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阳江一中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曾庆存

他是国际气象力学理论化的先驱者之一,为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他在耄耋之年,摘取了全球气象届的荣誉桂冠——国际气象组织(IMO)奖;

他是漠阳大地朴实的儿子,科研路上,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他是从漠阳江走出去的气象学泰斗,从阳江一中走出去的中科院院士——曾庆存。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专访曾庆存院士视频 


1以国家需要为初心的漠阳少年

2016年,步入耄耋之年的曾庆存院士,被授予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该奖项代表着全球气象界的最高荣誉。这位踏实低调、朴实无华的气象学者的名字,响彻世界。

时间倒流到1946年的秋天,刚刚踏进一中校门、只想将来能当乡村教师的曾庆存,恐怕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自己将在新中国气象事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5月,曾庆存出生于阳江市江城区岗列玉沙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光着脚丫、穿着单衣,小小的身子像成人一样劳动,还经常遭遇“连番薯不够吃”的困窘,是童年曾庆存的真实写照。父亲曾明耀上过短期私塾,躬耕之余自学不辍,粗通经史,深明大义,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据曾庆存回忆,小时候和哥哥在家做作业,没有菜油灯,父亲便举着火把为他们照明,还会检查功课。

曾庆存坦言,家里特别穷,全靠父母和姐姐们承担起繁重的劳动,才能读到中学。小学毕业后,当他考进一中时,当时的梦想就是中学毕业后当个乡村教师,赚钱补贴家用。

彼时的神州大地,满目疮痍,风雨如晦。对于很多像曾庆存一样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大学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在母校一中读书的5年半,曾庆存格外感恩,用功,惜时,做什么事情都带着书,可谓手不释卷,争分夺秒。

功夫不负苦心人。1952年,17岁的曾庆存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一个来自粤西农村的少年郎,因着新中国成立的机遇、母校的栽培和自身的天赋和努力,把大学虚幻的梦牢牢攥进了掌心,硬是敲开了改写命运的大门。

至今,曾庆存仍感慨地表示:“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上大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衷心感激党和国家的恩情,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选择。”

新中国成立,百废俱兴。因为国家需要气象人才,考进北大物理系的曾庆存服从分配,学习了气象专业。大学毕业时,因为国家需要,曾庆存又放弃了尽快参加工作挣钱养家的需要,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并立志要攀上科学高峰。

毕业归国后,一直从事理论研究的曾庆存还是因为国家需要,暂时中止了自己的研究,以最快速度、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气象卫星的相关研究中。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是华夏先祖舜帝作的《南风》歌,既对夏季风气象现象作了“诗意”描摹,而字里行间,又饱含着对人民关怀的深情。

《南风》歌在曾庆存具有家国胸襟的科学家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特地把该诗歌译成今日的语言,献给我国和世界的气象学家欣赏。

一中人山高水长的家国情怀,在漠阳江的波心里,长流不息。

2012年12月曾庆存院士回母校讲学并为学弟学妹签名留念



2“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

1956年在北大物理系毕业后,曾庆存通过国家考试,被选派赴苏联留学,并在1961年获苏联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时,他曾以诗明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智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科研道路上孜孜以求,勇攀高峰。他在大气动力学、地球流体力学、数值天气预告理论、气候数值模拟和预测理论、大气遥感理论、计算数学以及自然控制论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

2016年曾庆存院士(左三)荣获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徐相华 摄影)

归国后,曾庆存曾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61年,他最早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半隐式差分法”和成功的积分原始方程的数值方法,后被广泛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和地球流体力学。

1979年,专著《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第一卷)问世,被外国科学家誉为“世界首创,是第一本这方面的著作,是气象理论化的代表作”;美国同行称赞“这卷书的出版对发展动力气象学文献有突出的贡献,将立于世界优秀名著之林。……尽管科学发展很快,本书的选材、组织和给出的结果却具有持久的价值”。

1974年,他所著《大气红外遥感原理》一书以及一系列文章,则是国际上系统地发展卫星大气遥感理论的最早的论著之一。书中提出的“最佳信息层”概念和方法是选择遥感通道的理论基础。

2006年他与他的专家研究群体合著的《千里黄云——东亚沙尘暴研究》,是目前最系统、最全面和最深入的对沙尘天气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的自然控制论被认为是控制论在自然界中的自然拓广,已在大气污染控制等方面得到应用。

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曾庆存不但有高深的学问,还有高尚的人格。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倡导“不急近功,不贪近利,脚踏实地地工作”。正因为如此,他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使这个所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几个大气科学研究中心之一,取得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科研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3岁月如歌,一中情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少小离家、远居异乡的曾庆存回乡次数不多,但对这片哺育他的粤西大地,有着深深的眷恋。每次回来,曾老通常不会惊动当地政府。客运站那个鬓发斑白,精神矍铄,穿着简单的衣服和布鞋的老人,或许便是盛名在外、却主动拂去一身光环的他。为人谦和,低调,也热心,厚道,面对乡人帮忙写诗题字的请求,曾老总会乐呵呵地答应。

