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石设计专访 | mooool访谈录
mooool团队聚焦景观设计行业,致力于传播全球优秀设计理念,这期mooool专辑带来的是北京图石设计团队的专访。欢迎业界同行跟我们分享更多的经验和想法!
总策划:陈科君
主编辑:陈科君、王兰芳
ToThree 图石设计公司地址位于(下图)北京二环内的方家胡同46号院,这个本是机床厂旧址的小院内聚集了一帮优秀的设计事务所,形成了有趣的自组织设计生态。本期专访的图石设计是一家专注于环境视觉系统设计,荣获众多国际奖项的公司。mooool聚集景观细分行业,对中国首个提出环境视觉系统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了以下专访。
专访内容:
Q: 可否和我们聊一下,图石是个怎样公司,目前团队成员有多少,以及公司构架是怎么样的?未来还会继续扩大吗?
A: 图石成立之初只有四人,经过了5年的发展目前是一个十六人的设计团队,还会有一些实习生。在图石,几乎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我们的构架是完全扁平化的,因此拥有一个比较开放的平台,团队流动性极低,每个人都相对比较自由,大家工作的时间都是由自己安排,基本上是以项目进度来控制。我们常说自己是个自由而专注(以自制为前提的自由,以专业为核心的专注)的自组织团队。我们的成员构成是非常多元化的,有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我们目前没有想过要把公司做得特别大,但是就现有规模的话还是能够再适当扩充一些人,我们最近就在招聘。
Q: 图石一开始的定位是什么,现在的服务内容又是什么?
A: 我们的定位其实在图石成立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在成立图石设计之前我们初创团队的成员就在一起工作过很多年,成立了图石之后我们基本延续了在一起工作时候的状态,做的也是以前一直在从事的导示设计,但是在图石设计里面就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比较从容地做一些好的,能够留存设计价值的,能给设计师带来成就感的作品,我们的理想是希望通过导示设计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去实现设计的人文价值。
2016年开始我们提出了建筑景观环境的视觉系统设计,具体来说包括5个组成部分——品牌、导示、公共艺术、环境家具和建筑首饰。它会在建筑景观环境中形成系统性的、完整的、表述场地精神的空间语法,帮助人们更有效的认知环境与场所。
我们服务内容包括从概念到能直接指导安装的施工图,以及解决一系列的落地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还会现场指导施工安装,比如最近做的这些公共艺术的设计,一般在后期比较复杂,需要现场控制,我们都会在重要节点去现场指导。
▼图石设计部分作品展示
Q: 从导示设计到视觉系统设计的进击,从成立之初到一些优秀项目作品的呈现,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历练?
A: 我们这团队在一起工作,其实最长的时间算起来有10多年了,相对来说状态一直比较稳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这个设计专业的价值与方向,大家的共识是不要有那么明确的设计边界,这是我们提出视觉系统的土壤,虽然在早期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导示设计,但是在那个时候已经有建立视觉系统的意识了,只是大多停留在了纸面。16年我们正式提出了视觉系统这个概念,第一个是在月湖公园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品牌、导示、公共艺术纳为一体来考虑设计,品牌和导示都执行的很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公共艺术部分没有落地,这个项目后来也获了17年的红点设计奖。设计其实是非常需要仪式感的,我们前期导示项目里面就有一些向品牌和公共艺术的尝试,但是几乎都没实际做出来,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少了这份仪式感,只签约了导示,品牌和公共艺术都是我们出于对设计完整性自发做出来的,是“义务劳动”,不在合约范围里面,别人会觉得你就是玩票,大家高兴一下就过去了。所以确立合约这个步骤很重要,为了保证设计完整性提出的这些设计内容,在确立合约之后就完成了仪式感呈现的第一步。甲方需要建立这一套体系观念,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之后,才能在项目中呈现出这一整套视觉系统。在月湖公园和中央公园项目中,我们的视觉系统设计初步成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执行的都不算特别完整,到后来真正完整表达出来的是御玺滨江和海逸长洲这两个项目,这就是我们建立视觉系统的大概过程。
▼月湖公园导示系统设计
▼中央公园风动装置
在项目logo中提取“树”元素,去物质化抽象处理后,利用风的特性,将自然精神与文化内涵凝结成图腾,创造了一个大型风动装置—“风之树”。在精神上联结起中央公园大社区的各个部分。
Q: 图石从御玺滨江的小试牛刀到最近在海逸长洲项目中呈现的一系列设计,其作品和空间非常的契合,可否聊一下您是如何在景观和建筑的限定中发力的?如何看待预留给你的空间?
