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北省4人入选10月中国好人榜

知河北 2019-04-04

10月31日,中央文明办在江苏连云港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10月中国好人榜,经广大网友点赞评议,106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我省吕保民、蔡士学、何川、董荣端等4人入选。


石家庄市无极县退伍军人吕保民,面对持刀歹徒,赤手空拳却毫无惧色,为保群众平安,他身中5刀却仍不退缩,人们夸他是个“有侠肝义胆的平民英雄”,他却说自己只是个“遇事就想往上冲的老兵”。沧州市吴桥县人蔡士学2009年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承担着吴桥县农业局育种实验示范推广项目,在他专心经营下,合作社做到了民办、民管、民利,为全县种植户增收超过亿元。廊坊特警支队教官何川,从警十余年来,不忘铮铮誓言,始终坚守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第一线,曾数次制服持刀嫌疑人、追击两公里生擒盗贼,也曾冲进熊熊燃烧的火场救出一对夫妇、攀上高架桥桥架顶部解救过欲寻短见的群众。邢台隆尧县千户营乡唐家庄村村民董荣端,30余年来,她和老伴潘明玉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照顾着重度肌肉萎缩丧失行动能力的儿子潘志通和82岁的老哥哥,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用亲情维系着一个完整的家。


见义勇为好人

吕保民:退伍军人勇斗歹徒身中5刀



吕保民,男,1969年10月出生,石家庄市无极县人,退伍军人,自由职业者。


近日,石家庄无极县退伍军人吕保民制止持刀歹徒身受重伤的事迹,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其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和网友的赞誉。9月18日,河北省文明办授予吕保民同志“河北好人”称号,并通过河北文明网“河北好人365”栏目向社会发布。


9月8日7时左右,无极县东中铺菜市场上人头攒动、买卖红火,一切似乎都很寻常。在无极县南汪村开小卖部的小翟和母亲来到县城进货,当母子俩进完货准备离开时,一名中年背包男子(张某某)突然抢夺小翟母亲手中的挎包,看见有人抢东西,小翟赶紧上前阻拦,就在3人纠缠过程中,恼羞成怒的歹徒突然从包里掏出了一把匕首,对着小翟就捅了过去。闻讯赶来的吕保民大喝一声,急忙站了出来上前制止。


“我本想着吼一声制止他,可没想到,冷不丁一把刀就刺过来了。”几天后,从重伤中苏醒过来的吕保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在小翟被刺倒地后,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挣脱开吕保民想逃走,为了防止持刀犯罪嫌疑人继续伤害无辜,吕保民紧跟其后,冲上去试图制服歹徒,面对持刀歹徒的挥刀乱刺,赤手空拳的吕保民没有丝毫退缩。


“我们把他堵住的时候,他手里拿着刀乱刺,我就站在他对面,对峙过程中,热心市民(小向)抄起路边的板凳砸向张某某后背,他这才倒在了地上。”大家一拥而上把他困到了一个木箱子里,迫使歹徒不能动弹,将其制服。


在将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制服后,现场群众才发现吕保民的胸口鲜血淋漓,脸色蜡黄,汗衫已经被血液浸透,刀口很深,伤口周围的皮肤向外翻裂着,可是吕保民却一直在告诉大家“没事”。


今年49岁的吕保民,曾当过四年武警,在东中铺菜市场摆摊卖鸡蛋多年。“老实本分,还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红白喜事,他都去帮忙。”东中铺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国忠提起吕保民时竖起了大拇指,他介绍说,吕保民的好人品乡亲们都知道。


“有时会看到路人摔倒或发生纠纷,只要保民看到,就一定会上前去管。他(吕保民)心眼实诚,要不我也不会跟他生意往来这么多年。他就是那种人家买菜路过,菜从车上掉下来都得帮人捡起来的人。”对吕保民的热心肠,常来早市的摊主和客户们无不交口称赞。


在紧急将吕保民送到医院后,医生们发现在与歹徒搏斗的过程中,吕保民身上共有5处明显刀伤,背部一处,腹部一处,胸部三处,其中较严重的是右侧胸部一处和左侧腹部一处。案发当晚,针对刀刺伤引起的血气胸,无极县医院对吕保民先后进行了两次手术,英雄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现在能够正常饮食,与人交流,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


这几天,吕保民的哥哥吕保军时常在病房外陪着侄子们。提起弟弟,他虽然担心,但十分佩服弟弟的所作所为,“就这个事我得说,我是服我兄弟的。这事换成谁都得上,人家一女的带个孩子出来碰见这种事,有点血性的谁不得管管。”






