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出发》(一)郝学坤:十年磨一剑 织就中国卫星通信“天网”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唯有奋斗者才能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留下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今起本台推出全媒体新闻报道《向幸福出发》,记录我省各行各业奋斗者的足迹,传扬新时代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强音。今天带您走进中电科五十四所,去认识那些十年磨一剑,织就中国卫星通信“天网”的科技精英。
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21h2jzpb&width=500&height=375&auto=0
信息时代,通信就像空气一样,无法触摸,但却不可或缺。当我们用手机上网交流的时候,背后,是一个个地面中继站在有序的忙碌。
和地面通信不同,卫星通信是把地面中继站放到了36000公里以外的太空,它和地球上行站、地面接收站共同组成卫星通信系统,我们所熟知的卫星电话,就是在这张“天网”的支持下,实现了无死角的通信联络。中电科54所的郝学坤和他的团队就是编织这张天网的人。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主任 郝学坤:它就好比太阳一样,只要是能看得见太阳,就能够实现通信。
2004年以前,国内的卫星通信大部分依赖国外,当遭遇突发情况需要通信保障时,常常受制于人。就在那个时候,国家下决心要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中电科54所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30多名科研工作者,承担起了这一国家课题。但是,要实现从“0到1”的突破谈何容易。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主任 郝学坤:当时这个技术在国内是空白,国外也是刚刚突破,也没有任何的经验,也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去查,从无到有。这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个技术就是多频时分多址,用字母表示的话就是MF-TDMA。
郝学坤所说的TDMA技术,被业界称为卫星通信的“互联网”,它就像我们使用的智能手机,在通话的同时还可以同步实现上网、传图片、发视频等多项功能。但当上百个信号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从地面传向卫星时,怎么保证它们之间既不碰撞,又秩序井然呢?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主任 郝学坤:为了验证一个算法,光这个代码的话就要达到上百万行。一个星期攻克一个算法,可以想象这个难度。
而像这样的参数演算,在整个TDMA系统当中多达上百个。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主任 郝学坤:一帮小伙子们也是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去突破它。
时间在时间线上推演,参数在千百万次的演算。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正式上线。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主任 郝学坤:当时刚好是赶上了汶川地震,那个时候我们的设备到了地震现场,我们的设备就用上了。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七室主任 李东浩:现在我们国家也正在做“一带一路”、蓝海战略,将来走出国门,在地面基站覆盖不是特别好的地方,可以保障我们在国外的通信。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如今,郝学坤和团队早已开启了第三代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静止轨道多波束大容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关键技术拿出来都能填补国内空白。在茫茫太空,运行着一颗颗我国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郝学坤他们一手将“天网”越编越大,一手又将卫星通信装置越做越小,在载人航天、在出海护航、在科考探险、在应急保障,他们的付出都在大显身手。如今,多已步入中年的54所卫星通信人,回首曾经的奋斗,心头涌起的都是充满自豪的幸福感。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七室主任 李东浩:什么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看到阅兵的时候我们的装备从天安门广场走过的时候。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主任 郝学坤:这十几年来都是非常的辛苦,对家里的照顾比较少,但是他们都说,我们能干这件事非常的荣幸,也是非常的幸福,而且我们干成了。
中国电科54所卫通专业部工程师 徐达:所以我们团队坚定这个口号,付出就会获得成就,从成就中获得幸福感。
记者:张蔚、孙卓理、冯骥、王辉、王傲
编辑:海坡
主编:刘磊、晓明
监制:朱湘鹤、刘新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