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丨“看不到面容,看不清眼睛,但每个人奔向病房的脚步都无比坚定!”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第二批“白衣勇士”们
前日已到达湖北黄石投入到当地的抗疫临床工作中
而第一批队员已在湖北武汉战斗了十天
他们驰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该院区是“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
他们面对的是什么病人?
工作时是什么状态?生活情况怎么样?让我们来读读前线队员们在工作之余写下的战“疫”日记从这些日记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从这些日记中我们更能体会到前方医务人员的不易与付出让我们一同向他们致敬!“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均良好,
有充分思想准备去打场仗。”
2月5日 23:34
今天我院医疗队支援武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工作全面展开。这次的工作地点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环境,工作模式也有很大分别,每次进出病房都要花将近一小时来穿脱防护设备,每个步骤不敢有丝毫马虎。有很多要适应要磨合的地方,平时得心应手的诊疗操作,在穿着防护设备后都变得很困难很笨拙,但队员们都是训练有素的专科医生,很快便进入工作状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由于身着防护设备,上班中途很难解决个人问题,所有队员均是穿着尿不湿上班,大家自嘲是提前体会下老年状态。
病房开始收治病人后,病员源源不断地到来,每班医生人数增加,每班医生工作时间也在增加。今天09:00正式进入病房,直到晚上19:00才出监护病房,中途无法进食进水。截止目前为止,病房收治28个病人,均为危重症患者。
全体队员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均良好,有充分思想准备去打场硬仗。另外,第二批物资已经寄到,十分迅速,感谢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同仁们的关心!
2月8日 23:15
昨傍晚收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的通知,重症监护病区由北京协和全面,江苏第三医疗队从明日起进驻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另一个病区,与同济医院医护人员共同管理约一周后,将由江苏队独立承担这个病区的救治工作。
今天江苏医疗队又给队员发放了一些生活物资,包括一件羽绒服外套,一件羽绒内胆,一件秋衣,一台小型空气净化器,一瓶酒精。我们队的葛洪兵、侯亚玲、朱志红、张叶楠之前被领队任命为江苏队物资管理员,随着各种援助物资的不断抵达,他们毫无怨言承担了物资的管理和分发工作,得到了全体队员的肯定。
我们到武汉后,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们,表示想要捐助生活和医疗物资。这里要特别感谢我院原中医科朱建华主任,朱主任得知我们支援武汉后,在匈牙利想方设法组织了300只防护口罩,经过层层努力后寄到武汉,然后通过武汉市侨联指定捐赠给我们通大附院医疗队,所有队员都深深感受到通大附院大家庭的温暖。
“病区的供氧在超负荷运作,
工作量大到难以想象。”
2月7日 20:45
第一天临时被通知上夜班,虽然白天没有休息,但我依然精力充沛。第一次上战场,我内心有点紧张和激动。穿好所有的防护隔离装备,用时约45分钟。
进到重症病区,刚交完班就来了三个新病人。每个病人影像资料都比较典型,病重的往往是高龄或者合并基础疾病的。隔离ICU病房的工作模式和平常有很大区别,需要我们快速适应。一顿忙活后已经四个小时过去了。
小有成就的是当天完成了我在重症隔离病房的首个股静脉置管操作。由于带着护目镜和面屏,镜片上很多水雾,视线受到很大影响,穿着全套防护服,动作难以施展,外加多层手套手指触感明显下降。在没有超声定位的情况下,凭借数年的经验有条不紊中完成了操作。
新开的病区工作量比较大,第二天接着又上了夜班,一开始便遇上一点小插曲。接完班后忽而觉得头晕,由一侧眉骨上方牵至半边脸和脖子都不舒服。才上第二天班可不能出状况拖后腿,我咬牙坚持着看完自己管的病人,随后到半污染区调整了一下护目镜,顿时觉得舒服多了。应该是护目镜戴得太紧压到了一侧眉弓,局部循环受阻的原因。所以给一线的小伙伴们一个提醒:护目镜一定不要戴太紧,并且尽量调整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再进污染区。