敬业奉献好人

蔡士学:农民“土专家”刻苦钻研提升农技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009年,蔡士学在吴桥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承担着吴桥县农业局育种实验示范推广项目,合作社成立以来,蔡士学每天起早贪黑、专心经营,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合作社做到了民办、民管、民利。多年来,合作社为全县种植户增收超过亿元,在全县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


  跑市场——订单农业为吴桥农民吃上“定心丸”


  合作社成立之初,面对种植作物单一,经济效益差的现实,蔡士学艰难摸索着出路。党中央号召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来,打开了蔡士学的思想。他开始不舍昼夜学习中央精神和农业技术知识,一个辉煌的念头在心中悄然升起,“规模化种植+订单”模式,既降低了种植户的风险,又增加了效益,同时达到一定规模,成为企业的基地,还能降低种植成本,获得先进技术。紧跟着种什么又成为了一个大难题,在县农业局和科协的帮助下,很快脱毒马铃薯进入了他的视线。    


  在查阅了各种资料后,蔡士学带领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到优质费乌瑞它(马铃薯的一个品种)的种植基地——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进行考察学习。回到吴桥后,蔡士学决心打造订单农业来种植费乌瑞它,于是他开始寻找销售渠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了解,他得知山东滕州的刘老板经营了一家大规模马铃薯销售公司。于是他开始跑市场。作为一个刚起步的农民种植组织,蔡士学没有足够的资本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他对吴桥的土地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勤奋且不怕吃苦的种植团队有信心。为了见刘老板一面,他不惜在刘老板的公司外啃馒头、吃榨菜等上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蔡士学的诚意打动了这位刘老板。刘老板在考察了吴桥的土地后,与蔡士学签订了上千亩的订单。2013年,乌兰察布的马铃薯产量小,质量也不是很好。而吴桥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的马铃薯品相好,产量高。刘老板与农户们签订的种植合同中规定回收价格为0.5元/斤。了解到当时的市场情况后,蔡士学主动找到刘老板说明情况,要求刘老板提高回收价格。经过多次洽谈协商,刘老板最终同意以0.7元/斤的价钱回收。当年吴桥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800亩,每亩产量6000斤,为全县种植户提高收入200多万元。


  从马铃薯开始,蔡士学还与胶州客商签种植订单,带领种植户种植订单式香菜,与粮桩签订单种植玉米、小麦。为了减少种植户的种植风险,提高他们的收入,蔡士学废寝忘食,不辞辛劳,但当他看到种植户们脸上的笑容,他由衷高兴。


  搞科研——“土专家”勤奋结“硕果”


  蔡士学很好学,一直以来,他在农田劳作时,也不忘学习钻研,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农艺师职称。


  多年来,在推广马铃薯种植的同时,士学粮棉合作社还承担着农业局100亩小麦和玉米的育种实验示范推广项目。一直以来,蔡士学每天都坚持一边种植,一边记录各种科研数据。每年的寒冬腊月小麦进入休眠期后,蔡士学开始进行一项对小麦生长极为重要的分蘖数据记录。100亩的试验田,他要分片对10亩地进行查看记录。一亩地有35万株的麦苗,此时的麦苗处于2.5——3个叶的生长期,每亩地要查看15——20米见方的麦苗,也就是说蔡士学这一个冬天要查看17万株左右的麦苗,查数42.5——51万片小麦的叶子。蔡士学本来近视,他不得不利用放大镜来观察,来记录各种试验数据。每年麦秋玉米播种后,小麦联合收割机留下的麦扎子和强烈的阳光让玉米田里的温度格外高。这种环境是各种玉米病虫滋生的温床,蔡士学也要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研究检测。顶着烈日,踩着扎人的麦扎子,蔡士学要对这100亩试验田进行拉网式的查看、记录。他的勤劳和汗水换来了宝贵的小麦、玉米种植增收数据。


  在今年的小麦实验示范推广中,蔡士学对8个小麦品种的种号、出苗、肥种肥量、镇压、分蘖等数据进行认真详细地记录。经过对比小麦衡4399在8个品种中脱颖而出。这个品种在吴桥的5个乡镇上万亩的土地上进行了种植,同时通过蔡士学研究出的小麦四通一管理模式,玉米一增四改大田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玉米亩产量150至200斤。省农科院专家陈志敏和河北农大驻吴桥实验基地教授鲁来清都对蔡士学的成果予以肯定。


