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婉红 李娜│自然资源禀赋、市场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转型 ——来自116个资源型城市的经验证据

本文刊发于《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8期


作者简介:李婉红,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娜,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内容提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假设,以116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自然资源丰裕度与依赖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并以市场化配置为调节变量,检验其对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然资源依赖度的影响则为负,表明“资源诅咒”实为“依赖型资源诅咒”而非“丰裕型资源诅咒”。由市场化配置的调节效应估计结果可知,市场化配置促进了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正向影响,并抑制了自然资源依赖度的负向影响。因此,市场化配置有助于将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由“诅咒”转为“福音”。研究结论为推动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改革带来经验证据,也为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自然资源禀赋  产业结构转型  市场化配置  资源型城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结构转型动因、阻滞与突破路径研究”(编号:17BGL204)。


一、引言


 

  发展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来自于地区丰裕的自然资源。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发现,自然资源丰裕的部分国家其经济增长反而落后于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并将该现象称为“资源诅咒”(Auty,1993),且从贸易条件波动、“荷兰病”效应、制度质量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机制探讨(Behzadan等,2017),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解释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对于我国现实情境而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及自然资源配置是探讨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第一,我国近1/3的资源型城市正步入资源枯竭阶段,加之产能过剩、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城市主导产业产值大幅下降,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已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点。第二,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开始推进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目前自然资源市场化交易仍处于发展初期,诸如使用权人资质认定、评估机构准入等关键环节均缺乏规范性操作,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反而造成资源浪费,背离市场化配置初衷,也制约了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完善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资源效用最大化,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轨期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研究领域,学术界初步形成两类研究成果:一类主要探讨“资源诅咒”是否存在,另一类则集中于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变迁等领域。

  在探讨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关系时,学者们多从初始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刚性以及结构失衡等角度展开论证,即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地区内初始产业布局。例如,Ross(2015)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初始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在后期的产业演进过程中,丰裕的自然资源带来的结构红利却逐渐丧失(李虹和邹庆,2018),产业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导致当地产业结构刚性化(Romanelli等,2005),自然资源禀赋作用由“福音”转为“诅咒”,最终造成地区经济陷入困境。

  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也备受学者关注。Acemoglu等(2008)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会不断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变迁与优化(Acemoglu和Guerrieri,2008)。因此,资源配置效率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效率,而资源配置方式(即要政府还是要市场)则是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但究竟两种配置方式的效率孰高孰低,学界尚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化配置能够按照效率原则竞争性配置资源,因此是提升要素利用效率、产生“结构红利”的有效手段(师博和沈坤荣,201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市场并非总是万能,可能会存在因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等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因此在发挥市场化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需由政府矫正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袁晓玲和吕文凯,2019)。

  基于上述文献可知,学者们在自然资源禀赋、资源配置及产业发展领域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而言,仍面临三个重要问题需要探讨:第一,资源型城市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是否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或者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第二,若存在“资源诅咒”,那么这种“资源诅咒”究竟源自丰裕的自然资源还是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第三,除制度质量、贸易条件等,市场化配置是否是影响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的另一重要机制?

