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刘屹著《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歷史學研究》
编者按
该书目录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古史研究资讯】,特此致谢!
书评《对“古灵宝经”的全新认识》转载自《中华读书报》2018年4月25日19版,特此致谢!
出版資訊
书名:《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歷史學研究》
作者:刘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3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劉屹,男,1972年生,北京市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秘書長。專業領域爲敦煌學、中古宗教史。已在國内外各種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專題論文、研究書評、譯稿等110多篇,出版專著和論文集5部:《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中華書局,2005年)、《經典與歷史——敦煌道經研究論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敦煌道經與中古道教》(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漢唐道教的歷史與文獻研究——劉屹自選集》(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其中《敬天與崇道》一書,於2006年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1項。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多次赴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
目録
緒論 古靈寶經研究的意義 1
序篇 古靈寶經研究學術史
第一章 傳統研究定式的形成與突破 11
第一節 學術史的兩個目標 11
第二節 定式的形成 18
第三節 突破的嘗試 37
第四節 三家兩派之爭 50
第二章 語境的重建與失序的繁榮 61
第一節 新定式與新窠臼 61
第二節 失序的繁榮 102
第三節 結語 162
上篇 古靈寶經的基礎問題
第三章 敦煌本佚名“靈寶經義疏”(P.2861.2+P.2256)研究 167
第一節 P.2861.2+P.2256定名再議 167
第二節 P.2861.2+P.2256所載“靈寶經目録”研究 181
第三節 所謂“未出一卷”的研究 211
第四節 所謂“出者三分”的問題 227
第五節 德藏吐魯番出土的“靈寶經目録”殘片 244
第四章 “新經”與“舊經”的先後問題 256
第一節 “新經”與“舊經”的概念界定 256
第二節 綫索之一:“天尊”與“元始天尊” 275
第三節 綫索之二:“新經”徵引“舊經”説質疑 286
第四節 綫索之三:葛巢甫和陸修靜的史料再研讀 300
第五節 重現古靈寶經出世歷程的嘗試 319
中篇 文本與思想的個案研究
第五章 “新經”的文本與思想 345
第一節 《太上靈寶五符序》新研 345
第二節 《真文要解上經》考論 367
第三節 古靈寶經中的葛仙公 375
第四節 古靈寶經中的張天師 388
第六章 “舊經”的文本與思想 412
第一節 “劫”與“齋”:《真文天書經》的思想與儀式 412
第二節 《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虚經》的形成 432
第三節 敦煌本《上元金籙簡文》研究 448
第四節 “度人”與“度亡”:一卷本《度人經》研究 465
下篇 靈寶經教的來源與影響
第七章 靈寶經教與漢譯佛經 491
第一節 靈寶經的漢譯佛經來源問題——兼論所謂“大乘主義”的問題 491
第二節 “劫”與靈寶經的神話時間觀 510
第三節 “先世”與“真父母”:古靈寶經對佛教“業報輪回”思想的容納 529
第四節 “戒行”與“戒止”:古靈寶經戒律思想的演進 549
第八章 靈寶經教的確立與流波 569
第一節 “靈寶”概念的演進與不同表現 569
第二節 古靈寶經中的“三洞説” 594
第三節 隋的“開皇”年號與道教的 “ 劫運 ” 思想 609
第四節 《靈寶略紀》與北宋初年的靈寶經教傳統 629
附篇 相關研究
第九章 靈寶經教的延展 649
第一節 元始天尊與唐朝的安西駐軍 649
第二節 天尊的降格與道教的轉型 662
第三節 Дх.2850道書殘片與敦煌的道教經鈔 676
第四節 唐代的靈寶五方鎮墓石研究 685
第五節 晉唐至宋明道教的“煉度”主題 713
結語 733
參考文獻 737
索引 782
後記 801
对“古灵宝经”的全新认识
作者 | 曾晓红
国际道教学界有关古灵宝经的研究,已长达近半个世纪。然而,古灵宝经研究的复杂性及史料的匮乏,导致众多学者对灵宝经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往往彼此相去甚远。而争论的焦点与核心,则在于对敦煌本“灵宝经目录”所著录的“古灵宝经”分为“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这两部分孰先孰后的评判。对“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出世先后的判定,是国际道教学术界进行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既关系到对古灵宝经文本的解读和基本教义思想的把握,也关系到对中古道教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同阐释。国际道教学界的研究者们,如中国学者陈国符、王卡、王承文、吕鹏志、谢世维等,日本学者福井康顺、大渊忍尔、小林正美、神塚淑子等,美国学者司马虚(MichelStrickmann)、柏夷(StephenBokenkamp)等,全都认为“仙公新经”的出世要比“元始旧经”晚,并据此发表专论,成果丰硕。对此提出颠覆性意见并另辟蹊径,形成具有独创性系统理论的,则是刘屹教授。
