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父亲李振九 | 艾娴

艾娴 四海书院USA 2020-02-01

李振九先生(1889 年—1961年) 洛阳人;名鼎岑,居室题名 茫庐,墨宝行世,人称茫庐先生。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仙航,系同治年间一位武庠生,笑习弓马健身,心仪古文书法。李振九幼承父教,天纵颖异,十五岁得中秀才,故有“癸卯秀才”之称,是洛阳最后的一位秀才。辛亥革命后 在河南省立洛阳第八中学读书,毕业后历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县中区教育委员会委员及县图书馆馆长等职。抗战胜利之后 即退隐在家。解放后当选洛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以卖字鬻书为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李振九书艺的顶峰时期,洛阳城内,大街小巷,出现了 “无匾不李”的奇异景象。这缘于他的书法师承缤纷,晋人风韵,唐人气度,正能含奇,奇不失正。达到了艺兼众美,雅俗共赏的境界。李振九书法继承了王羲之的清劲典雅的风格,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文 / 艾娴

编辑/云在



四海书院院长李跃林先生邀约 ,让我写一篇《我的父亲李振九》。我心忐忑。我是父亲最小的女儿,在他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 )我还没有出生,后来只是只言片语地闻听一些有关他的为人处事,还有他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及享有的盛名等等。我了解的只是建国初期那短短的十年。因为担心写出的东西会以偏概全,近些日 ,一有闲暇 ,我便沉浸在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之中 ......


李振九先生 临汉张寿碑


解放初期,我刚入学,戴着红领巾,活泼开朗 、天真无邪,并不了解时局的变革给我的家庭 、我的父亲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只记得母亲带着我和弟弟频繁地搬家,住的地方越来越小。没有了房产,没有了土地,也没有了藏书楼。我朦胧地记得儿时我和姐姐曾趴在父亲的藏书楼里捉迷藏,在帐幔的后面能闻到书香,至今我还记得那浓烈扑鼻的书香,掺和着樟木箱子的气息。


老一辈的人都说我无法想象父亲鼎盛时期有多辉煌。坊间流传的“无匾不李”、“李半城”约略能想见父亲的墨迹当时受追捧的程度。听母亲说,家里名流荟萃,每天登门拜访的人很多,门口有大笸箩,专门用来盛放礼品,一天能收好几箩。解放后万象更新,求字的人依然是络绎不绝,房子很小,但笔墨纸砚俱全。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父亲开始对求字者适当收费。 写一个背心:先锋,润笔费三角钱,写一个牌招 是两元五角。父亲不卑不亢地接待着 来求字的八方来客,他认真地记下 所写内容 、规格 、及什么字体等,一 一认真对待,并按时完成。父亲是洛阳首届政协委员。抗美援朝期间 他曾把一个月写字的钱 用于捐献飞机大炮。 

李振九先生 临淳化阁碑


 经过土改,家境从衣食无忧的士绅到赤贫之家 ,父亲始终从容淡定,内心平和而达观。然而,亲人的相继离去,却给了他极大的打击。父亲的三子李叔焕, 极具书法禀赋 ,十七岁就可以替父亲代笔外出为人书写。后因患伤寒 医治无效而少年夭折(时年十九岁),次年我的二姐李淑娴 (极具书画天赋)也染疾而亡。 父亲悲痛欲绝,他对前来劝慰的朋友说:我的两只眼睛可能要哭瞎了。时局动荡,又痛失爱子爱女,他经历的创伤和打击难以想象。但是,父亲都挺过来了。  

李振九先生 临集王圣教


 父亲写牌招时,我常常给父亲展纸、 拉纸 ,看他手握的那只笔如何在纸上游走,时快时慢, 时而停下来示意我拉纸。 有一次我的注意力分散了,隔着竹帘子扭头 看着院子里的小姑娘们在踢毽子跳绳,忘记拉纸了。一回头,父亲从眼镜后用眼看着我,我意识到我错了。赶快回过神来 认真地小心翼翼地拉纸并看父亲写字.......

李振九先生 临魏元显碑


写大字榜书,他不用墨汁 ,而是用白立土(请人从北乡带回砂质的白立土 )和成稀稀的糊状,用腕笔蘸着写。 待半干后再用墨线双勾。我曾问过父亲 为什么要用毛笔黑线再勾一道呢?父亲说:这一勾,就把心里的字勾出来了。

李振九先生 临魏元显碑2


我从小喜欢画画,父亲为我订了刊物 《少年文艺》 、《红领巾》、还订了 《新少年报》 和《少年先锋报》。我喜欢上面的插图,其中有许多被我临摹过,有时还用蜡笔涂上五颜六色的。其中有一幅插图是:“丘克和盖克”。我临摹的维妙维肖,受到父亲的赞扬。我曾问过父亲:你只会写字,你会画画吗? 父亲当即用毛笔画了一幅像书本大小的线描画 ,横幅(画的是一头牛,还有石碾什么的,那幅画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墨线沉稳, 中锋力透纸背。)看着那幅画,我无语了。父亲说 :会写字的人都能画画,但画画的人不一定能写好字。在父亲的心里 ,写字,尤其写一手好字难度更大,更尊贵!画画只是小技艺而已。