A: 我们的设计都是在建筑景观环境中呈现的,场地精神是我们在设计中重点表现的对象,所有的设计都是基于场地出发。曾经有个甲方跟我们说:“我们请你来是想让你给这个场地注入灵魂”,其实潜在的灵魂已经内生在那里了,但它需要合适的,显在性的方式表述出来。建筑和景观通常是两个不同的单位各自设计的,都有各自的视角,我们视觉系统也有自己的视角,但设计需要相互关联,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整合景观和建筑,并升华场地精神,也就是“给场地赋予灵魂”。最终让三者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互相融合又各有张力。
Q:在海逸长洲项目中图石实现了更全面的实践,从大尺度的艺术作品到中尺度的灯具设计,再小到logo标识,一气呵成。完成了一整套的视觉艺术系统,而且非常具有整体性。对于视觉系统有没有什么你们的设计思维可以给我们聊一下?
A: 视觉系统的构建确实是一个整体考虑的过程,我们所构建的品牌设计,一定是基于对场地的了解,对空间的认识来做设计,未来会还原到环境中来使用,所以品牌会由平面设计的状态,进入到空间里去三维的表达,正如我们的公司名字图石(to three),To是Two的谐音,就是从可视化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甚至是更广阔的空间的拓展,代表的是设计从平面到空间跃升的一个做法。在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崇尚方法简明、意图清晰的设计哲学,当它系统性的显现于环境,构建起精神的空间场域之后,就能帮助大家更有效的理解场地精神和品牌形象。
案例:御玺滨江和海逸长洲
▼御玺滨江龙墙
▼海逸长洲视觉系统设计
Q:在你们的作品中还呈现了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它与视觉系统有什么联系?它与艺术家的作品又有什么区别?
A: 你们所看到的这些作品,它其实有别于传统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的作品是自带IP自带形象标签,可以是以独立的元素存在的,没有场地限制放哪都行,比如日本六本木的大蜘蛛,而我们做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是因场地而存在的,它就是项目场地核心精神的一个外显。公共艺术是我们视觉系统的一部分,而且一定是满足了以下两个要素:
1 它跟我们的品牌logo,导示系统等协同,呈现的是一个整体概念,不管是表达手法还是设计语言还是材料选择上我们都希望,这条线索能被大众直观的感受到它们之间必然的联系,在观念上它们是一个整体。
2 它具有针对于该场地的独特性。它不能像六本木的大蜘蛛一样被直接复制到别的场地。它的存在是结合该场地去创作出来的,有在地性和故事性,并且是需要融入到建筑语境里与之共生的。我们希望最终它的呈现不单单只是一个亮眼的孤立的艺术装置。
景观场景里景观设计师也会考虑放置一些艺术作品进去,但往往是出于“对景点”的需求来考虑的,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更多着眼于塑造场地精神,为场地找寻到最核心需要向外界传递的信息。
以下面两个项目为例:
▼万科城市之光主题雕塑设计——魔法指环
指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年轻的伴侣要在万科的家园构筑他们的爱巢。同时,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更代表着万科人对城市及业主做出的一份郑重承诺,既建构出了项目形象系统的完整性,也传达出万科品牌无微不至的公共情怀。
中国宜昌是三峡的起点,大江山峡在此形成壮丽美景,而江鱼是其中的精灵,所以我们选择了拥有美好寓意的鱼来作为“理想”的载体,以此构建场地精神。
Q:这些作品很多都获得了国际奖项,红点奖(德国工业设计奖Red Dot Award)、IF设计奖(德国更具广泛影响力的设计奖Industrie Forum Design,简称“IF”)等,在努力获得国际认可的背后其意义是什么?