第二天30多个病人基本都收满了,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支持的病人占到一半,剩下的都是使用高流量吸氧和无创呼吸机的病人,病区的供氧在超负荷运作,工作量大到难以想象。我内心有些许压力,但更多的是对危重病人的同情,他们本可以过年和家人团聚。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非对每个人都有确切疗效,希望他们能够很快建立自身免疫战胜病毒,早日度过难关。
"我们是一群平凡的人,
为了心中的信念聚集到一起。”
2月7日 20:10
战斗打响已经有两天多了,重症监护病房就是我们的主战场,从一位ICU医生的视角看来,这里硝烟弥漫!短短不到48小时,从各处转来的31名危重症患者就将病房快速填满,这样的工作强度放在普通ICU病区也大到无法想象,何况还是高等级隔离病区HLIU,所以全体医师排加强班,全力收治患者。
我们是一群平凡的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聚集到一起,在ICU这个战场上,无数的陌生人在默默付出,我看不到他们的面容,甚至看不清他们的眼睛,但每个人在奔向病房时的脚步却是无比坚定。
昨天的夜班是繁忙的、也是难忘的,手上分管了14个病危患者。刚接班不久,另一个值班医师的床位病人出现了病情变化,呼吸衰竭,氧合水平快速下降,需要紧急气管插管!但插管的过程也是带毒气溶胶集中释放的时候,这就是火线拼刺刀的时刻,我们江苏的同志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准备喉镜行插管操作!防护服中的我们行动是受限的,起雾的面罩也让视线变得非常糟糕,这使得抢救操作难度加大,床位医师尝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遇到困难插管!这时患者情况持续恶化,血氧饱和度降至50%左右,心率出现下降趋势,情况十分危急!等待麻醉医师会诊吗?一套防护流程最快也要半小时以上,等不及了!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应该站出来,为了病人、为了战友、也为了心中的信仰。“换我试试吧!”我接过了战友的喉镜,开始操作,声门无法暴露,通过努力仅可见一点会厌,挑起会厌顶入了插管。患者有呛咳反射、呼吸机流速波形正常,氧饱和度上升,心率稳定!我知道我成功了,患者是幸运的,我是幸运的,我在这一刻的短兵相接中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ICU值班的日常,是平凡的我们为了战胜疫情所做的平凡工作,希望无数个平凡付出能够换来早日的凯旋!
不负光阴不负自己
不负所爱不负被爱
“战斗刚刚开始,每一次都会更加熟练,
相信自己,相信武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管护师 侯亚玲
2月5日 22:50
清晨江面刮起了大风,屋子里的隔板也在不停的哗哗作响,老天用它特别的方式喊我起床,因为今天我要上战场了。
早餐很丰盛,粥,水果,咸瓜,牛奶还有馒头,我挑了馒头咬下去,虽然柔软却激发了喝水的念头,我放弃了雪白的馒头因为我知道,未来的四到六个小时里,上厕所将是我不易解决的问题。
随着大巴的颠簸,我来到了医院,宽敞的停车场里稀稀拉拉的汽车停着,要在平时,该是车水马龙吧,整洁的门诊大厅还留着党员宣誓“武汉加油”的印记。
穿防护服,更衣室面积不小,却满满当当,伙伴们迅速有序地各自穿着防护服,隔离衣,一层,两层,护目镜,防护屏,一样也不能少。穿戴完成,只有衣服上的汉字提醒着我们你是谁。尽管是临时改建的病房,每一个门关都很重要,我们相互提醒,仔细认真。
病人是位70多岁的奶奶,因为用了镇静药物她安静地躺在那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等,在她身上蔓延着不同的管路,还好,现在的她呼吸平稳,循环基本稳定。要知道凌晨两点的时候血气分析的结果还十分糟糕。我想,不久的将来,奶奶一定能离开重症监护室病房,重新看着初升的太阳,陪子女闲话家常。
正想着,奶奶的监护和呼吸机报警了,吸痰,这个常规而熟练的动作,在层层武装下显得有些困难,吸完痰后奶奶又恢复了平静。护目镜雾气湿了一层又干了,旁边的小伙伴说话基本靠喊,又该记录尿量了。四个小时很短暂,在各种操作中时间就溜走了,漫长的是浓重的呼吸,笨重的鞋子,还有朦胧的眼镜。
战斗刚刚开始,每一次都会更加熟练,相信自己,相信武汉,待到樱花烂漫时,武汉你又是一条好汉!