李振九先生 凤舞刻石


父亲常常坐在书桌前读字帖,他不是翻阅,而是对着一页字帖能看很久。有一次我带回一本书,封面是郭沫若的题字 “我的少年时代”,父亲对这几个字凝视了许久。 记得一次市政协机关有人送来戏票,说是北京的京剧名角尚小云来洛阳剧院演出,请父亲观赏。父亲带我去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一家从上海迁来的鞋店,榜书楷体深咖啡色“鹤鸣鞋店 ”四个大字在门楣上悬着,端庄浑厚 非常醒目,是用圆木雕出来的,每个字约有一米见方,气派很大。父亲放慢脚步,对“鹤鸣鞋店”  四个字 驻足凝视良久。 父亲曾对朋友说过:写字要多读帖,眼要富。他说洛阳的林东郊(洛阳名家,翰林院举人)有一千多种字帖,我这小写家还有八百多种帖呢!父亲还说: “社会上有人要学我的字,他们知道我的老师是谁?” 当时我并不太懂,后来才意识到 ,学习书法要找它的源头,要学习经典。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是也。

李振九先生 楷书对联


父亲写完字要我来涮笔,他告诉我 ,笔洗净后要将笔上的水分用毛巾吸干 将笔毛理顺,挂起来,以备再用。


父亲除了写字就是读书、读帖,偶尔也在院子里浇浇花 ,院中有棵木槿花,粉紫色的小花一簇一簇的很好看,爱美的我对着木槿花,就画将起来,记得父亲还在我的那幅画上题了诗呢。那时年幼不知道保存,现在想起来很后悔 。

李振九先生 草书对联


二哥李仲焕早年就投奔了革命 ,从外地寄来《毛泽东选集》,父亲读后,用各种书体书写毛泽东诗词。我床头张贴的是《 沁园春. 雪》,另一幅是 《长征》。带着红领巾的我,早上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亲用隶书写的毛主席诗词, 我能够背诵的滚瓜烂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晚上家人都点煤油灯来照明, 父亲用的是罩子灯,每天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父亲就仔细地把灯罩擦拭干净,擦得通体透亮。晚饭后 坐在灯下伏案写字。当时我不知道他写的啥内容,应该是不到一公分大的小字.......后来在多个朋友家里发现他写的小楷,大多抄写的是《论语》。《论语》, 他抄写了好多遍。抄了好多本!父亲把孔孟之道深深地埋在心底,写在纸上订成本子,有朋友索取,来者不拒。抗日战争期间,洛阳沦陷,为避战乱,我们举家迁移到北乡宋梁村亲戚家,那时我不到两岁,恍惚记得我是坐在箩筐里被表叔用扁担挑到乡下去的。父亲还带去了几千斤麦子。逃难之前,父亲特意把藏书楼上的书都分类装入箱子, 贴上封条封存。

李振九先生 临汉衡方碑


住在乡下,条件简陋,房间的隔断是用麻杆编制而成的,为了挡风,父亲把自己写的字一张张的用浆糊粘上去挡风。闻听后来国民党的军队也曾在这间房子里驻扎过,一位军官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糊隔扇的字 都一张一张地揭下来带走了。


1934年,南京大书家林散之西行漫游时,路过洛阳,曾两次登门拜访父亲。第一次未遇,第二次见面交谈了许多,足见二人的交情交流 非同一般。(资料来源:终山故事)闻听父亲中年时代也曾到江浙一带交游,拜会书画名流。他的印章大都是这一带的名家篆刻。我只记得他很多印章上面都有精美的雕刻,小松鼠 、小象 、小猴子 、小狮子等。这些珍贵的印章,大约有一小箱子, 十年动乱时 ,红卫兵抱走拿去玩了,很难再追回来。

李振九先生 行书对联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正心、修身、至善。这从他的字和书写内容中也能看出来,于右任先生对他的字评价也是“字中君子”。他教育我们要“敏于事、慎于言”。他还说遇到担挑货易者,不要与人讨价还价,做小本生意的赚不了多少钱,要多少就给多少,要体恤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 这些话语我谨记在心,至今我都不会与人谈价钱。前几年在老城遇到一个从豫东来洛阳卖五香花生米的,他要七元钱一斤,我身边的学生说 太贵了,六元吧!我摆了她一眼,她很快会意,不再作声。我高高兴兴地用十四元买了两斤,给学生一斤,我一斤。

  

2009年 初冬,是父亲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在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下,我自费为父亲举办了 “李振九书法艺术研讨会”,出了书法作品集,举办了书法展览。此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书法家寇北锁先生特意打电话给我说:“艾娴, 你为父亲开研讨会,你这是大孝哈。“ 研讨会征集论文十六篇。师范学院原校长 著名学者兼评论家叶鹏先生、文学博士、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少咏教授,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强先生,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评论家西中文先生,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陈春思先生,河南省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寇北辰先生也应邀出席。洛阳画院院长、 美术馆馆长、 洛阳市美协主席文柳川先生,洛阳市书协主席李进学、副主席王鸣先生,洛阳市文学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作家乔仁卯先生,古建筑学家王铎先生等及书法界名流,百余人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发言积极踊跃。 书协主席李进学在回家的路上说:他参加过多次书法研讨会,这一次最成功!