A: 在我们做的这么多项目中,天津美术馆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个很显眼的节点,这是我们第一个有外部认同(我们第一个获红点设计奖的作品)的设计作品。从图石成立至今我们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个国际设计奖,有一个外部肯定是件好事,它能让别人更好的建立对你的认识。但我们更多的认为,奖项是一个副产品,也不用把它看得特别重,只要你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足够好,得“奖”就是自然的事。不用为了得“奖”而迎合评审。设计师要在意设计价值,你做的东西能留存下来,成为对环境有正向价值的东西,在环境中真正被需要的东西。设计师本身是个挺苦的活儿,如果你不能建立对设计价值的认识,不能苦中作乐,你是做不了设计师这个职业的。
▼天津美术馆导示设计
Q:对于有自己设计语言和符号化的设计,如何看待创新的部分?又是如何保持创作的?
A: 很多大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比如扎哈哈迪德,当你看到之后你就一定会知道这是她的作品。以及草间弥生的波点就是她的标志,但也有像伊东丰雄这样的,每个时期呈现的东西都不一样,他是不停的在探索,毕加索也是,他经历了很多风格的尝试,这种探索会让同一个人呈现出不同的表达。
对于设计精神,我们秉承的是:方法简明、意图清晰、思想开放、崇尚自由。我们在设计时不去刻意强调某种特定的语言来代表我们或固化我们的设计风格,比如在早前一段时间我们很强调板材的本质属性和简单的结构逻辑,最近一段时期的作品会强调构造的重组和叠加。每个时期的作品可能会有一些延续性,会有一些相似的设计语言出现。
我们不会特定自己的设计一定要呈现某一种状态。好的设计其适应度并不高,很多时候这个设计只能适合这个场地。我们的设计注重场地精神表达,不单是在造型或艺术表现上。当设计融入了你对地域的思考、对场地文化的认识后,每个作品都会有他自身的特点,创新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好多有价值设计想法会在一瞬间迸发,但不一定能在当下立马有结果,它会成为一颗种子,设计师会为它寻找到合适的土壤种下,最终让它生根发芽。
Q: 对于国内很多“搬运”设计的现象,你怎么看?当看到自己的设计作品换汤不换药的出现在别人的作品中的时候,你的内心想法是什么?
A: 我们前两天还在谈论到这个问题,你的东西被抄袭了之后是该高兴呢?还是该愤怒?我们的结论是说我们奉献的社会价值,当然这也是很无奈的一种说法,中国本身在这么一个大的经济背景下,快速的更迭,快速的发展,市场需求太大,别人就会Copy你,我们经常能在好多项目里面看到我们的一些设计项目的“影子”,但也只能是一笑而过吧。我们也会经常提到圣经中的一句话“阳光之下无新事”,这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话,人类社会这么复杂,这么多元,所有的东西在某些地方都能找到类似的或者一样的。做设计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东西一定是完全新的,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你理解有价值的东西,建立你对世界的认识,再用你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早期导示设计作品:
▼北京万科城市之光导示设计
Q:除了以上的分享,图石还有一些新的尝试吗?
A: 对,我们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脱离了我们工作范畴的实践,我们做过一个建筑师挂历。取自包括安藤忠雄、柯布西耶等几个建筑师的12个经典小建筑,在里面去找寻一个数字做成挂历。具体来说就是在小建筑里面融入了每个月份的数字,这些数字都是跟建筑有联系的,有一个寻找发现的过程。我们一直强调不设过多边界,多去尝试一些有意思的实践。这个作品最早是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当时阅读量以及转载量都非常的高,在网络上总的转载量差不多有10万+,本来是我们自嗨和用来送给客户的小礼物。结果被读者强烈要求购买,我们就加印了1000多本,基本都卖出去了。后来每年年底要是时间充裕也都会有新年挂历的设计。
2015年创意挂历:设计师选择了十二个建筑,并从纵横交错的形体关系中找寻数字具象,从而幻化成为12个以建筑表达的月份牌。
2017年建筑诗挂历: 灵感与设计语言来自于拜占庭的建筑骑士—卡洛·斯卡帕,通过平面设计的方式,在纸本工艺的技术中传达出斯卡帕的建筑诗意。
感谢图石设计对本次采访的深度配合,欢迎更多业界同行约访!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联系后台。
网站:mooool.com
微信:mooool木藕设计网
投稿邮箱:mooool-serv@qq.com
Mooool致力于传播全球优秀设计理念,聚焦景观设计行业,发现和展示优秀的设计作品。
▼本周mooool精彩项目集锦
阅读更多精彩项目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