  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验证自然资源禀赋、市场化配置及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关系,为推进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经验证据。本文主要创新在于:第一,以我国116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将自然资源禀赋细分为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自然资源依赖度,探讨两类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明确“资源诅咒”实为“依赖型资源诅咒”而非“丰裕型资源诅咒”。第二,尽管已有学者就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但较少研究资源配置机制在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转型关系中的作用。本文引入市场化配置调节变量,验证资源配置方式对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的调节效应,以明确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自然资源禀赋可分为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自然资源依赖度(邵帅和杨莉莉,2010),而产业结构转型则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干春晖等,2011)。基于此,本文对自然资源禀赋、市场化配置及产业结构转型间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自然资源丰裕度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逻辑关系可从两方面进行推断。一方面,传统区位理论认为,资源禀赋通常决定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地理分布。因此,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丰裕的自然资源必然吸引资源密集型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入驻。而这种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所形成的产业结构,无疑充分发挥了资源型城市的要素禀赋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投入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型城市通常以基础资源型产业为起点,加之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的推动,与基础资源型产业相关联的配套产业逐步兴起,并逐渐形成包括资源开采、资源加工、资源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自然资源丰裕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第一,在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形势下,丰裕的自然资源带动了资源型城市资源勘探业、开采业的发展,金融业、物流业等也随之出现,使得资源型城市从资源开采业向资源精深加工业、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演进。第二,丰裕的自然资源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与保障,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例如,矿产品可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支撑,特别是保障了一些依赖矿产要素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因此,只有保障自然资源的良好供给,才能够引起产业结构向更为合意的方向转变,若自然资源供给不足或出现结构性短缺,无疑会限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潜在可能性(李刚和周加来,2018)。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1b: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促进作用。
  资源型城市依赖丰裕的自然资源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使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嬗变。但当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资源型产业出现过度集聚时,资源型城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则会随之增加,并易形成“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这种主导产业优势越大,资源就越集中,随之出现产业结构刚性问题,并通过路径锁定效应和要素挤出效应,影响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型。
  从路径锁定效应维度来看,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依赖资源优势、单一发展资源类产业容易使城市经济系统深陷于原有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特定”困局(苗长虹等,2018)。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所建立的产业结构会带来沉淀成本、创新成本及风险成本的增加,并转化为高昂的产业结构转型成本,使得城市产业发展形成路径依赖,产生了沿原有轨迹持续发展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型城市逐渐丧失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力,最终被锁定在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体的产业中,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型受阻(苗长虹等,2018)。

  从要素挤出效应维度来看,依赖自然资源、集中发展资源开采或粗加工业会形成对高素质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挤出效应,进而阻碍产业结构转型(Sachs和Warner,2001)。通常资源型产业的从业者多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劳动者,对于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较少。此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还会通过吸引潜在创新者从事资源型产品的生产而挤出创新行为和技术要素,使得高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受阻(Papyrakis和Gerlagh,2006)。因此,如果一个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度依赖自然资源,那么必定会通过挤出效应抑制产业结构正常演进。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自然资源依赖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

  假设2b:自然资源依赖度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抑制作用。
  从理论层面分析,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不断完善无疑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在自然资源计划配置阶段,资源的真实价格被严重低估,尤其国有企业可凭借政府偏爱型政策获利,从而缺乏转型动力,而民营企业则因高进入壁垒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计划性资源配置方式通常易阻滞产业结构转型。在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阶段,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供求规律促使自然资源价格合理化,引导丰裕的自然资源在产业间实现合理配置,并削弱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具体体现为:一是通过市场化配置,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生产者不断调整自然资源投入比例并进行要素替代,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朱卫平和陈林,2011)。二是当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无法适应因市场化配置所带来的竞争性供需机制,则将步入衰退并最终被淘汰,因而新兴产业取代衰退行业的资源和市场空间,最终使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发展(李健,2014)。

  从实践层面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源配置成为自然资源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然而,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较低,政府主导型配置仍为主要方式。我国地方政府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与作为公共利益管理者的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在自然资源使用权让渡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干预或管理缺位,一定程度上影响自然资源配置效率,掣肘地区经济发展。因此,自然资源使用权由政府配置为主向市场化配置为主转型已成为我国自然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有助于发挥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市场化配置可促进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正向效应。

  假设3b:市场化配置可抑制自然资源依赖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负向效应。


三、研究设计



  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本文结合2009-2016年中国116个资源型城市相关数据验证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市场化配置的调节效应,以论证自然资源禀赋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是否存在“资源诅咒”。参照邵帅等(2010)的做法,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1)产业结构转型。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目前多采用泰尔指数和结构偏离度衡量(常进雄和楼铭铭,2004),但由于结构偏离度忽略了不同产业的重要性(干春晖,2011),因此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并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公式如下:

  (2)自然资源禀赋。本文将自然资源禀赋细分为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自然资源依赖度。第一,由于自然资源种类多样,地理分布差异较大,因此需根据资源异质性,确定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权重,再进行区域间自然资源丰裕度的比较。本文依据Stijns(2015)、王学斌等(2012)提出的自然资源总量观点,并借鉴陈运平等(2018)利用熵值法确定的各自然资源权重系数,对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保有储量综合指数进行测算,以代表各城市自然资源丰裕度。第二,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开采不仅与资源储量有关,而且与开采结构密切相关,尤其是矿产资源开采前期投入大,机械设备重置成本高,在开采技术不变的前提下,采矿业从业人数可初步反映城市自然资源依赖度。因此,本文借鉴邵帅和杨莉莉(2010)的做法,采用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进行度量。

