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易道平安书 | 八文云篆

程敏华,胡瀚霆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易道云篆平安书系列作品

壹 • 八文云篆



       在学术圈里,业师詹石窗教授以“易经与道教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为人们所瞩目。因此,许多人谈起詹师,往往把他看作皓首穷经、埋头于理论探讨的“老夫子”。其实,詹师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学者。他不仅在古代儒道经典文献研究方面下了功夫,而且长期进行诗词创作、道教音乐曲谱整理与新编,而他的书法作品更是在朋友圈悄悄流行,大家以能够得到詹师的墨宝而倍感珍惜。



 詹师的字并非一般职业书法家的艺术作品,而是道家文化传承与个性创新相结合的手笔结晶,这就是“易道云篆平安书”。这里的“易”指的是《易经》,“道”指的是以道家为本的文化内涵,“云篆”是道家独有的古老书法艺术。“平安”是其艺术追求的文化精神。30多年前,詹师还在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在卿希泰老先生安排下前往上海白云观问学于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大师,得其云篆真传,毕业后又在福建师范大学跟随易学大师黄寿祺先生读《易》有年,故而能够将“易道”精神与云篆融通,形成新的书法艺术体式。最近一段时间,詹师以“文化家园”为主题,创作了八首七言藏头诗。由于每首诗的题目都以“文”开头,核心字用云篆体书写,故称“八文云篆”。其特点是将《周易》的卦象符号和“云篆”构型结合起来,不但表达了丰富思想情趣,而且成为镇安、养生的一种法度、一种符号。


     

一、八文云篆之大体

        按照詹师的书写标识,《八文云篆》的前四幅侧重于文化家园信念的阐发,可视为“体”;后四幅侧重于家园文化资源的传承、开发与创新,可视为“用”。有体方发用,所以我们的解读、介绍就以“体”为先。


(一)文化家园

                诗云:

文章璀璨辉华宇,

化育得时万木春。

家有肥猪方实在,

园丰果大益儿孙。

     

       本幅云篆立足于“家”字做文章。从字形上看,“家”字上面是个宝盖头,表征房屋,下面的“豕”本来表示肉墩墩的“猪”。在农耕社会里,居家养猪,这是解决食物问题的一大关键,久而久之,这便成为家庭存在的一种象征。本幅云篆第三句就是这种家庭传统的写照。然而,詹师之意并非是要表现农耕社会的家,而只是以之为原型,来建构文化家园的意象。故而,本幅以“文章”二字为起始。在书写构型上,本幅云篆中间用了《易经》的“泰卦”符号,该卦下乾上坤,乾为阳,坤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两者交通和合。按詹师的意思,一个生活之家要兴旺,需要和合的氛围,而文化家园的建设,在吸纳各种有用资源时也应该加以整合,才能化为有用的营养成分。


(二)文化自信

                诗云:

文心默运有复无,

化美乾坤造万福。

自本深根枝叶茂,

信言由正四方服。


        “文化家园”建设首先必须确立“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文化家园建设才能有主心骨,才能使文化之树成长起来并且开花结果。为了寄托这种精神,本幅云篆中间用了《易经》的“中孚”卦象符号,该卦下兑上巽,象征中心有诚信。“中孚”卦象,上下各两阳爻,居中为两阴爻,外刚内柔,表示有自信才能有方向和目标,从而长久发力。


(三)文化自觉

                诗云:

文釆风流千古事,

化生有道运阴阳。

自观鼻准通灵性,

觉悟清明体来香。


        如果说确立“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家园的前提基础,那么具备“文化自觉”则是建设文化家园的原动力。在詹师看来,文化自觉导源于文化个体自身的内在领悟。因此,他遵循老子《道德经》“万物旁作,吾以观复”的思想旨趣,引入《易经》的“复卦”符号,以道家静坐修炼内丹为题材,以“垂帘观鼻”为引子,表征内在觉悟对于文化家园建设的特殊意义。《易经》之“复卦”,五阴爻在上,一阳爻在下,阳气初生,犹如一年的冬至,阴极生阳,天觉、地觉、人觉,三觉共起,是一个关键时刻。詹师引入“复卦”,旨在表征文化家园建设,应该不失时机。


(四)文化自强

                诗云:

文昌正体直方大,

化用无穷万物华。

自力更生坤域广,

强石筑础固流沙。


       “自强”这个概念首出《周易·乾卦》之《象传》,其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先民们正是以此为激励而奋斗不息,从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过,理想目标并非仅靠阳刚之勇就能实现,还需要阴柔之德相济,才能奏效。故而本幅云篆引入坤卦符号,并且以《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来形容“文昌”的中正德性,暗示“自强”不是云雾之游,而应脚踏实地,方可固本强根,防止基础的动摇。



