出了那句让人感动的话:生命结束了,但爱永存了。



他的母亲是带着一种坦然和体面走的。

 

人人都说“生死两相憾”,但这个儿子却与母亲一同选择了一种“生死两相安”的告别。

 

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句影响很深的俗语,叫“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很多人看来,自己的亲人即便是患上了不治之症,即使是痛苦不堪,也应该一味地延长生命,不然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

 

但这个儿子,他并没有用过度的抢救给母亲带来痛苦,而是完成了她的夙愿,为她安排好一切事宜,让她没有遗憾地、安静地离开。

 

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感动。

 

其实我们认真想想,在很多情况下,对那些绝症病人来说,多活一天,就等于多受一天折磨。

 

还不如让这个过程温和一点,体面一点,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尽量去提高他们最后生命的质量,让他们没有遗憾和痛苦走,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

 

正如林清玄曾说:如果人能快乐的归去,死亡就不能杀人,反而是人杀掉了死亡。

 

生命,是不能一味地按照时间长短来衡量一切的。


最后生命的质量,是我们更应该反思和重视的事情。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医生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是腹腔肿瘤晚期患者,可因为他的父母不愿他离开,于是就靠着现代医学让他单纯延长生命。

 

在这几个月里,为了维持生命,他被开了三刀,浑身插满了管子,有些管子是为他输送营养与血浆,而有些管子则在排出肿瘤坏死所产生的各种污秽。

 

虽然是不治之症的晚期,但他的感受却一直很清楚。


他每天极其痛苦,亲眼看见那些东西在他的眼前流动,而且每次维持生命的换药也让他生不如死,可换药又是必须的,如果不换,他的身体就会被泡在那些污秽之中。

 

于是那个年轻人就这样在痛苦中煎熬,不断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在管线内液体的流动里一点一点地消耗,看着深爱的父母在旁边把眼泪一滴一滴地流尽。

 

那种痛苦的感觉,真的连“万箭穿心”都很难形容。

 

后来,那个年轻人一直熬到了那年的春节走了。

 

当主治医生休完新年假回来上班的时候,发现年轻人的病床已经空了。



那一瞬间,医生愣了一阵,随后长舒一口气,反而感到替那个年轻人的解脱而感到释然。


我看过一些医生的科普,很多绝症患者,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更加痛苦。

 

比如癌症,到了晚期的时候,是不管打多少麻药都没有办法止住疼痛的。更多的病人可能连止痛片都已经无法吞服,一口水都喝不下去,那些药就慢慢烂在舌头上……

 

一个医生曾说,为什么只有癌症病人很少有见到回光返照的状态,是因为他们已经根本疼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可即便如此,很多家属在绝症病人的弥留之际,仍旧选择创伤性治疗,用难以承受的剂量去做化疗。

 

央视曾经做过一个专题,《癌症的过度治疗徒增患者痛苦》,里面有很多患者最后都是带着痛苦和折磨走的。



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院长刘文华也曾提到过,我国每年300万去世的癌症患者当中,有80%都有过度治疗的可能。很多晚期患者不适合做化疗,却在家属的要求下去做,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也就是说,本来一些癌症患者目前情况还是不错的,反而是因为过度治疗,过多的创伤性治疗导致肿瘤反扑,从而加速了他生命的结束。

 

所以很多医生,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就会选择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方式。

 

比如发明了肺癌靶向药塞瑞替尼的美国科学家Tom Marsilje博士,他自己却是一位大肠癌患者。



在得知自己的疾病之后,他索性放下了一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最后生命,参加公益活动,甚至还报名参加了一场铁人三项赛。


Marsilje博士最后在17年去世,直到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因为他在患癌之后,过的依旧是一种高质量的、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很多人,在讨论起“幸福”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总是我们的人生有多么幸福,我们拥有多么温馨的家庭,有着多么崇高的理想,看过了多少靓丽的风景……


但我们却很少想过,“最后生命”是否幸福。

 

2015年经济学人的《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中显示,在80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仅仅排名第71位,在倒数十位之列。



“不得好死”,成了许多人心中永恒的痛。

 

我们这一生,会思考很多东西,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活着的意义,却极少思考死亡。

 

但其实我们最后的生命是用什么方式度过的,我们最后留给世人是什么样子,才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

 

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应该学会用最好的方式去告别。

 

 

曾看过这样一部纪录片。

 

一个叫西蒙的英国男人,曾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但是却患上了可怕的渐冻症。



曾经酷爱登山和滑雪的他,却不得不坐上轮椅,甚至连拳头都无法紧握。



曾经精通四国语言的他,在患病之后,连说出一个完整的单词都变得异常困难,只能靠朗读机和写字与家人交谈。但很快,他连笔都很难握住,连按钮也很难按下。


 

