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篇:在异乡寻找故乡 | 云在
引
言
帕慕克说,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永恒。这样说来,于我,精神的故土,定也不局限于无锡还是上海,永恒的从来不是城市,那又是什么呢?也许是季风书园那一缕书香,也许是四海书院的淡淡墨痕。by 云在
文 朗读| 云在
编辑 | 云在
两年多前,决定来美。一面办理各种琐碎的手续,一面断断续续整理随身要带的书。
算不得读书人,就是买书有瘾。每到一处,总喜欢到当地的小众书店逛一逛,再顺便带回一两册。最疯狂的是有一年去台湾,简直老鼠跌进米缸,见着很多传说中的书,和一些听也没听过却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丢了一些衣物,买了一个箱子,都带了回来。
2004年,刚从无锡到上海,拥挤、节奏奇快、充斥着浦东本地闲话的城市,让我好像走到了一个陌生的丛林,寻不到来路。好在,很快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季风书园,一家以“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为宗旨的独立书店。第一次进去,就欢喜的不得了,心也安下来了。此后十几年,很多周末是在那度过的,翻翻书,有时听听讲座,一天也就过去了。
吾心安处是故乡。季风书园,让我这个异乡人,有了一个精神安放之处。
十几年来,前前后后,竟也入了几千册书。但实际上,真正读书的时间却不多。特别是后来的几年,创办一所学校,殚精竭虑,几乎倾尽全部心力,书,更是成了壁上装饰。
陈丹青先生的几本书,倒是一本也没有错过。《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笑谈大先生》等等,由着《退步集续编》里收录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一文,发现了陈丹青的老师——木心。
1982年秋,初到纽约求学的陈丹青在地铁上邂逅了木心先生,此时,先生已过五旬。此后,从1989年元月开始到1994年元月9日,木心先生在纽约,给留美的陈丹青等一小群艺术家,讲了整整五年、85节课的“世界文学史”。 2013年,陈丹青整理5大本听课笔记成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后来,木心先生晚年回到故乡乌镇定居。他去世后,陈丹青在西栅建造了木心美术馆,一处有水、有风,还有桥的所在。
先后去过美术馆三、四次,每一次,都要独自坐在黑黝黝的放映厅,一遍又一遍看木心的影像纪录片,舍不得离开。看他伫立异国街头,看他静坐西栅河边的木廊,眼神清澈明亮,似乎在说,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 浑然不觉,就泪流满面。
2016年9月11日,我登上了来美的飞机,一同前来的还有思来想去、放进来拿出去,反反复复最后才定的《古文观止》、《论语》、《老子》、《宋词赏析》、《世说新语》……都是一些过去的书。
书房朝东,书桌前是一扇窗。一个人在窗内,读读抄抄,心思沉静。窗外,有时野兔扑簌迷离,松鼠哧溜上树,有时云霞流转、日月同辉。
人生真是一句陶渊明。
偶然一次,知晓希林中文学校开办成人书法班,授课教师是北美四海书院的李跃林老师。之前,在史向彬老师的油画班听过李老师一次讲座,印象深刻。于是,动了念头,想趁这段时间有空,去学写毛笔字。
及至2018年1月中旬,真成了书法班的一名成人学员,坐在教室里,听着李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说文解字、谈史论事,一时恍惚,好似穿越到了30年前在纽约某家客厅里的“世界文学史”课堂,只不过,这一次,主题不是世界文学,是中国书法。
也就在这个月的31日,存在了21年的上海季风书园,这个已被公认为上海文化地标的书店被迫关闭。2月7日晚,志愿者们自发哀悼季风头七,在书店遗址办了一场地下纪念会。我在彼岸,也隔空哀悼我那精神之乡的消逝。
2018年8月,蒙跃林师不弃,完全不通电脑技术的我,成了四海书院微信公号的编辑。于是,和书院内的几位先生有了微信上片言只语的交集。
