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这些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了解一下!

中大学工 2021-09-25



最近,物理与天文学院的一则喜讯

引起了不少师生的关注——


喜讯 

2016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郑江锦、李东奇、曾宇芊同学的论文《Anomalous current due to Weyl anomaly for conformal field theory》被知名学术期刊《Physics Letters B》接收并在线发表。


该文章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外尔反常电流的发现者之一Maxim Chernodub 研究员在度假期间就发来邮件询问文章细节。PLB审稿人如是点评:“利用电流在外尔变换下的变换性质,给出了感应电流的另一种推导方法,推导过程很有趣,并对外尔反常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见解。”

欢迎点击图片

了解更多详情

△左起:指导老师苗荣欣副教授、李东奇、郑江锦、曾宇芊。


这篇论文是物理与天文学院今年以来

第3篇本科生第一作者的SCI期刊论文!



在2019年上半年

2017级本科生徐昊霆、刘珍洁

2016级本科生张震宇、顾淦和王小马

也分别在国际顶尖天体物理期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发表学术论文




这些本科生在科研上取得的亮眼成绩

正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的代表性成果

在物理天文学院导师们的带领下

许多学有余力的本科生都积极投身早期科研之中

很好地培养了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看到这,相信大家心中也充满疑问

“早期科研会不会影响专业课学习?”

“怎么上手早期科研?”

“如何有效地进行早期科研?”

让我们听听这些优秀学长们怎么说!


01

庄敏:2017级博士生,已在 《Physics Review A》 发表论文2篇



我个人认为科研和学习两者不冲突,而且相互促进。但是掌握好物理学的知识是开展早期科研活动的基础。切记先把根基打牢固!早期科研一定是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进行,不要本末倒置,最后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


早期科研可以加深我们对原来学习的知识的理解,也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激励自己进一步学习。


02

林凌 :2017级直接攻博研究生(已在《Physical Review A》发表论文一篇)


我是大二暑假的时候开始加入李朝红教授的研究组的。我认为开展早期科研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某个研究组感兴趣的研究组,向老师申请加入。老师们一般都非常欢迎有兴趣的本科生加入研究组。


在一开始,可以先旁听一段时间并自行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了解对应研究组的研究领域。积累一定知识以后,可以向老师、师兄们请教一些具体的科研问题,尝试针对某一些具体的课题做一些简单的计算,例如先重复某篇论文的计算结果、掌握某一套计算方法、学习一门科学计算语言等等,之后可以再尝试探索前沿的科学问题。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非常多东西,对课内学习帮助也很大。


如果感觉课内学习负担比较大,也可以轻度地参与一些科研活动,例如听一听组会和各种报告,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做科研的。例如我所在的李朝红教授的研究组,一周有2-3次的不同的组会,可以根据兴趣,参加实验或理论组的组会。


03

姚志邦:2019年硕士毕业生。硕士期间连续三年获得“中山大学研究生二等奖助金”和“2018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其毕业论文被评为“2019年中山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已发表SCI收录论文两篇,其中单篇已被引用10次。


我认为科研之路注定是崎岖的,走下去的关键还是得靠自身的努力。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的课题进入了瓶颈期,尽管我在算稿上写满了一页又一页的推演过程,但是得到的结果却始终“不如人意”,研究进度停滞不前。


直到某天晚上回到寝室后,忽然想到也许可以将现有的公式进行推广来解决问题。抑压不住内心的兴奋,我连夜工作并证明了想法确实是可行的,研究也终于突破了瓶颈期。


我想引用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在他的《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Lake Views: This World and the Universe)一书中对未来科学者的四条金训作为对学弟学妹建议的结尾:


一、没有人可以知道所有事情,且你也不必知道全部;


二、到杂乱的领域中去,在此才能有所作为;


三、如果你想有所创新,你就必须要习惯你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一些非创新的事情上;


四、学习一些科学史,或至少一些你所在的科学分支上的历史。


04

徐昊霆:2017级本科生 (2017-2018 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本科生早期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真正的科研工作,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明确这一目的是很关键的。在科研的过程中你会学到很多知识,但是以本科生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对整个学科有很全面的了解。所以,不要指望参加很多科研项目来获取很多知识,有时间还是要把课内的基础打好。要选择一个自己看好的方向,用心做。


分享三个做科研的建议。


第一,应当摆正心态,不要妄自菲薄。有些同学经常觉得“我能力不够”,从而有一种对科研望尘莫及的感觉。其实真相是,大家都是刚刚来到学院的本科生,没有谁能力超强。我们参加早期科研就是为了培养能力的。


第二,应该多与导师或者有经验的研究生沟通,这是早期科研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科研中,要实时地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你在做什么,进度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这样不仅能帮助你解决你遇到的棘手的问题,还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展,否则就会一团糟。


第三,应当持续地勤奋工作。如果加入了一个课题组,就要尽自己所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切忌懒惰和松懈。



05

刘珍洁:2017级本科生,担任中山大学天文学社2017-2018学年总社长,参加2018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赛


经常有学弟学妹问我:搞科研找老师之前要准备什么吗?我一般回答:直接上。这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不用准备就可以完成任务,而是科研是一个边学习边输出的过程。


在早期准备科研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没有经验基础知识不足的刚步入大二的学生,找了导师安排了任务后才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比如说编程语言、宇宙学相关知识等,基本上用什么学什么,学完立马实践便可以很快地将知识消化吸收。


科研经验也让我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利用每个人的长处优势合理分工能够大大地推进项目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则会非常困难。最后就是对工作不要拖延,否则你可能在缓慢地推进着课题进程时突然发现与你的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被别人发表了。


06

钱奇玥:2018级本科生,担任中山大学天文学社理论部副部长


早期科研本身也可以激励课内学习,甚至可以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主要是在时间上要做好规划。也可以课上课下多去和老师们交流,无论是课内还是科研的问题,还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老师们会非常热心地给予帮助的。


希望大家能保持对科研的决心和热爱,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不要畏难,心态放平一些,耐心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多和老师、学长学姐、同学交流。打好基础,在能力范围内多了解科学前沿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07

刘观福:2018级本科生


如何开始科研之路?


一、积极联系教授:学院的教授很喜欢指导小朋友,也很关心小朋友的成长。如果有感兴趣的领域,就勇敢地去联系相应的教授。由于教授们时间安排较紧,建议通过邮件的方式向教授表达自己对早期科研的想法。


二、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早期科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这需要我们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提前去学习一些知识,学会编程,学会看英文文献等。




听完这些学霸同学的经验分享

你是否也觉得收获满满?

期待开始一场学术探索之旅?


新学期,新起点

学工君真诚希望每一位同学

都能积极探索自己所热爱的领域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直面挑战,勇敢追梦

在新学年里再创佳绩!


30年的学生工作中,她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中山大学:丰富的专业种类吸引香港学生


--- 中大学工 ---

资料来源:物理与天文学院

组稿、编辑:刘佳燕

初审:许嘉茵

审核:周昀

审核发布:钟一彪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