  助扶贫——一片丹心,无私奉献


  在农业领域结出硕果后,经常有周边的种植大户前来参观学习。有的种植户遇到技术问题,无论刮风下雨蔡士学都会前去指导。蔡士学承担起了科普扶贫的任务。一个月用23天的时间到23个村进行义务放电影,宣传农业科普知识,对当地种植的玉米、小麦、辣椒、棉花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蔡士学一年还有20场左右的义务科技培训。蔡士学太忙了,不到60岁的人,头发全白了,脸上也苍老了很多。村里许多人,都劝他,你两个孩子都已参加工作,也完成任务了,别这么拼了,身体要紧。蔡士学总会摇摇头:“只要我还能干,我就要把我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农业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地方,让更多的种植户受益,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多年来,蔡士学多次受到各种表彰,面对荣誉,他经常说:“我就是一个农民,这辈子能为农民兄弟做点事,觉得自己还有点作用,就很欣慰了。”






何川:特警15年“逢敌必亮剑”成为警队楷模


       何川,廊坊特警支队教官。他一直勤奋刻苦,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1年4月,何川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进入廊坊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工作,先后在110勤务中队及特警中队等一线单位执勤。2012年12月,廊坊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正式组建,何川被调入特警支队工作。从警十余年来,何川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精神、逢敌必亮剑的信念、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魄力深深感染着支队每个人,是大家心中的楷模。


  何为亮剑精神?“亮剑”从字面上看,“亮”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敢不敢“亮出来”;二是“如何亮出来”。前者代表的是勇气、是态度;而后者则代表的是能力,是行动。因此“亮剑精神”是一种勇气和能力的统一体,是态度和行动的高度统一。


  2014年9月,为备战全国第二届警务实战教官技能比武,河北省公安厅举行了筛选参赛队员的集训。本次比赛,科目新、难度大。一心投入到专业技能学习的何川,终于在来自全省近百名的实战教官中脱颖而出,取得参加第二届全国警务实战教官大比武的参赛资格。


  当时36岁的何川,由于常年艰苦的训练,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运动过量从腰部到下肢就钻心地疼。而且本次比赛的科目比较剧烈,训练密度也非常大,无论在体能还是反应上他都不及年轻人。可他为了能够参加最后的全国比赛、为廊坊公安在全省警务技能教官领域争一席之地,克服了常人无法忍耐的困难。练枪械、练射击,一个动作从早做到晚,手上的肉皮磨破鲜血染红了枪套和枪身他没停过,指甲劈裂钻心地疼他没停过,皮破了就用胶布粘,直到双手粘满胶布,直到双手磨成了厚厚的老茧。为了讲好实训课,他经常在早操前就来到操场,一遍遍喊口令,照着镜子检查教姿教态,一句一句研究授课内容甚至彻夜无眠。


  2015年4月,肩负代表全省7万余名民警参赛的重大使命,何川和其他5名同志作为河北省代表队,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实战技能教官比武。在为期8天的比赛中,经过奋力拼搏,何川获得了一项个人二等奖、两项个人三等奖,所在团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大的对手,何川毅然选择面对战斗,坚守信念,最终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参赛使命。


  在暴恐威胁日益尖锐复杂、随时可能在身边发生的今天,特警作为社会反恐处突的尖刀,比以往更具职业危险性、挑战性和考验性。何川深知,只有平时千锤百炼一身钢筋铁骨,才能多赢得实战中挽救群众生命的关键一秒。他时刻牢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把每一次日常训练都当做实战准备,从未放松过。炎炎夏日,他身着作训服趴在近70℃高温的水泥地上练习射击,一练就是半天,每次起身都会在地上留下一个人形的湿印,衣服更是被汗水浸湿又沤干,晾干后满是白色的汗碱。冰雪隆冬,头上衣服上冒着热气,冷风一吹,透心的凉。这一切,就是何川15年训练的缩影。


  在实际工作中,何川曾经制服过持刀嫌疑人、追击2公里制服盗窃惯犯、进过烈火燃烧的火场、也在高层建筑物顶解救过欲寻短见的群众,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实战经验。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何川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谈到此事,何川内心充满愧疚。所以,何川珍惜每一分钟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只要一回到家中,就亲自下厨,为家人奉上可口的大餐。何川的父母以及妻子孩子都十分理解和支持他这份工作,9岁的儿子总是以父亲是一名警察而感到自豪。