  (3)市场化配置。鉴于本文所探讨的资源型城市多使用矿产资源进行界定,因此重点探讨资源型城市矿业权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尽管有学者利用矿产市场交易价格对市场化配置机制进行衡量,然而矿业权分为不同种类,其市场交易价格无法进行纵向比较,加之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矿业权交易价格的横向比较也较为困难,但通过市场进行的矿业权交易宗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市场化交易程度。因此,本文采用资源型城市矿业权交易宗数对该地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进行测度。本文从自然资源部网站、各城市自然资源交易信息网站等收集116个资源型城市2009-2016年资源型城市矿业权交易信息,通过剔除重复交易、终止或中止、撤销、转让方式为“继承”等信息,仅保留交易方式为“买卖”且交易完成的信息,最后共筛选出11571条矿业权市场交易数据。

  (4)控制变量。除重点考察上述核心变量,参考相关文献,本文还控制了以下变量:物质资本投入,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率进行衡量。劳动力质量,以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进行测度。科技创新投入,采用地区科技支出总额占全国科技支出总额比重进行衡量。地区开放程度,采用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进行衡量。财政支出,采用地区财政支出额进行衡量。国有工业产值,采用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进行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城市人均GDP进行衡量。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2009年之前的大部分指标仅以各城市市辖区为统计范围,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分布并不仅限于市辖区,因此本文以资源型城市全市区为统计样本,将研究期选取为2009-2016年,并依据如下标准对《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45号)(以下简称《规划》)包括的262个资源型城市进行筛选:由于资源型县级市、县(自治县、林区)及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数据缺失年份较多,将该类资源型城市剔除;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地市级资源型城市;剔除时间跨度范围内行政范围出现调整的城市。经过筛选,最终包括116个地级行政区资源型城市共928个观测值。

  本文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1)》中的A类(024)和B类(06-12)对产业进行识别与选取,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矿产资源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自然资源部网站等。对少数无法获得的缺失数据,通过移动平均法估算进行补充。此外,由于统计年鉴中未提供城市水平的GDP平减指数,因此本文依照各城市所在省份的GDP指数,将城市人均GDP调整为2000年价格不变值。为消除样本离群值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影响,对所有变量进行了99%和1%分位的缩尾处理,并在回归时对总体变量取对数。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与研究结果


  略


五、考虑市场化配置调节效应的进一步探讨


  略


六、结论与建议



  在自然资源逐步枯竭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促进自然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是我国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攻坚点。本文以我国116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探讨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以及市场化配置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均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第一,自然资源丰裕度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自然资源依赖度则呈现阻碍作用。因此,“资源诅咒”假说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丰裕的自然资源并非导致“资源诅咒”现象的产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才是造成产业结构转型中“资源诅咒”的根源。第二,国家资源型城市相关政策的出台、资源型城市规模等均使得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产生异质性,尤其从资源型城市的规模来看,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中小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强,而自然资源禀赋对特大型以上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相对较弱。第三,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可提高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促进作用,并抑制依赖度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阻碍作用。因此,实施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有助于发挥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效用,促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

  为了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有效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统筹规划区域产业布局,重视自然资源的长期效益,在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降低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并非摒弃比较优势,而应依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三是厘清地方政府与市场边界,建立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协调的模式,既要明确地方政府的权力、责任和能力限度,重点发挥政府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引导、监督、调节作用,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也要打造有效市场的良性土壤,明晰自然资源产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形成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自然资源市场交易体系,并坚持市场在淘汰落后产能、出清“僵尸企业”、有效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自然资源在产业间的自由充分流动。


 [责任编辑:侯祥鹏]

  为适应微信阅读,内容有所删减,原文见《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根丽 尤亮│非正规就业具有工资惩罚效应吗 ——来自城镇私营企业劳动者的证据

新刊上线│《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8期目录

吕延方 方若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包容性与绿色检验

高惺惟│平台垄断与金融风险问题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国研网信息来源期刊。


END

现代经济探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