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系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制定?中文系辅导员如是说

中大学工 中大学工 2019-05-27

围绕学校“德才兼备 领袖气质 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中山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意见》,党委学生工作部先后组织了16场院系专题研讨会,积极部署和推进院系第二课堂建设工作,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打造高质量的第二课堂。6月,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通过了51个学院(系)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并评选出9个示范性学院(系)

学工君今天请在中文系读书和工作十多年的辅导员柳翠嫦老师介绍中文系第二课堂的理念和设计方案。



中文系辅导员柳翠嫦老师


 我2004年进入中文系读书,毕业后一直留在中文系工作,十多年来,我既是中文系第二课堂培养的参与者、受益者;又是中文系第二课堂培养工作的协助组织者,执行者。从一腔热血参与其中,到毕业很多年后回顾起一些重要活动的经历,乃至后来在做校友工作时听到无数校友回忆大学里经历的集体活动,不用做过多的数据调查,我也能大概从感性的层面感受到好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后来作为某些活动的具体组织者,我渐渐的抽身出来,站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站在个体成长成才的角度思考,一开始我也有不少困惑。


困 惑 一 :

我们应该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出要求吗?

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符合青年成长规律、与第一课堂相互补益的第二课堂活动,对青年人成长成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课堂培养方案对课程内容、学分有明确的要求;而第二课堂活动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参加什么,主要由个体的兴趣来选择,没有硬性规定。 没有明确的规定就意味着青年人并不清楚专业学习之外的时间应该做些什么,或者因为经历、格局的限制,他们并不认为这些事情重要。其中比较多见的负面结果就是对学习和人生发展的迷茫,泡在电视剧、游戏、综艺等当中。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所要求,意味着对专业学习以外的时间有所要求,对学生成长成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更高的要求。


困 惑 二 :

我们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真的都科学有效吗?

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工作最怕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相比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做什么? 你们组织这些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没有底气回答,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想明白,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第二课堂活动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成体系,比例不合理、活动内容“娱乐化”倾向,与第一课堂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科学的指导不够,活动不够深入等。


困 惑三 :

我们的力量真的可以全部做到吗?                      

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思想引领、学业发展与支持、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有很多内容,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发展与支持等,都是十分专业的。仅仅依靠党政领导、行政人员、学生组织是无法达到目标的。我们可以是很好的组织者,但是要让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科学有效,就必须集中各种专业资源,让其符合教育规律,具备专业性和科学性。



我带着这些困惑,在2015年左右也尝试过把中文系的所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归类,并通过几次班干部会议讨论过如何将其体系化、科学化的问题,并在2017年申请了“大学生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发展项目。集合更多的资源,做一些尝试。现在学校组织院(系)制定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我非常兴奋,因为我觉得如果落实到位,一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我看来,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制订,就是在解决以上三个困惑:融合引入各种资源,形成科学有效专业的培养体系,并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中文系在制订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时,

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第一课堂培养方案有机融合;

2.兼顾思想引领、学业发展、综合素质三个主要方面;

3.兼顾各年级、各专业不同的时间分布、发展要求等差异化实际;

4.要具备可操作性,延续性,便利性;

5.融合各种专业资源;

6.在满足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适当提供一定的开放性。



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

中文系开展了如下工作:

1.全面梳理:按年级、按模块、按学期全面梳理了中文系第二课堂培养内容;

2.征集意见:召集学生干部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搜集对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意见与建议;

3.参考借鉴:通过查询论文,阅读参考书籍等搜集一些高校的做法;

4.专门讨论:第二课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党政联席会讨论。



  通过以上方式,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次修改、多次讨论,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包含思想教育与引导、学习与学术发展、综合素质培养3个部分,17个子模块,共计1614个学时


我们认为中文系的方案

具有以下特色: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培养方案内容紧扣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围绕“一心两圆”内容模块,并结合中文系学科要求进行设计,内容丰富,突出思想教育与引导、学习与学术发展,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17个子模块包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讲座、学术竞赛、专业思想教育、学业规划与发展支持、参与课题研究、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中思想教育与引导、学习与学术发展的比重在70%左右。此外,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等在不同学期分布相对合理,考虑了各年级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注重质量提升  强化质量管理:本次制订方案已经对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内容进行了多次论证讨论,对参与度低、评价低的活动进行了淘汰,今后将持续实行第二课堂活动准入机制及退出机制。新申请加入第二课堂人才体系培养方案中的活动,均需提交相关申请至第二课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审批,并确定具体的模块、学时等。中文系现有的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内容包含了1个国家级示范项目,1个省级精品项目,3个重点发展项目


注重管理制度配套,可操作性强:配套制度包括活动预告制度、活动参与认证制度、活动反馈机制、成绩单登记制度、奖惩制度,不仅成立了第二课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年级还成立了第二课堂建设管理委员会,让其有制度可依,有具体的执行者。此外,教育内容一目了然,模块、课时计算、每学年修读要求、修读方式等均融合到一张表,表达清晰。


注重全体性与自主性协同发展: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应贯穿学生各学段,包含必选活动和自选活动。必选活动应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实现全覆盖;自选活动为发展型、补益型活动,提供学生选择。必修学时510学时,选修学时20学时,要求学生大学四年修够530学时方能达到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修读学时总体要求。若因突发情况无法参加必修活动,允许用选修学时替换必修学时,按照3:1的比例替换。


当然,方案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以及困难。

 从院系实施的角度来看,

主要存在的困难有:

需融合更多的专业资源:学习与学术发展、综合素质培养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不断完善,已经融合了很多专业资源。比如国家级示范项目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重点发展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已经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讲坛等,都已经是中文系十分成熟的品牌,基本都是专业教师、知名学者在参与或者组织,所以相对较好。还有一部分项目,特别是思想教育与引导部分,还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引入更多的专业资源。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模块。今年上半年,中文系邀请法学院教授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专任教师来组织《创造社、革命文学与中山大学的历史起源:中山大学红色文化基因的谱系、整理与研究》项目,都在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努力。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需要集全系力量一起来改进。


需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的信息化:在调研的过程中,学生们呼声比较大的是能够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的网络化。他们希望有这样的系统,可以查看全校范围的第二课堂活动,点击报名,参与后打印活动认证证明,一学年的活动形成成绩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出预警。现有的方式还很原始,我们只能做到发布活动预告在中文系官网,学生提交报名表,活动结束后提供纸质活动证明,现场采用签到方式进行确认与登记,期末汇总形成成绩单。


需进一步加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约束力:现有的奖惩制度,只能做到对学时明显落后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并对综合测评进行扣分的约束,这只能约束到一部分人。目前国内个别高校对第二课堂活动采用学分制,直接和毕业挂钩。我们要在借鉴中进一步讨论提高约束力的办法。



 推荐阅读 


为新时代保驾护航需要有这个!


追求卓越!在清华学习研修的思考与收获



--- 中大学工 ---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中文系

编稿:刘佳燕

校稿:许嘉茵

核稿:周昀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