病情越来越严重,他每天都生不如死,痛苦万分。

 

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与其每天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还不如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最后生命。

 

他在家里举办盛大的聚会,所有的好友家人悉数到场。

 

每一个来参加他聚会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一一与西蒙拥抱,向他祝酒,从头至尾都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任何人说出悲痛的告别词。


 

而没有语言能力的西蒙,就静静地坐在那里,朝每一位宾客笑着点头致意。

 

他还做了很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不留遗憾。

 

最后,在生命的尽头,他走进了瑞士那家终结他生命的医院。

 

他让药剂师把毒药调好,准备滑动了那个毒药的开关。

 

他躺在柔软的病床上,看着医护人员忙前忙后,仿佛自己只是来医院看感冒一样平常,打完点滴就可以回家,整个人都非常坦然。


 

他用笔在纸上写下一句“我一点也不害怕死亡,这是一种解脱”,写完还笑了起来。

 

 

他向每一个他所爱的人道别。

 

他用朗读机对妻子说:能够遇到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他还安慰妻子说:自己很庆幸能用这样一种来得及的方式和你告别,而不是在一场车祸里瞬间离去,连好好告别都做不到。

 

他对母亲说:“很感谢您这辈子能做我的母亲。”


 

在场所有的人都哭了,但他们都很支持他的决定。

 

最后,他在妻子的怀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母亲说,“他(西蒙)并不是一个懦夫,他很勇敢。但我们也得记住,能坚持到最后的人,都很勇敢。”



这个90岁高龄的老人,平静地接受了儿子的离世,并且能心如止水地把这段往事说了出来。

 

所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直面死亡,不害怕,不退却,不留遗憾,这或许是死亡本身让我们思考的意义。

 

我忽然想起了那个得了胰腺癌的台湾名嘴傅达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这个世界告别,最后喝下毒药,安详睡倒在儿子的怀里。

 

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还不忘开开玩笑,他举着药杯问医生:“一口吞吗?两口可以吗?”

 


这两个人的故事,给了我极大的震动,我从他们的死亡里感知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原来,死亡并不像我们从前想象的那样可怕,它竟然也能够如此幸福,如此美好。



我今天之所以要讲西蒙和傅达仁的故事,并不是说我们所有人都要按照他们的方式。

 

我想说的是它带给我们的教育和反思:其实死亡也不一定就是一件恐怖、绝望的事,它也可以是平静的、安详的、充满爱的。

 

人这一生中,如果死亡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事,那我们为什么不重新换个方式去认识它们?

 

死亡所能结束的,只不过是人的生命,但在生命之外,还有我们在这世间所见的,所创造的,所爱的一切。

 

就像岩壁上的划痕一样,永远地刻在我们和那些记得我们的人的心里。

 

生命就像是一场聚会,每个人都在这场聚会中享受自己的人生、与他人建立联系,去感受爱。

 

而那些先一步退场的,无非是奔赴了下一场聚会而已,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和他们相见。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只是学会为那些先走的人披上一件风衣,替他们带好帽子,平静地与他们告别,让他们带着爱离开。

 

其实所谓的生死,也就是爱的一种延续,死神可以剥夺人的生命,却永远剥夺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爱。

 

面对亲人离去,不要哭泣,不要悲伤,去鼓起勇气向他表露爱,肯定他存在过的意义,让他明白,他所活过的岁月,就是给我们日后的人生路途上照亮的灯盏。

 

纵使天人相隔,纵使命里有尽头,我们的生命中也会永久留着彼此的位置,在接下来的路途里提供给我们更多前行的力量。

 

死亡本身并无意义,但死亡的反思却对你我有很重大意义。

 

◇ 参考素材:

抖音(@子竣美学)

知乎(@Dr.X)

新浪健康《中晚期癌症患者不宜进行创伤性治疗》

搜狐网@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医生的临终选择:我们不想死在医院里》

搜狐网@中安在线《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报告:中国仅排名71位》

搜狐网@花草香味《英国大叔安乐死,从清醒到结束,仅4分钟,“录音遗言”让人泪崩》

百度百科TA说@肥罗大电影《台湾名嘴安乐死:怎样才算有尊严地死去?》


昨日回顾:点击下方可看
  1. 复旦教授:当初脑子一定被驴踢了,不然怎么会上这帮龟孙子的当

  2. 俞敏洪:人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做

  3. 离职时,用这3种退群方式,才叫聪明人

  4. 2021高校毕业生薪酬榜出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