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新书速递 | 李丰楙著《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

李丰楙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编者按

该书信息来自博客来网站,原介绍为繁体字,此处更为简体字。链接如下:

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739?loc=P_002_024



出版信息

书名:《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

丛书:台大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作者:李丰楙  

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

出版年:2018年

ISBN:9789863502784

 

 

作者简介

李丰楙,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学术领域为道教文学、道教文化及华人宗教,曾出版专著六种、论文两百余篇:学生书局有道教文学专著三种,北京中华书局「李丰楙道教文学研究系列」收录三种,以及十余种田野调查报告;近年来主编《道法海涵》丛书(新文丰出版公司)。

 

早期从事道教文学研究,其后持续扩及道教文化、华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与非常」理论,解释节庆狂欢、变化神话、神道思维及明清谪凡小说等,企图与西方理论、如「圣与俗」对话。认为华人社会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话及习俗,从民族思维诠释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职期间参与马来西亚调查计划,针对华人在多元化种族、文化的社会处境中,因而激发其宗教创意。

 

 

内容提要

本书从「节俗信仰」的角度观察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宗教现象,并将之与台湾、港澳对照比较,提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首先,多种族、多宗教的文化处境,使马国的华人宗教受到友教「教节一体」的激发,不论佛、道信仰,参与节俗的比例均甚高,从而形成「教、节一体化」的共同趋向;其次,在马六甲、吉隆坡义山搬迁事件与槟城的宗祠祭祖,均强调其「圣教」属性及神圣性用途。再者,对照同属「理念移植」的代巡与九皇、仙师爷与唐番土地,后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节俗性质,较诸神庙便于跨越地缘与血缘关系,故建国后才方便凝聚华人,发展为九皇节、福德文化节。最后,华人善于利用「联合的艺术」组织宗教团体。小则以庆赞中元的名义联合街区、神庙力量,目标即捐助华教;大如道教总会,以「道教」名义联合神庙,促使国民登记局改正宗教栏,并增加「道教」选项。凡此种种,都彰显马华宗教从「圣教」到「道教」的衍变,本书即透过节俗信仰论证华族亟需归属感,对内凝聚,对外则便于识别。


 

序 | 李丰楙

 

在马来西亚从事华人社会的宗教调查,前后约六年(2002-2007),十年后回顾此一调查计划,当初“中央研究院”开展东南亚调查计划─由萧新煌教授主持,后来又扩及整个亚太地区。此一区域性研究在国际化形势下,台湾学界以往较为疏忽,若能累积一定的学术成果即有发言权,台湾既位处太平洋岛链,此一学术领域其实不宜忽视。一般来说,台湾学界一向标榜放眼世界,而习惯紧盯着欧美地区的学术风向,但也不宜忽略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乃至亚太地区。过去既已着力于两岸关系,也关心东北亚的日、韩诸国,若能进而关怀东南亚地区,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台湾仍掌握先天的优势:诸如地理条件、种族因素,故值得政府与学界多加关注。

 

当初参与东南亚调查计划,乃因任职于“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蔡源林与陈美华贤伉俪起意,共同提出此一调查计划,才促成此一难得的学术因缘。在东南亚国家、尤其新马地区,华人分布既广且多,所保存的华人宗教较为素朴,有些已历经调整而在地化,其田野情况实在引人好奇。若能比较台湾经验,其变与不变即可作为参照之用,惜乎台湾学界对此一领域总是迟滞不前。反观日本早已关注及此,且持续了数个世代,均由著名的学者领军,如日比野丈夫、野口铁雄等,其成果累积颇为可观;欧美学界多属个别计划,对马来农村的调查频着佳绩,间也触及华人宗教与社会的调查。台湾虽曾有李亦园教授的早期开拓,可惜未能持续且后继乏人。此一领域的研究风气不盛,原因在缺少整体的规划,研究经费受限,导致调查工作迟未展开,既不重视,成果也较少,其空白亟待补实。正因如此,团队甫一推动即倍受院方呵护,申请一年即给两年,两年则延三年;从这种情况显示院方已发现问题的症结,乃鼓励有志者前进此一南方沃土。

 

