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庚子·秋分答龙王:《神龙兰亭》vs《定武兰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李跃林笔记 Author 返吾




庚子 • 秋分

文、 图 | 返吾老人 • 李跃林


按:大海兄(书院同仁皆戏称其为龙王)年长于我,不耻从我学书,精思勤学,问亦深刻。



大海:


老师,我有一疑问。常听有书法人说《定武》比《神龙》好多少倍。我看了一下《定武》,确实很有古意,甚至有《黄庭经》那种感觉。但《黄庭》是楷书,而且是石刻。《神龙》的细节笔法之变化精妙是无与伦比的。《定武》省减笔法中之翻转调锋,甚至减省笔画(聼字,骸字等)定格平直章法,失之甚也。为何还是有人以为比《神龙》高妙?


左神龙,右定武


返吾:


大海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更多的是个人或者是历史的审美情趣所形成的一个情结。


简单说来,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宋人特别推崇晋人。宋人崇尚晋宋之间的人的做事方式,写文章的方式,所谓言简而意密。苏轼和黄庭坚多次表达过对晋宋之人的欣赏。这里晋就是东晋,宋则是刘宋,是紧接着东晋之后的那个朝代。宋人,包括苏轼、黄庭坚都特别看不起强调法度的字。他们贬谁的字不好的话,就说是“经生书”。经生书是什么样的字?举个例子,就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灵飞经》这样的,法度非常严谨,但是在风神上就逊色了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像《神龙本》这样的本子,即使是黄庭坚或者是苏轼看到了,他们也会觉得这个好像法度太过严谨。只有米芾对《神龙》这样的本子特别喜欢,特别赞赏。黄庭坚呢,曾经在他的评论中提到一个墨迹本,说太过姿媚,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神龙本一路的墨本。他说这个本子清劲不如定武本,这是他的一个结论。


另外,苏轼和黄庭坚关于张旭的《郎官厅石柱记》的意见很有意思。他们两个人都说这件东西是唐代楷书的最高峰。如果这件东西和褚遂良、颜真卿,或者是其他的楷书大家比一下,那么就会发现,《郎官厅石柱记》就是清而简。“清”就是看着比较清朗,“简”就用笔非常简单,整体看上去也比较简单。类似于《定武兰亭》和《神龙兰亭》的比较,《定武》相对说来清而简。


米芾对《定武兰亭》好像没有发表过任何评论,因为他这个人一向是不太看重刻石,他说一定要看墨迹,才能看到古人下笔的地方。如果说我们把这个说法套到《兰亭》的《神龙本》和《定武本》之间比较的话,实际上就是《定武本》和《神龙本》之间的重大区别。《定武本》你看不清楚用笔,而《神龙本》的用笔看得一清二楚。米芾喜欢看得一清二楚,而不喜欢模模糊糊。


《定武》用笔非常模糊。一旦笔法看不清楚的时候,倒也给人很多想象的余地,很多发展和发挥的余地。其实黄庭坚成功的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经常说他是学《瘗鹤铭》。《瘗鹤铭》与其它很多碑刻一样,都是相当模糊的,没有任何用笔的细节。黄庭坚就用他自己的创造或者是发展,他把《兰亭序》里面的笔法和颜真卿的笔法,融合到《瘗鹤铭》的结字和章法当中,创造了他自己的字体。


《孔侍中贴》、《神龙兰亭》和《定武兰亭》的单字比较


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流传。按照当时的条件,一个墨迹本的流传量毕竟是有限的。就是说,能看到《神龙本》这样很好本子的人,实际上并不多。历史上一个朝代里面有十个、二十个人能看到就不错了。但是能看到石刻的,类似于《定武本》这样的或者用《定武本》翻刻出的东西的人就太多了。如此,相对说来,这个也就造成了《定武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唐代的任何双钩或摹写本。


这基本上就是对于你这个问题,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我还是要强调,这个问题更多牵涉的是个人审美情趣和一些历史上的偶发事件,不是一个学术的问题,所以说没有一个定论。等你临过之后,你可能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判断。(返吾老人口述,臧大海整理)


返吾补:《神龙兰亭》本身,在法度严谨之外,更在笔法、字法、章法上有很多微妙的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米芾所说的“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这在《定武本》中是看不到的。



返吾临张旭《严仁墓志》






返吾临《定武兰亭》







李跃林 自号返吾老人。对书法一往情深的物理学博士、美国阿岗实验室研究员、北美四海书院院长。



| 物理 | 书法 | 读书 | 诗词 |

| 创作 | 教育 | 交友 | 篆刻 |




欢迎来返吾庐清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