李振九先生 楷书对联2


为父亲出书法集,实属不易!我们家遗存父亲的手迹 ,经过十年动乱,已荡然无存。幸运的是民间收藏甚丰,虽然也损毁惨重 也总还是保存下来很多;近几年来 不断有人打电话 告知发现有父亲的作品,只要有线索 我立即上车,带上摄影家 前往拍照(高清晰的图片出书用),同时给收藏者打借条(展览用)。展后一一退还。他们能将父亲的字作为珍宝 保存至今,很难得。洛阳博物馆、洛阳石刻艺术馆、新安千唐志斋、洛阳民俗博物馆、康百万家园、偃师档案馆、河南省博物馆 等文物单位都有父亲的真迹、藏品。在征集中也闻听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 


1957年的一天,父亲弯腰捡字时突然站不起来了。他患了脑梗,右半边的身体不听使唤了。他 曾挣扎着用左手扶着墙,扶着靠椅,很吃力地走到书桌前,试图用左手写字,写出的字 歪歪扭扭 终不能如愿。父亲是为写字而生,为写字而活着。父亲是病倒在写字案上的。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有时在梦中我还能见到他,沉默寡言地看着我.........我年轻时,常常临写父亲的字,似乎只要临他的字,夜晚就能在梦中看到父亲…..


作者简介:

艾娴女士 李振九先生先生幼女,继承父业,书画双雄,为洛阳女子书画院领军。






----------


名家评李振九先生书法 


  西中文(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

 ——李先生在几种书体之间进行深入地探索并且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他有唐楷功底,有魏碑,有王羲之的东西,还有黄庭坚的,他的魏碑比康有为写的好。


  李 强(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 学术委员会委员 )


—— 看到他的楷书,非常折服。这么多年,这么好的书法家,始终没有被介绍,没有被书界朋友所了解是一种遗憾。李振九先生的书法在推动上海流行的新魏碑的发展,乃至使人们重新回归认识到魏碑书法的本质,不可低估。从他的墓志书法中看到他唐楷的基本功。在魏碑与唐楷之间很深的造诣和功底。他取法于两种碑体之间,同时游刃有余地驾驭两种风格。 更可贵的是 李振九先生的书法在传统的篆书、隶书上都下过很深的功夫,显然是得益于汉碑,也受清代阁照体的影响,有很突出的成就。    


  王 洋(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 李振九少年时受业于启蒙塾师舅公陈翠甫,其书学之路从唐楷开始,初临欧阳询《九成宫 醴泉铭》、《虞恭公碑》、《黄甫诞碑》,欧体字用功最勤,他能临写的维妙维肖。行书钟情于《 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 兴复寺碑》、《 云麾将军》、《 拟山园帖》。三十余岁后,李振九开始了北碑的临写和研究,他除了临写龙门二十品、元显墓志外,仅临写《郑文公碑》就写了八年!汉隶曾写过 孔庙碑、礼器碑、 史晨前后碑等。中年曾临写赵孟頫的《寿春堂记》、《胆巴碑》等,与欧体的完美结合,落墨凝炼,圆润华滋,沉雄秀健,气韵生动。李振九将碑帖融合创作出了遒劲俊秀 ,隽永安逸的书法作品。

(所写《李振九及其书法艺术》为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参会论文)


  叶 鹏(原洛阳师范学院 院长、教授、作家、文艺评论家)


——李振九先生书法师承缤纷,晋人风韵,唐人气度,正能含奇,奇不失正。达到了艺兼众美,雅俗共赏的境界。(《李振九书法作品选·序》)  

                                                                                                                                        

  李少咏(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文学博士)


——先生的书法作品,得骨力于魏碑。而汲取性灵于二王,苍劲朴实而又古拙雄奇。线条质朴又不乏流动的韵律,结体章法则充满着足以令人沉醉的精神气韵。(《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发生史-感悟李振九先生和他的书法创作内蕴》)




备注:图片均由艾娴女士所提供 


     


“四海书院USA”向您征稿啦~ 

您如果有学书体会或书艺研究小论文,欢迎向我们的公众号email投稿


E-mail 地址:

Sihaishuyuanweixin@gmail.com


标题请写“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