调查团队先后分作两批,分散于两个地方,先是马来西亚,后来又加入印尼,唯尚未扩及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等,即因计划生变而宣吿中止。当初的规划即针对区域性宗教问题,而不限于政治、经济等课题,认为若要了解当地就不宜轻忽宗教。蔡源林教授负责伊斯兰教与华人穆斯林,佛教部分则由陈美华教授承担;由于「华人宗教」的范围既广且多,除了佛教外,其他项目统一由我负责。前后六年间即按照进度完成,团队间彼此分享宝贵的经验,以免疏忽多元化宗教与社会的复杂性。这些初步成果虽然只是调查报告,却成为撰写本书的基础材料;其重点凡三:首即考虑华人宗教的范围较广,乃决定聚焦于「节俗信仰」,并以少数神庙信仰作为对照;次即针对华人宗教的社会处境,面对多元化宗教的环境如何因应?其三则采取比较视角,并非严格定义下的「比较宗教」,而以台湾及港澳地区作对照,从融合为一的现况辨明细节。只有经由对照、比较才能论证其变化的意义,内则各民系杂错而居而加速交流,对外则方便识别于友族友教,故变或不变都遵循一定的历史轨迹。

 

本书即针对异同追溯其源,并关注其在地的变化,期与学术社群展开对话;乃因以往累积的成果,各国都各有其优势及专长:马国学者拥有在地的优势,既观察方便取材也丰富;西方学者则专长理论、方法,所作的诠释常有理论支持;而日本学界擅于团队分工,综合全体的成果颇为可观。面对这种竞合关系,乃从三点切入:一即比较、对照台港澳与马华社会,其中既铭刻着历史文化的变化,也就反映其因应之道与集体需求;其二在多元化宗教的处境中,友族既各有其友教、友节,早期华人既揭举「圣教」之名,后来为了参与宗教协调会就选择「道教」名义,这种「以教之名」的现象,显示其宗教意识乃是「被唤醒」的。其三选择从节俗信仰切入的原因,乃因1998年所公布的「华人思想兴革」报告,曾经统计信奉佛教与儒、道及传统信仰者高达88%,其中又有85%会参加「传统节日」,亦即华人多数会参加节庆活动。友族友教既然「教节一体」,华人既重视传统节日,是否也会朝向「教、节一体化」发展?此乃本书的调查重点,为了避免浮泛的印象描述,即选择八、九个实例作为观察对象,据以解释其如何不变,有些又为何与时俱变。

 

调查结束后历经数年思索,确定马国经验就和台湾一样,其价值就是华人世界的「宗教实验场」。在马国华族既需因应国家权力,也要适应多元宗教、多元社会的文化环境,只要比较其他华人世界,即可发现其节俗信仰或节俗、信仰,既有文化载体的功能及意义,也以此彰显其民族气派。故「华人宗教」可以和「华教」(华语教育)等量齐观,既关系华族的文化归属,也与友族友教友节成为文化识别。在东南亚诸国的变化各异,相较于泰国、新加坡等国华人,马国华族既兼顾了华教与华人宗教,其节俗、信仰乃得以保存下来,并未被马来文化、伊斯兰教所同化,此一现象值得关怀。故特别选择了节俗信仰为观察目标,又以两个神庙信仰作为对照,论述其节庆活动的变化,这样的特色虽非马华社会独有的,却最能凸显华族共同的文化特质。

 

在华人聚居区的视觉印象就是神庙与祠堂,其一象示地缘、另一则为血缘,乃公仪式与私仪式的举行场所,其中就包含许多的节俗活动。相较于友族、友教分别享有节庆假期,华人在节庆中也隐含了历史、神话,即有助于「教、节一体化」的可能性,唯这种信仰能否视同「宗教」?在兴革调查的结论中曾预估:十年间道、儒及传统信仰将大幅减少,且是大量移向佛教!据此即可客观分析这个问题:「道教」未来的发展是否迟滞不前?完成调查迄今又经十年,传统信仰是否真的移向佛教?由于兴革调查时「道教总会刚刚成立」,即被提醒「如何推动正信道教信仰,把各自为政的道观组织起来?」所谓「道观」应指神庙─台湾通称「道庙」,各民系既视为其信仰中心,问题在不容易被组织起来。这个难题正好契合本计划的方向,既可覆察神庙和道教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其预测的准确与否!

