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书讯 | 孙亦平著《唐宋道教的转型》

本号整理 川大老子研究院 2021-02-06


出版信息

书名:《唐宋道教的转型》

丛书:国学论丛

作者:孙亦平

出版社:中华书局

版次:2018年4月第1版

页数:371

ISBN:978-7-101-12979-3



作者简介

孙亦平,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美国哈佛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著有《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杜光庭评传》、《道教的思想与信仰》、《道教文化》、《道教思想研究论集》、《东亚道教研究》等多部专著。另在《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南京大学学报》和《孔孟月刊》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篇。主持“十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杜光庭与唐宋道教思想”、“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亚道教研究”、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东方道文化的特质与精神”等,“十二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道教文化史”等。学术成果多次被《哲学年鉴》、《宗教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中国哲学史》等全文复印、转载或摘录,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内容提要

《唐宋道教的转型》借鉴近百年来国际汉学界有关“唐宋变革”论的研究成果,将道教的发展置于唐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加以考察,尤其是将狭义的“转型”研究与广义的唐宋道教全方位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于“延续”与“变革”的互动中,来比较唐代道教与宋代道教之异同,对唐宋道教转型的来龙去脉作出学理上的分析,以期更好地说明唐宋道教既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的普遍性,也有以“道”为基本信仰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唐宋道教将中古道教发展推向巅峰,又开拓元明清道教发展的新路向,其转型对中国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就使得唐宋道教的转型研究有了一个当代的视角。



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唐宋道教转型的动因机制  1

第一节 唐代道教的多向度发展  2

第二节 唐代道教所面临的挑战  15

第三节 唐宋帝王、士绅与道教  38


第二章 道教老学思想的嬗变  58

第一节 汉唐道教老学思想的发展  59

第二节 唐代诸家注老旨趣之分判  64

第三节 宋代道教老学内向与外化  70


第三章 宇宙论的多向度发展  78

第一节 老君创世的政治化  79

第二节 元气生化的仙道化  86

第三节 本迹有无的思辨化  96

第四节 道生德畜的理想化  107


第四章 心性论对重玄学的解构  115

第一节 重玄的多重意蕴  116

第二节 有无双遣至空无  126

第三节 心寂境忘玄道至  132

第四节 忘言契道以明理  138


第五章 道性论对生命观的重构  144

第一节 众生皆有道性  144

第二节 从形神到性命  153

第三节 道性与生命观  161

第四节 从清静到清净  167


第六章 修道论的内在化转变  181

第一节 仙道多途论  181

第二节 修道即为修心  192

第三节 得道在于了悟  198


第七章 唐末五代道教仙学的演进  206

第一节 对道气论的新解读  207

第二节 从外丹向内丹转变  216

第三节 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  239

第四节 仙学演进中的斋醮科仪  253


第八章 宋辽金道教的新走向  283

第一节 宋辽金新道派的涌现  284

第二节 神灵信仰体系再确立  317

第三节 内丹心性学的蓬勃发展  336

第四节 倡以道为本的三教融合  345

第五节 从经国理身到护国安民  355


后记  370



相关阅读

荐书 | 陈鼓应主编《国学论丛》已出书目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