2012年12月曾庆存院士回母校讲学与学弟学妹合影

对于母校一中,曾庆存感情笃深,多次在公开场合透露出深深的眷恋。回忆当时的恩师叶观曦和冯思伟,言辞间更是充满感激之情。他在《忆师友》里回忆在一中求学的五年半,不无深情地说到:“这是对我此后的成长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阶段,我深深地受惠于母校,受惠于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关爱和情谊”。

2012年12月曾庆存院士回母校讲学并为学弟学妹签名留念

感念母校的栽培,曾庆存在繁忙的科研工作外,十分挂念母校的发展。2012年12月21日,第2期《阳江科协论坛》邀请了曾庆存为阳江一中作励志报告和科普讲座。

据聆听过这场讲座的一中教师谭晓云回忆,当时曾院士身着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脸上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可以容纳六七百人的一中实验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当77岁的曾老走进来时,早早等候着的学生们纷纷站立起来,用雷鸣般的掌声热烈欢迎这位杰出校友的归来。

精彩的报告结束后,学生们涌上讲台,想和曾院士合影留念、索取签名。因为学生太多,曾院士无法一一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少学生失望而归。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天,曾院士的同行送来了他的亲笔信,信中诚挚地表达了不能和学生合影、签名的歉意,并送上真挚的祝福。

学校将曾老的亲笔信复印出来,分发到学生手上,方寸尺素,纸短情长。“没想到曾院士那么忙,那么认真,百忙之中还想到照顾学生们感受。”谭晓云说。

2012年12月曾庆存院士回母校讲学时给学弟学妹的信

正是这份造福桑梓的热忱、回馈母校的热望以及奖掖后学的高远目光和博大胸怀,早在1995年,曾庆存便将他所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奖金”港币10万元捐给阳江教育局,其中7万元捐赠给一中母校,3万元捐给另一母校——两阳中学,设立“明耀庆丰奖学金”,以纪念父兄曾明耀、曾庆丰之名,帮助像当年的他一样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据校友透露:“读书的时候见证了这一奖项的设立仪式。那时的7万元是很多钱的,他并不富有,一生很节俭。他的精神令人敬佩。” 后来学校在图书馆设立了“明耀庆丰纪念室” ,该室成了阳江一中利用率最高的阅览室,里面陈列着用奖学基金购买的数千册科技书籍及介绍曾明耀、曾庆丰事迹的资料。每一个走进纪念室的一中学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前辈校友的关怀和鼓励。

学校图书馆一楼“明耀庆丰纪念室”

曾就读于一中的学生莫可怡,了解到这位前辈校友的事迹后,来自一个普通家庭的她很受鼓舞。

“听说曾院士的家境贫寒,但是正是艰苦的环境孕育了伟大的学者,平凡也没有什么不可能。”莫可怡说,自己同样是平凡人家出身,深深受到曾院士的鼓舞,她说努力奋斗可以让人取得成绩,今后要以曾院士为榜样,努力学习。

2014年曾庆存院士为母校题写校史《百载芳华》书名

今天,如果你走进一中,会看到校园宣传栏上,曾经的一中学子、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所题的“百载芳华”四字。遒美健秀的四个大字,铁画银钩的运笔,传达出曾院士光风霁月、高山仰止的人格力量,激励着来来往往的莘莘学子,发扬这所百年老校的优良传统,尊师力学,奋发图强,吾辈自强。

2019年11月陈恕校长、梁峻荣副校长代表学校拜访曾庆存院士并汇报阳江一中发展情况

学校领导代表拜访曾庆存校友并合影留念(左起:梁峻荣副校长、曾庆存院士、陈恕校长、学校办公室主任陈碧)

“这是对我此后的成长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阶段,我深深地受惠于母校,受惠于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关爱和情谊”。

——曾庆存《忆师友》



人物简介:






著名科学家曾庆存院士

曾庆存,1935年5月生于广东阳江江城区岗列玉沙村,1946年秋至1952年初就读于阳江一中。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84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至1993年,任中科院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95年至2000年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曾庆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庆存院士在大气动力学、地球流体力学、数值天气预告理论、气候数值模拟和预测理论、大气遥感理论、计算数学以及自然控制论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贡献。2016年,荣获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全球气象界的最高荣誉奖项。2019年国庆前夕,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来源:中国科学家、阳江市第一中学

作者:张惠琳


更多阅读黄旭华、曾庆存!两位广东籍院士荣获201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广东省科协向黄旭华曾庆存两位广东籍院士致以祝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