 

本书的研究整合了经典文本、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观察方言群的变化,从分籍萃居到杂错而居,所带动的节俗交流即保存在文化遗迹中。兴革调查曾列出七个传统节日: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及冬至,从中选择其二:清明节与中元节,配合义山扫墓和槟城普度;又增补另外三个:九皇节、重阳节及土地公节,在重阳节有宗祠祭祖,祠堂具有收族的价值及意义,就像2013年槟州各姓氏宗祠联委会出版的《槟州宗祠家庙简史》,春秋二祭至今仍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另外两个是九皇节和福德文化节,在华人世界同样也有「土地公生」,这种活动在马国有其独特处,就是基于「斯土斯神」意识而祭拜唐番土地、尤其是拿督公;另一个九皇节,在其他华人世界仅属道观、道庙的活动,在大马则是建国后蓬勃发展,快速传布于华人聚居区。这两个节庆既是传统活动也有在地化意义,可补充兴革调查的缺遗。加上对照性的两种神庙信仰:代天巡狩和仙师爷信仰,总共八、九个实例,均属「非(日)常性」的节庆、庙会,由此反观日常(常)的社会生活。

 

从调查后到增补完成,即依循主题及时间序分作四部分,以四个主题含括节俗、信仰:「圣教的发现」为义山和宗祠的祖先祭祀;「南土的下巡」则以代巡王爷对照九皇爷信仰,初期移民「落番」后遗留的文化优越感,在匾额上标示着「威震南蛮」与「威显南邦」,建国后的变化就是转变为一般神庙;相对的九皇信仰则在建国后加速发展,其节俗化即朝向全华民化。其三「理念的移植」即以仙师爷信仰对照天公、土地信仰,敬天在正月初九,祀地则为春祈秋报,均非仰赖神像而仅依理念即可移植,既在斯土则祭拜斯神,此即唐番土地、拿督公普遍于全马的缘由。最后特别采取「联合的艺术」为题,呼应华人社会所呼吁的团结意识,所选择的两个例证均以「联合」名义达到团结目的:槟州中元联合会即联合为了华教;道教所联合的总会,则「把各自为政的道观组织起来」。距离成立时间刚好二十年,即可检讨佛、道二教间有所起伏,印证此一「宗教实验场」如何借道教之名联系华人世界。

 

这些纷繁的现象如何一以贯之?缘于2016年8月陪内人苑如访问哈佛大学,在波士顿驻留的半年期间,外缘暂断而得以有暇统整,苑如既打理日常生活起居,亦有空闲在安静的华宅区散步、讨论,更尽力帮忙搜寻学界的相关信息,以弥补先前的一些疏漏。此一期间林玮嫔教授亦适赴美,即以其人类学专长提供建议,提醒关注当地学界讯息及学风变化,诸如James C. Scott有关「Zomia」的论点。在反覆思索后决定大幅改写,使四个主题能够层次分明,主线则为「从圣教到道教」,在此一架构下联系了八个子题,关键即将「以教之名」作为核心观念。此种思考并不依赖现成理论,仅就宗教学的基本课题:「教、节一体」,思考华人节庆能否朝向「教节一体化」?并能作为华族的一种文化共同体。

 

在马来西亚研究的学术社群中,所对话的并非James C. Scott等所作的马来农村调查;而是周福堂、Jean Debernardi等均曾涉及的「节俗信仰」。本书则从比较视角对照台湾间及港澳经验,此一课题有助于反/返观中国。此时适逢台大出版中心筹划「台大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苑如和玮嫔即为倡议者,编委会也强调其方向:从边缘看中央,与此稿有同取向。经召集人陈弱水教授与编辑委员共议:远送马国审查后通过。此一丛书出版严谨,以期精美、完善的水平,在此感谢纪淑玲小姐丰富的经验及费心的编辑,方能装帧完美、图文并茂。在修正过程中,苑如关心进度,还劳烦陈雅琳小姐编订,使失误减到最低;照片则由苑如、陈晶芬、洪莹发、蔡武晃所提供,并蒙苏庆华教授联络黄文斌教授、曾衍盛,首肯翻拍书中照片,均致以无限的谢意。

 

