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孙瑞雪博士:高屋建瓴,独具匠心——《中国道教思想史》评介
编者按
特别感谢孙瑞雪博士的授权,允许本号推送此文。《高屋建瓴,独具匠心——〈中国道教思想史〉评介》原载《诸子学科》第八辑,第427-430页。若要引用,请核对原刊,以原文为准。
高屋建瓴,独具匠心
——《中国道教思想史》评介
孙瑞雪博士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讲师
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是一部大型的道教思想通史,由四川大学著名道教学者卿希泰先生担任主编,詹石窗教授担任副主编。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至“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1996年起,历时12年完成,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获得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这部篇幅浩大的煌煌巨著,融合了中国几十年来道教研究的成果,极富学术价值,道教学术界对本书的评价甚高。鉴定专家认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道教思想通史研究的学术空白,是我国道教学术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认为本书是“系统而全面论述道教思想发展的通史性著作,……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高度评价了《道教思想史》在文献运用方面的贡献,指出“《中国道教思想史》的可贵在于,撰著者不仅敢于迎难而上,而且能够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审慎的求实态度,对引述的各种文献史料进行考证与辨析”,“引证的文献史料是不拘一格”,“在海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些疑难课题上,《中国道教思想史》在论及时更是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文献追溯和考察”。台湾辅仁大学郑志明教授认为,“作为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论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的丰富内容和逻辑论证体系反映了该书谋篇布局的独到运思艺术,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手法,对绵延1800多年的道教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独具匠心地考察了道教在不同时期的思想主张,展示了波澜壮阔、多彩多姿的漫长历史画卷。”
《中国道教思想史》全书包括导论和六编,共三十八章,其内容上起上古先秦,下至民国现代,洋洋二百三十余万字。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道教思想史”命题的由来,研究的对象、发展的脉络、基本特点,以及道教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做了提纲挈领的说明。第一编,分四章介绍了道教的思想渊源:上古宗教思想观念与易学、阴阳家思想;道家、神仙家思想;儒家、墨家思想与谶纬神学;医学养生理论与术数思想等。从第二编开始至第五编,采用道经、道派、道教精英人物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道教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另一方面通过探讨道教思想发展过程中与儒、释两家的互动,以及对道教科技、伦理、文学等方面的论述,展现了道教思想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的辐射作用。第二编,分六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的道教思想的形成与逐步展开:汉代道教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魏晋神仙道教思想的逐步体系化;东晋南北朝道教经典传承与思想开创;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的科技思想;汉魏至南北朝道教与儒、释的思想关系;汉魏至南北朝道教关爱生命的劝善思想与文学。第三编,分十章介绍了隋唐至北宋的道教思想。这一阶段是道教兴盛时期,道教理论不断充实,作者对“重玄学”、“服气论”、“心性形神修炼理论”、“三玄学”、“阴符学”、“参同学”、“金丹理论”等思想的内涵及流变进行了梳理,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道教科技、斋醮科仪的发展,并对儒释道三教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四编,分十一章,介绍了南宋金元至明代中叶的道教思想。这一时期,宗派道教盛行,因此此编侧重考察了神霄派、太一道、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金丹派南宗、净明道、真大道、全真道等南宋以来各个新道派的思想建树及各道派间内丹心性理论的交涉,同时,还关注了道教斋醮科仪的救度思想。第五编,分四章介绍了明代末叶以来的道教思想。明代中叶在道教发展史上是一个“分水岭”,之后道教在上层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思想文化方面较多是因袭前代成果,理论创新较少,作者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真龙门派的内丹性命学和三教合一思想;东、西、中三个内丹派的理论及其特色;明末至民国道教劝善书的思想变迁;民国以来的道教思想及其研究成果。虽然理论建树不多,但这一时期的道教思想对研究现代道教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结合当代理论实践,对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第六编,分两章讨论了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从横向论述了道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包括道教对民间结社宗教、少数民族宗教的影响,以及明清小说领域所展示的道教思想的社会影响;并从哲学、伦理思想、医学、养生、文学、艺术等道教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角度,审视了道教研究的现代价值。
《中国道教思想史》是在《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完成的又一部道教学术力作,与《中国道教史》互为表里,编者在其编写体例中指出:“本书与《中国道教史》四卷是属于姊妹篇,是在完成该书的基础上来编写的,各有侧重,在编写体例上应与该书相一致,在内容安排上应互相照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首先,《中国道教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论与《中国道教史》一脉相承,道教思想史是一门与许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涉及的内容庞杂,文献浩如烟海,必须对其资料的价值做出甄别,对道教人物、道教经典的贡献给以公正的分析,因此本书的编者认为道教思想史研究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方法,即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道教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总原则。编者指出,在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个具体的道派或某一部道教著作、某个具体的人物的时候,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必须对它们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对其合理和糟粕部分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