刘屹《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几乎囊括了其十余年来关于古灵宝经研究的所有成果,既是著者对两个古灵宝经研究的基础问题,即敦煌本佚名“灵宝经义疏”(P.2861.2+2256)研究、“新经”与“旧经”的先后问题的全面总结,也是“古灵宝经的研究不应该局限在‘新旧’和‘早晚’这样的基础问题之中”这一主张的深入贯彻。古灵宝经研究的意义何在?学界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何在?古灵宝经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如何?紧扣这些疑问,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围绕古灵宝经研究产生的各种争议和矛盾之处,《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首先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然后进行踏实和严谨的研究。全书一破一立,以颠覆古灵宝经的“新旧”“先后”等学术定式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古灵宝经造作时间的全新理论,进而展开了古灵宝经相关课题的宏大历史叙事。值得称道的是,著者充分发挥了中国学者研读原始文献的母语优势,从基本文献的句读做起,解决了国外学者长期悬而未决的释读难题,彻底颠覆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对灵宝经形成历程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关于古灵宝经出世历程的全新图景,研讨并提示出一系列新的有意义的学术论题。
全书结构谨严,大体分为五大部分:《绪论》探讨古灵宝经研究的意义;《序篇》梳理古灵宝经硏究学术史;《上篇》讨论了两个古灵宝经研究的基础问题,即敦煌本佚名“灵宝经义疏”(P.2861.2+2256)研究、“新经”与“旧经”的先后问题;《中篇》对“新经”与“旧经”的文本与思想进行了多项个案研究;《下篇》从灵宝经教与汉译佛经的关系,灵宝经教的确立与流播两个方面,探讨了灵宝经教的来源与影响;《附篇》是对灵宝经教展开的历史学专题研究;《结语》是对全书内容及研究价值的总结。
该著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晋宋时期三十多卷古灵宝经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验证和讨论的成书先后时间线图。灵宝经之所以受重视,就是因为有敦煌本“灵宝经目录”,可以使我们从排序混乱的明《道藏》中,区分出最早在晋宋时代成书的一批“古灵宝经”。该著论述的重点,也正是陆修静471年《三洞经书目录》著录的总计三十卷左右的“古灵宝经”。按照陆修静的目录分组,可以将“古灵宝经”再分为“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两部分。在刘屹相关研究之前,国内外灵宝经的研究者,从来都是认为“旧经”早于“新经”。这其实从未经过切实的论证,只是因为陆修静目录中,“旧经”列在前,“新经”附在后。而且按照灵宝经的教义,“旧经”是从宇宙开辟之初就已存在的天文宝经,“新经”则是迟至公元3世纪左右葛玄在世时才出现的经本。实际上正是陆修静希望人们相信:存于天宫的“旧经”从成书时间上看,是要早于在人间流传的“新经”。但这显然只是道教的神话,“旧经”与“新经”的先后关系,要从两组经的思想内容上去做细致地区分。
刘屹的研究立足于对敦煌本“灵宝经目录”的重新释读,解决了其中关键性的句读问题,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400年、420年、437年、471年等几个考察灵宝经成书历程的关键性时间点,又根据对灵宝经内部的神格、思想、观念、仪式等多条线索的综合考察,建立起一个与以往有关“古灵宝经”造作历史完全不同的全新认知模式,提出了“新经”早于“旧经”,“新经”和“旧经”内部又各自有成书先后之分的重要结论。在此新模式指导下,著者并将这三十卷左右“古灵宝经”在东晋末、刘宋时期的几十年间,分批、先后造作行世的历史过程,揭示到以往研究从未达到的精细程度。三十几卷古灵宝经的成书,被分别系于320年代至400年间、400—420年间、420—437年间、437—471年间、471年至570年代间等几个时间段内。这合理地解决了古灵宝经成书历程的时间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讨古灵宝经的内容及其对古今道教的影响,奠定了新的研讨基础和平台。
针对国际道教学界关于六朝时期古灵宝经“新经”与“旧经”的一些争论,刘屹教授对国外权威学者的研究,从追随到质疑,到大胆颠覆旧说,不盲从盲信,充分发挥中国学者研读基本文献的优势,立足于严谨遵守学术规范与充分理解学术史的基础,在相关问题上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具体而言,《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规范。对自清末以来、国内外的灵宝经研究历史,做了全面的梳理。清晰翔实的学术史梳理,是作者提出全新观点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注重以历史学检验史料的方法来研究六朝道经的内容。全书注重实证,对来自道教的神话时刻保持警惕,既依照可靠的历史记载,也充分利用经典内在的思想线索,复原出古灵宝经形成的经过。三是书中各章节的每个论题,都经过充分的论证,各论题之间又可互相印证和支撑,通过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反复研讨,将一个最初的大胆设想,逐步确认成一个可以成一家之言的系统性结论。
本研究的工作并不想为灵宝经的研究画上句号,而是可为后学者提供坚实可靠的研讨平台和框架结构。相信本著的出版,将切实推进“古灵宝经”研究的进展。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长
按
关
注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