宋剑雄老师是我约的第一位作者,一位医学博士,更是一位雅士。在书院微信群曾看到由他主编的新书《岸芷尚青北宋谢绛文脉浅叩》的书影,雅极。一篇《苍白的“习书小记”》完稿,沉郁节制的文字,于“苍白”中透着迷人的韵味,文字古雅,观念弥新。让人既叹息又欢喜。 他一贯客客气气,约稿从来一口答允,交稿也绝不含糊。但骨子里对有些事情很是较真、寸步不让。一次,编辑好他新写的《记得仙家第四人——钟王学徒画记》的公号推文,请他审阅。他回复:谢谢云编。我提几个建议,供参考。感觉多了些匠气,尽可能去掉好。接着,发来几张推文截图,上面圈圈画画,一目了然。待我调整好,他发来花儿两朵,说“我的文字涩,容易涂成花脸。”说实话,编辑阿宋老师的文章,是最容易提高编辑技术的。他不厌其烦提要求,给样本。他的较真不是只对他人,更是对自己。《记得仙家第四人——钟王学徒画记》初稿成稿于2018年12月25日,他说先呈上看看,是否合适,又发给文中相关人物,听听意见。文章沉淀几日,他掠去几处浮尘,几经修改,不放过一处不妥帖之处。思之幽微,如他研究的神经科学。
高翔老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营养学副教授、营养流行病室主任,是约稿的作者中让我最费周折的一位。几乎每一次和他约稿,都被他婉言拒绝。他总是说,抱歉呀,实在没有办法答应你。欠债太多,来不及还。直到某日,大抵实在不堪我扰,转发来一篇2006年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旧文——《傅青主的传奇和白谦慎的世界》。时隔12年,四海公号于2018年年末推送后,此文依然受到读者的热情关注。此时,我略理解高老师所言的“欠债”之意。原来,除了致力于营养、睡眠和脑健康的科学研究,发表英文科研文章逾200篇外,他还曾在《书法报》上开设过专栏,在《南方周末》发表过20余篇散文和随笔。想想,即使单做其中一桩事,也是很忙。然而真正让我理解其忙的缘由,不得不提他在2018年12月31日列出的年度读书书单小结。试举书目若干:陈鼓应和李零版注解的《老子》、陈鼓应本的《周易今译今注》 、胡文辉的《陈寅恪诗笺释》、潘伯鷹本《黄庭坚诗选》、陈贻欣选注的《王维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周亮工《尺牍新钞》、黄公渚的《欧阳永叔文集选注》,以及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和逯欽立先生校注整理的《陶渊明集》等。整个书单,几乎全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与其医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有意思的是,他的读书之法也是直追古人,喜用朱笔在书卷边批注。读此书单,一时忍不住轻呼,“读书误高师”。高老师自己却道:唐人裴行俭曾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我当“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因约稿而有交集的书友,九洲老师、广宇老师、俊杰会长、吴庆胜老师、宇明老师、思泉老师、蓝霖老师 、向阳老师、 顾华老师、南风老师、不辩老师、迎庆老师、陈斌老师、文晖老师 ……说来个个是面目清朗,嗜书成瘾。他们都不是专职的书法家,而是收藏家、大数据专家、企业家、网球教练、新媒体管理者、科学家、IT技术研发者,和统计学家等,但却几十年如一日心追手摹,如痴如醉,只因喜欢两字。初初相识,不够知己,但已可一窥丰神。
去年10月某日,偶遇跃林老师的夫人,Jenny,她相邀我们去她家坐坐。路上,她打电话给跃林师,问在家里做什么。跃林师在电话那头答,在看书。Jenny说,会有两个朋友过来。那头回:好呀,我去楼上看书。到了,Jenny唤跃林师,说朋友来了。跃林师从楼上下来,手握书卷,身着灰色对襟中式布衣。真像极了民国时代的先生。
帕慕克说,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永恒。这样说来,于我,精神的故土,定也不局限于无锡还是上海,永恒的从来不是城市,那又是什么呢?也许是季风书园那一缕书香,也许是四海书院的淡淡墨痕。
凡心所向,素履可往。人生不如就是一句陶渊明。
由着《退步集续篇》里收录的《我的师尊木心先生》一文,发现了陈丹青的老师——木心。 ( 宋剑雄 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