同时针对特殊的研究对象,结合思想史研究的特点,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如经典解释法、符号学方法、文化哲学的方法等作为必要的补充。编者指出,由于道教思想的表达并非只是存在于那些讲述教理教义的经典著作之中,还有大量非教理教义的著作也寄托着道教的思想追求,如斋醮科仪、神仙图像、宫观建筑、楼台馆舍都蕴涵着道教的精神理念,因此根据特殊的研究对象,也适当地考虑符号学方法的应用。文化哲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动态研究的思路与立体追踪的方法,对于更好地发掘道教思想的深层次内涵,揭示历史上道教中人思想观念的发生机制、形态模式、辐射与转化的多样存在状态大有裨益。
第二,《中国道教思想史》秉承了《中国道教史》擅于文献运用的优势,继续强调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思路,凸显了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在道教研究领域的一大特色。如刘仲宇先生指出的,《中国道教思想史》尤其重视从文献方面考察道教思想的发展脉络。除了传统的《道藏》、《藏外道书》、《道藏精华》、《道藏辑要》,《道藏要辑选刊》,二十五史等基本文献,又涉猎《敦煌道藏》、《庄林续道藏》,以及《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相关道家道教文献,各种文人笔记小说、佛教藏经等,选用的道教文献可谓不拘一格,基础相当扎实。
为了在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中厘清道教思想的发展脉络,编者提出以经典、道派、人物为主的研究线索。具体而言,编者认为道教经典是道教思想研究的直接对象,范围主要涉及教理教义、方术、科仪等方面;道派是经典传承的载体,对道教宗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宗派自己的教派经典,发掘其独特的宗派主张;道教人物研究的主体是道派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提出具有建设性思想的人物。这样的研究思路在整书得到落实,最终为读者提供了清晰、明朗的视野。
我们知道,对精英文本的解释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其代表了那个时代道教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以隋唐时期“重玄学”的研究为例,作者首先对“重玄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重玄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是通过概要性地介绍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孟安排等人物及其著述,呈现给读者“重玄学”的理论在这一时期达到的最高水平。但以精英文本为主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编者也注意到,有些道教精英由于特殊的原因,可能提出了比较超前的思想,一时无法为一般信众接受,那么道教思想史研究的应该是具有最高理论水平的思想,还是具有普遍时代特征的思想呢?另外,以精英文本研究为主的思想史在如何呈现不同时代道教思想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如何描绘某个历史时段道教思想全景图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是今后道教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三,本书吸纳了近年来道教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对道教与伦理学、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语言学、考古学、养生、音乐、艺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做了相关介绍,有助于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到道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为后来学者研究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中国哲学研究,历来只重视儒家思想,偶尔提及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少有问津,或只提及先秦老庄和魏晋玄学的道家思想,本书对道教哲学的研究或许能为今后中国哲学史的编撰者提供道教方面的参考资料。
第四,《中国道教思想史》特别列出“道教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一章,可谓独具创意,既是对全书的精神作了理论性的升华,也起到证史鉴今,古为今用的效用。正如本书编者所指出,研究道教思想史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深入认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作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二是有助于发掘传统思想资源,建立新的人格完善理论,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三是有助于整合传统生态智慧,提高维护环境的自觉性,服务于人类整体生存。因此研究道教思想,不仅要考察道教思想的纵向脉络,而且应该从横向探索道教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本书将道教与民间宗教结社、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等的关系专门提出,尤其是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的关系研究,对于建构统一的多元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成果不多,本书在这个方面的论述也只是浅尝辄止,有待今后学者进一步做出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可以说总体上是一部高水平的道教思想学术通史,自2009年出版以来,已经得到了众多学术界前辈的关注和好评。介绍本书的书评也相当多,笔者仅以此文略谈自己对本书的一些粗陋见解,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简介
孙瑞雪,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道教伦理思想、海外道教。目前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光明日报》、《宗教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著有《道教师道思想研究》一书,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四川省社科规划年度项目等科研项目。
任何经营性媒体(报刊、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连结、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获权转载者需注明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欢迎各位分享信息及给予建议,邮箱scdxlzyjy@163.com
欢迎访问寰球正道网 www.globaldaoism.com
长
按
关
注
欢迎关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