二、八文云篆之发用


        詹师在布列了“一家三自”文化建设之“体”后,随后又着眼于“用”的申发。所谓文化传承、文化养生、文化经济、文化创新,都具有“发用”的功效。


(五)文化传承


                    诗云:

文典耀辉照夜空,

化元力道变长龙。

传经师教遵格法,

承继精华伟业弘。


        文化是人类生活历史积淀的结果。文化家园建设不能离开历史,所以应该讲究传承,而传承的核心是文化典籍的保护与世代相续。在这个过程中,明师的传经授业是颇为关键的一环。唯有明师指点,代代相承,文化事业才能恒久,故而本幅云篆中间引入《易经》的恒卦符号。按照《易经》的说法,天地运行规律是恒久不停的,日月之所以能够恒久照耀天下,就在于依大道法则而运行。詹师这幅云篆,以“恒”为大用,以“长龙”为表征,颇耐人寻味。


(六)文化养生

                    诗云:

文脉江流连天涌,

化工绝妙育才雄。

养神清静身得壮,

生趣盎然乐融融。


       文化起源于人类生活,反过来又为人类生活服务。要能够美好地生活,就应该有健康的身体。由于各种原因,人类在具体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伤害,因此发掘优质的文化资源来为生命维护、生命健康服务,这就叫“文化养生”。为了表征这个道理,本幅云篆引入《易经》的“颐卦”符号。“颐”的卦象,上下各为阳爻,中间四个阴爻,状如口腮,有“自求口实”的旨趣。然而,摄养之物不可过量,应该动止相兼。“颐卦”下为震,主动;上为艮,主静。一动一静,此为养正之旨归。本幅云篆,以“江流”表征“动”,以木之植地表征“静”,动静有常,方为文化养生之正道。


(七)文化经济

                    诗云:

文房四宝不离身,

化物顺德因本根。

经世治国得精蕴,

济人救苦出奇珍。


        文化是有能量的,有能量就有经济价值。故而,文化家园建设应该注意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通过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别有一番意义,它常指“经世济民”,即将文化资源用来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本幅云篆主要是从后者意义上来发挥的。诗的开头以文房四宝为意象,表明唯有立足本根、顺其德性,方能化文为大用。云篆中间引入了《易经》的“小畜”卦象符号,旨在表征汇聚文化资源以养天下。之所以用“小畜”,而不取“大畜”,是因为“大畜”已至资源汇聚的极点;道穷则反,紧接着就要走下坡路。今用“小畜”,重在过程,暗示文化家园建设应该从小做起,才能够以微畜大,由此可见詹师用心之良苦。


(八)文化创新

                    诗云:

文通四海信息灵,

化道有常体性情。

创意在胸春草绿,

新田见月戒满盈。


        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唯有创新,文化才有生命力。创新是以传承为基础的,没有传承的创新是空中楼阁,没有创新的传承是死水一潭。有鉴于此,这幅云篆首先叙说“化道有常”,也就是要乘续传统;另一方面则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唯有创意才能达到“春草绿”的功效。在詹师看来,创新不是一时的口号,更不可以骄傲自满。诗中以“新田见月”为象征,旨在表明戒骄戒满的基本要求。为了强化“创新”的诗中意象,本幅云篆引入了《易经》的“鼎卦”符号。在《易经》中,“鼎卦”与“革卦”是前后相续的两卦。“革卦”侧重于破除,而“鼎卦”侧重于立成。就发展而言,“立成”同时也就意味着舍去不合时宜的东西。当然,“鼎”也意味着一种选择,一种确定,一种份量,所谓“一言九鼎”即是此意。詹师的《八文云篆》以“鼎卦”压阵,真可谓独具匠心。



      《周易·系辞上》有云,“生生之谓易”。宇宙万物就是在“生生不息”中彰显其存在和发展的,道家“云篆”也是如此。厉荃《事物异名录》称:“道家字,名云篆,又曰云书。”相传五千年前的黄帝作云书,故以云纪官。汉代以来,云书在制度道教中传承不绝,形成了诸多演变形态。所以《三洞神符记》说:“云篆明光之章,为顺形梵书,文别为六十四种,播于三十六天。”文中所谓“别”就是变体。对于这种在“化用”中发展的道理,詹师是深有体会的。前不久,詹师曾写了一首题为《草亭新姿》的诗,表明自己观象知变的领悟:

 

红花逢夏艳湖滨,

稻草为亭几翻新。

来客遥指荷心处,

飞蝶绕柱化啸琴。

 

        这首短诗既是写景,但也寄托了詹师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层思考。你看那草亭,框架不变,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新的稻草,这就是“于存在中变化,于变化中存在”规律的见证。由草亭意象的欣赏,我们回头再看看詹师《八文云篆》引入《易经》卦象的法度,不是可以感受到詹师推陈出新的情怀吗?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程敏华、胡瀚霆,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提供稿件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网站寰球正道网,网址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