“时间真不够用,累也得撑着,
但我坚信,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2月7日 15:00
时间真不够用。今天是上战场的第四天,一直想坐下来写点东西,但是一直没有时间,来到武汉之后瞬间发现时间不够用了,这种感觉在家里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次江苏派来的护理队伍总共有100人,在上战场之前我们护理组被分为A、B、C、D、E、F、G七组,我被委以重任担任江苏队G组护理组组长。面对来自不同医院的12名成员,根据他们的年资以及在ICU的工作经验,我采取了两两分组,这样做的好处是穿脱防护服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帮忙,做到万无一失。我们的上班时间是四小时换班,车轮战,中间没有休息。
2月5日13:00至17:00是我的第一个班次。经过重重门禁来到了ICU,再经过繁琐的武装,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才能进入无人区,来到里面仿佛进入了迷宫,开了最后一道门,这就是我战斗的地方。今天我被分配护理的是位20出头的小伙子,此时已经呼吸衰竭,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中,我轻轻地叫了他一下,他向我点了点头,虽然我的护目镜里全是雾气,但隐约能感觉到他那种渴望活下去的眼神,我安慰他:加油,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
下班时间很快就到了,同样经过繁琐的脱卸武装设备,再洗洗,等我吃晚饭时已经22:00了,快速吃完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梦乡,连做的梦也全都是穿脱防护服,如何做到不被污染。
2月6日17:00至21:00是我的第二个班次,经过前一天的洗礼,我们整组队员动作明显迅速多了,经过英雄前辈的指导,在护目镜内侧涂碘伏吹干后,也不起雾气了,护理病人更是有条不紊,就像在家里工作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穿着这一身盔甲继续与病毒抗争。除了工作之外,我还负责江苏援湖北物资组的工作,买生活用品,分发物品,出入库登记,保证好江苏120人的后勤工作是我的职责,时间真不够用,累也得撑着,但我坚信,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2月11日 18:40
疫情当下,今天终于有时间下楼与武汉的长江来一次亲密接触,漫步在江堤边,外面没什么风,江面似乎很平静,但整个武汉却不平静。
转场后,我们护理经过重新分组,组内重新分工,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昨晚是我们新G组所有成员进驻战场的第一个班,同济的护士已经撤了差不多了,为了之后我们能单独管理好整个病区,我必须快速学会及熟悉他们的His系统以及工作流程,整个班我一直在听同济老师的讲解,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很快就掌握了,组员们同样工作状态都很好,圆满地完成了本班的工作。
“我们只是想多做点什么,
为这里的病人,为这座城市。”
2月6日 02:00
今天是第二天上班,下班回到宿舍,又是一个零点已过的时间,又是一个疲惫不堪的自己。
这次我们支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监护病区。因为是重症病区,所有病人都病情危重,各项治疗护理也更为重要。
病区2月4日开始投入使用,2月5号就已有二十位住院病人,所以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节奏也越来越快,但作为一名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已工作近七年的我,也是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穿戴着厚重的隔离防护设备,如同被人捏住了鼻子般闷气,但建立静脉通路、动脉血气采集,照样一针见血。
今天的我一个人负责两个危重病人,其中一个是二十多岁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小伙子,在给他收拾生活用物时我发现他家人还给他准备了一个布袋,里面是他的耳机和小零食,但他此时已是昏迷。另一个病人是个九十多岁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爷爷,我刚去接班叫了他一声“爷爷”,他睁开眼看着我,慢慢抬起手,对我竖起大拇指。为他留置胃管和他讲解配合要点时,他努力地点点头,操作时即使有不适感,他还是对我竖起拇指,在他看来,我们还在守护,还在战斗,这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吸痰,采集标本,更换引流袋,填写护理记录……防护服里的我忙得只能在口罩里大口喘气,身上也是热乎乎的汗水。护士站的内侧放着两个氧气筒,陆陆续续能看见体力不支的护士坐在那里,吸会儿氧气再站起继续投入工作。这里不仅仅考验着我们的勇气、专业素质,还考验着我们的身体素质。
凌晨的夜只有路灯依旧亮着,不论行走的车辆多少,医务人员的身影一直忙碌着,无论站地在哪里,初心不变。
今天是我在重症隔离病区的第二个班,经过昨天对各项流程职责的熟悉,我们开始每人分管十个病人的护理,包括病人所需的所有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