孝老爱亲好人


董荣端:老母精心照料瘫痪儿子37年续写生命奇迹



  董荣端,邢台隆尧县千户营乡唐家庄村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老人,当时光穿越了37个年头,当一头乌发变成了满头银丝,董妈妈用母爱演绎着生命的奇迹;72岁董荣端老人和75岁老伴潘明玉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照顾着重度肌肉萎缩丧失行动能力的儿子潘志通和82岁的老哥哥,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用亲情维系着一个完整的家。


  37年前,潘志通还是个13岁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孩提时代的快乐,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个无情的打击,他被医生诊断为肌肉萎缩,最多只能活到20岁,而且还随时有可能完全丧失行动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医疗条件还十分落后,孩子突然患上这个病,这对于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曾经有人劝他们放弃,说:“即使孩子勉强活下来,对你们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况且,家里这么难,还有老人和别的孩子,你们就别再四处奔波了。”但是董荣端夫妻俩从未想过放弃,他们用37年的亲情呵护守住了完整的家,诠释了什么叫不离不弃,什么叫父母恩、寸草心。


  当年,13岁的潘志通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看着父母为他四处奔波、寻医问药,他心疼啊,说:“爹,娘,咱不治了。”董荣端老人总会笑着摇摇头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咱就不能放弃。”就这样,当时还年轻的董妈妈和潘爸爸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大小医院,听到哪里有医治肌肉萎缩的偏方,不管多远,不管多累,他们都会带着儿子去治病。直到今天,潘志通已经患病37年,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两口还时不时打听着医药信息,一点也没有放弃让儿子延续生命的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潘志通的病情不断加重。在20岁那年,他彻底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吃饭、睡觉、大小便都要靠父母来帮助。有时看着父母用尽全身力气搬他上床,看着父母脸上汗珠如豆粒般滚落,他内心满是自责和懊恼,也曾冲着父母发脾气:“为什么让我这样毫无尊严地活着?我不要再这样活!”其实董荣端老人知道儿子的心思,每次潘志通心里难过,她总会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微微笑着说:“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因为你要陪着我走余下的路。儿啊,有你在,我们这家才叫家。”


  37年过去了,在董荣端和潘明玉的悉心照料下,潘志通已经活到了50岁,老两口还把潘志通没有劳动能力的舅舅照顾到了82岁。经历了这么多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艰辛,日子过得简单、平凡而又幸福。


  如今,已经满头白发的董荣端老人依然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忙碌,早早地准备一家四口人的饭。儿子睡醒后,董荣端老人依然坚持给他捶捶背,捏捏腿,活络活络筋骨,然后再给儿子洗脸、刷牙、刮胡子,把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也正是有着董妈妈如此细腻的照顾,潘志通卧床多年,从未长过褥疮。因为肌肉早已经严重萎缩,潘志通骨瘦如柴,每吃一口饭,都要停下来歇一会儿,然后再接着吃,等潘志通的饭吃完了,董妈妈的饭也早就凉了,但是董妈妈从未催促过他一句。因为董妈妈总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因为儿子一天也离不开人;37年来,董荣端从未跟孩子生过气、红过脸,即便儿子偶尔发个脾气,也是好言安慰;37年来,天天,月月,年年,董荣端为了儿子苦过、累过,痛过,但从未放弃过。


  “其实,是我们给社会添麻烦了;无论是谁,孩子生病变成了这样,都会像我们一样。”董荣端说。


  一脸淳朴的潘明玉老人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政策也好,给我们提供经济救助,村干部也一直帮我们。如果是生活在过去,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我们的儿子还在不在。”


  “我十三岁就患上了肌肉萎缩,在二十岁时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是父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没有他们的悉心照料,就没有现在的我,父母的恩情比天大。现在我最大的遗憾是我无法回报我的父母,无法像其他残疾人一样有一技之长回报社会。我希望天下所有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愿所有的人不忘父母恩并有机会报答他们的恩情。” 潘志通说。


  父母大爱,感召世人。董荣端和丈夫潘明玉的感人事迹在当地不断被媒体报道,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2018年3月,董荣端家庭被邢台市妇联授予十佳“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17年11月,董荣端被河北省妇联、河北广播电视台授予“燕赵母亲”(坚强母亲)荣誉称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董荣端用一生的心血守护着重病的儿子,慈母大爱感天动地,为世人争相传颂,为天下母亲楷模。





来源:中国文明网

主编:刘磊、晓明

监制:朱湘鹤、刘新艳



热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