此一调查能持续多年,必须感谢的单位和亲友甚多:首即“中央研究院”「东南亚调查计划」的支持,才能完成东南亚之行。其次感谢在马国期间所认识的朋友,尤其王琛发博士多方义助,乃有「孝恩文教基金会」的帮助,并热心引介扩大人脉,例如陈荣发协助九皇爷与中元节调查;在调查将尽之际还介绍了画家朋友,承他慨赠一幅画稿,自嫌尚未及上色,唯一见即感觉可作为封面,乃因其寓意:在轮廓上仅涂上第一笔,其余则有待来兹;就像在马华社会的宗教研究中,本书仅是第一笔。此外还要感谢许多朋友,槟城杜忠全、陈秋平,马六甲苏汶财,经苏庆华教授引介,方能完成送王舡调查;又劳烦黄家全先生提供宝贵的经验。最后必须感谢家人,犹记得有一次从马六甲到槟城时,行前母亲的病况加剧,唯执行计划有时间的压力,最后还是决定成行。在马六甲突然接获苑如急电「母亲病危」;到了槟城后半夜惊醒,但见街灯清冷,心中迟疑不安,一早琛发即转告台北来电:「母亲已逝!」随即束装返台。为了完成任务而无法随侍在侧,至今犹心痛而深感遗憾!此次全书改写期间,感谢苑如的长期支持,若非如此实在无法如期完成,故特志于此谨以为序。

 

 

目录


 

导论:「以教之名」

 

 

第一部分 圣教的发现

 

第一章 效忠与留根:在义山搬迁事件中马华的政治修辞

一、从书写到诠释:印刷资本主义的现代思维

二、从发展到保存:开发中国家的难题

三、汉丽宝与叶亚来:亲善、情谊与效忠的象征

四、圣教的发现:从法令到宪法的宗教认知

五、认同:两种立场的不同理解

六、美化与观光:古城与首都的宏愿

七、结语

 

第二章 祖德与族义:槟城华人在宗祠祭祀中的圣教观

一、宗祠:马来西亚华人的圣教标志

二、公司:圣教与儒教的运作方式

三、义山:公冢条规中的「圣教」佐证

四、祖德:仪式空间中的神道之教

五、祭祖:王化仿效的祭祀仪式祭祖

六、祖德与族义:一个比较的文化观察

七、结语

 

 

第二部分 南土的下巡

 

第三章 代巡南邦:马六甲勇全殿的王爷信仰及衍变

一、1919、1933与2001、2012:从王醮到清醮的名义变化

二、王醮古例:三坛竞合而独缺礼生

三、清醮:2001年之后的时代新意

四、巡境:古今代巡的空间变化

五、代天巡狩:槟城王爷的另一种佐证

六、甲州清醮:二十一世纪的送王舡仪式

七、结语

 

第四章 九皇下巡:九皇星君在大马的本相与变相

一、建国前后的九皇信仰:本相与变相问题

二、从王船到九皇船:九皇信仰的变相之一

三、九皇隐喻:会党文化下的变相

四、九皇斋:道教传统信仰的本相

五、内殿祭祀与游行阵头:九皇出巡的本相

六、内殿祭祀与阵头游行:迎送九皇爷的真相

七、结语

 

 

第三部分 理念的移植

 

第五章 整合与跨越:仙师爷的非常性神格及信仰传布

一、仙师爷信仰的形成:王法仿效与理念移植

二、仙师爷与叶亚来

三、仙师爷信仰与锡矿产业

四、死将统领理念与神话创造

五、跨越:建国前后仙师信仰的转型

六、结语

 

第六章 敬天祀地:节俗信仰的理念移植

一、节俗信仰:华人兴革调查与「华人宗教」观点

二、离散与信仰:从「譬彼犹太人」到大马华人

三、敬天:南天理念的移植及重建

四、唐番土地:斯土斯神的祀地理念

五、宜家宜居:神道理念下的华人之家

六、结语

 

 

第四部分 联合的艺术

 

第七章 普度:槟州中元联合会与华校华教

一、「槟州中元联合会」的华校筹款运动

二、崇德华小与中元联合会:一个捐募实例的个案

三、街区联合:跨越方言群的宗教行动

四、节俗复合:跨越方言群的团结象征

五、联合的艺术:民间社团与华校的合作模范

六、结语

 

第八章 以教之名:「马道总」与神庙的联合

一、道教:民间、官方与学者三种观点下的认知

二、文化根柢:制度、扩散与组织三型中的道教资源

三、以教之名:「马道总」联合行动的内在动力

四、大马卡改正登记道教:道总二十年的归宗运动

五、结语

 

第九章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