我分管的有个病房是一家三口,给他们发完晚饭,我询问中间的奶奶是否需要帮助喂饭,旁边老人的儿子说:“你去忙吧,我们来喂,我们现在还像在家里一样,老太太就当搬家了,不觉得自己生病了。”等我再来这个房间时,奶奶坐在床边笑着对儿子说着本地方言,大概是数落他又躺着玩手机了,要起来活动活动。一家人,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愿他们早日康复一起回家。
一个个房间巡视,一个阿姨说:“护士啊,看看旁边阿婆的水挂完没有,她睡着了,我眼睛也不太好。”我说:“我看着呢,她的补液我调得慢,大概还能挂一个小时,针也是好的,我一直在转病房,这一个小时内还会再来几次多看看的。”
走廊传来一阵哭声,走过去原来是一位病人在哭泣,我们同组的医生和护士都在旁边安慰。这位病人和她妈妈都因新冠肺炎住院了,留父亲一个在家,父亲平时身体也不好,今天联系父亲怎么都联系不到,她想回去看看,但越哭越没有力气。我们来自江苏的一位医生说:“你别着急,我先帮你想办法,我正好快下班了,如果没有其他办法我就向上级汇报,下班去你家一趟帮你看看。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平静下来好好呼吸,别让你家人再担心你。”我们立即向上级汇报,联系到病人家附近的亲戚。此时病人手机上也收到了一则信息:老人情况如常,放心。病人躺在床上,哑着嗓子对我们连说谢谢。
“叔叔,我帮你杯子里再加点热水吧,等会要喝再倒就太烫了。”“阿姨,这里地面马上要消毒了,你要不要先起来上个厕所?”“爷爷,不要因为有糖尿病不敢吃水果,家人送的橙子苹果都可以吃的,我们会定时监测血糖的。”多询问几句,多留心几眼,我们只是想多做点什么,为这里的病人,为这座城市。
下班回宿舍的班车上,每个人都不说话,在这里我们需要医治的不仅是疾病,还有这场疫情所带来的悲伤。
司机师傅感觉到了我们有些低落的情绪,开始在每个路口给我们报站,这边是龟山,它还有一个传说……那个方向是武汉长江大桥,那前面是黄鹤楼,武汉的景点有很多,等疫情结束了,我接你们下班就去黄鹤楼看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仿佛每句与黄鹤楼相关的诗句都是离别,但愿此次疫情早日结束,让我们在黄鹤楼微笑着向这座城市告别。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出色的完成这次任务,
早日和战友们打赢这场战役!”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护师 张叶楠
2月7日 22:30
今天是在武汉的第六天,这些天我们感受着来自医院同仁,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关心、关爱与鼓励,心里很温暖。除了感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出色的完成这次任务,早日和战友们打赢这场战役!
我和来自江苏各家医院的精英们组成了护理B组。这两天我们的班次被安排在了夜间,我记得第一天出发去医院是晚上七点多钟。到达医院后,经过感控老师的督导,我们开始穿专业防护服,尽管之前已经练习穿戴多次,但我每个步骤依然不敢有半点马虎,这是抗疫情的严格要求,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工作的负责!我们穿着特殊的铠甲,走向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夜晚的武汉还是很冷的,但是穿在防护服里的单衣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护目镜里的雾气也逐渐凝聚成水珠一滴滴往下淌,病区里的大风扇还在不停的转着,巨大的轰鸣声让这个原本寂静的夜,有了不一样的声音,也似乎是战争的号角在吹响,也提醒着每位战士一刻都不能松懈!
今天我分管两位患者,一位是年纪和我相仿的小伙子,另一位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记忆最深的是护理老爷爷的时候,他突然情绪激动起来,抓住我的手不放,力气是那么的大,我并没有因此惊慌而是急忙安抚着老爷爷,让他好好休息,配合治疗,告诉他要加油!要坚持!我们都在!渐渐的,他的情绪平稳了下来,慢慢的,他睡着了!望着他我不由自主想起了我的爷爷,前几日爷爷让老爸捎话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好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盼望我平平安安的回来。想到这我眼睛湿润了,我很快调整了下又去忙下面的工作了,这泪水更加坚定了我战胜疫情的决心!加油自己!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让我们向通大附院“白衣勇士”们致敬!
祝福他们一切安好,平安归来!
加油!
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赢!
◎出发!向着最危险的地方!今日,通大附院“逆行天使”驰援湖北!◎@全体通大人:南通大学开学工作方案来了!◎宅在家中,“云学习”吧!通大免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来咯!◎唱响通大《战“疫”disco》!向英雄致敬!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材料来源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责编丨周怡君 陈石森
审核丨范 苏
投稿信箱:wbwx@n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