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应该住在怎样的社区里?| ​陈科君 行业见言06

行业现状 mooool木藕设计网
2024-08-30
我们都知道贩卖的商品有abc可选,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和喜好。住在城里的人千千万,需求也是千千万,住宅区如果以一种形式去满足大部分人群生活需求,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或许今天,我们应该打破现有的住区模式,重新去认识住在城市里形形色色的居民,把他们精准分类,为同一类人群量身定制主题社区。如果哪一天真的存在更多社区类型可供购房者选择的时候,做为使用者,我们就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


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1.6.30 重庆 / 陈科君


上上期行业见言,袁松亭老师在关于地产景观设计的一些探索中谈到,
国内地产景观在过去二十年间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设计的创新始终是来自于对以形式为主的空间探索,过多的关注造型和风格层面,缺乏对于人本层面的深入思考,居民在其中如何使用这些空间、与他人产生交流等内容,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此我是非常的赞同,做为设计师,我们对住区空间的设计从未发生过实质性的改变,或突破性的创举;作为住区的居民,在现有住区框架下的束缚下,我们对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力和处置权力极低。


最近我们报道了一个慕尼黑旧砖厂住宅区项目,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十分的简单清晰,少量的植栽,大片的草坪空间,透着自由随机的园区道路,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我们报道的慕尼黑住宅区项目

园区道路由炉渣铺设,非常具有乡村气息 © RSLA


我们应该住在怎样的社区里?反观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住区,大家都卯足了劲的把园区填的满满当当,似乎我们不敢少做;另外,做的设计一定要有依据和参照,不然,有人会来告诉你“没有这种做法”纠正你“错误的idea”。


于是,在我看完这个项目之后,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



这是一个关于对未来社区的畅想

或许是一个“错误的idea”


我们都知道贩卖的商品有abc可选,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和喜好。住在城里的人千千万,需求也是千千万,住宅区如果以一种形式去满足大部分人群生活需求,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对于住区空间,我很不喜欢一个词:人居。透着官方和冷漠,就正如我们住区的现状,它只是很冰冷地解决了人的居住问题。我喜欢社区这个词,“社”,社交;“区”,区域,所谓社区,它不只是解决我们的住,更多的是强调在住区内的生活社交圈。


人是群居动物,我们讲究“物以类聚”“气味相投”,人再多,没有同类,我们一样会感到很孤独。


社区作为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交圈,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以往我们对于社区居民人本层面的需求和喜好关注的太少,甚至忽略,我们只解决了把大家装在一起。


导致常见的就是社区里“喜欢种菜的”与“不喜欢种菜的”,“养狗的”与“不喜欢养狗的”混居在了一起,造成各种口角与矛盾。而所谓的改善型,只是让我们从小一点的空间换到了大一点的空间,生活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我们一样还是会遇到不喜欢的“种菜”的、“养狗”的邻居。


或许今天,我们应该打破现有的住区模式,重新去认识住在城市里形形色色的居民,把他们精准分类,为同一类人群量身定制主题社区。


在我的假设里,这些社区占地不要太大,最好都是小型的口袋社区,5-10栋,层高在4-10层,住户在200-700户左右。


△连在一起的屋顶 德国埃森RAG新行政大楼景观 / GREENBOX© RSLANikolai Benner, Kassel


 △几栋住区被廊道连在了一起,园区景观充满了末日感  德国综合体式社区住宅 / Bauchplan ).(© DAVIDRIEK


△丹麦第一个用废弃房屋的材料建造的住宅区 

THE RESOURCE ROWS
© 
Lendager Group



如果你是离不开城市便捷的生活方式,又内心向往田园牧歌的这类人,那你可以选择比如农耕生态社区,让你的农耕需求在住区里得到合法化的满足,并且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果你是宠物迷,喜欢养小动物的这么一群人,那如果有以动物饲养为主题的社区,社区里不但可以在家养,还有公共的寄养中心,你的宠物不再孤单,你也可以放心地离家外出;


如果你是热爱环保,喜欢手工的达人,无动力生态社区就更适合你,你可以跟居民们一起使用社区里用沼气发电的手工坊,给社区的孩子们营建无动力儿童乐园;


如果你是喜欢自然生态的环境,希望住在森林里,那你可能希望推开窗就是一片真正的森林,林下有小溪,有自然的草甸,花丛间有翩翩飞舞的蝴蝶,远处林中是愉悦的鸟鸣声,你可以带着孩子在丛林中探险,或采野菜,摘蘑菇;


如果你是喜欢运动的达人,喜欢都市精致生活的达人,现代的运动场、泳池、摩登的共享客厅,一站式的管家服务,修剪整齐艺术感的都市花园,将是你生活的主旋律。


每一种类型的社区,体验感一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哪种类型,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的去体验不同主题的社区,如果还不满意,你完全也可以再次期待开发商们,开发出更多的产品供我们
选择。


提出这个想法,可能是在内卷开发商们,毕竟目前一种形式的社区,他们一样卖的挺好。


但是,只要作为住区使用者的我们没有觉醒,对住区空间的定义权还是在设计师和开发商的手上,他们还是会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安排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


因此,我们应该行使购房者权力,向跳坝坝舞的大妈们学习,积极的提出自己的需求,让开发商们开发出更多切实关注我们使用者本身的社区来供我们选择。另外,作为社区的主人,我们也有权要求社区物业协助居民重新定义和使用这些社区的空间,而不是目前简单粗暴的“允许”或“不允许”这种单向管理。



在城市里实践着田园牧歌生活的城市居民 

 

另外开发商、设计师和社区管理者,对社区使用者表现出来的需求,往往是视而不见,我就以最常见的在城市里实践着田园牧歌生活的城市居民为例,来展开探讨。


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对于热爱田园牧歌的人来说就是不友好的,住区的公共绿地被填满了观赏植被,植物不让采摘,草坪不让践踏,更不可能耕种。他们即使在屋顶种菜、圈养家禽,也会冒着被邻居投诉的风险。住区不被允许,他们就在城市的山坡上开垦出菜园,在城市里实践着不被允许和违规的临时田园牧歌的生活。


如果他们的需求能在现有的住区里得到合法化的满足,我想没人会冒着违规的操作去冒险。


可能有人会说,买别墅呀,庄园呀,试想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拥有呢?如果有足够的财富,那又是另外一种解决方案了。


之前在“一条”看了一篇推文,24户中产集资1.5亿买下一片地,造房抱团养老,在大山里,打造他们的“现代桃花源”。他们中有企业家、建筑师,医生、老师,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博士学历。他们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喝茶、耕种、一起煮饭、打麻将,孩子在村里自由奔跑,相约打球、玩水、骑单车。他们希望“现代桃花源”可以成为一个百年老村。


 △在大山里,24户中产集资打造的“现代桃花源” © 一条


他们可以靠财力在乡村里营造一个体验村庄生活方式的别墅村落,工作似乎不是他们要考虑的范畴。


  △社区里,大人耕作,小孩肆意玩耍 © 一条


可实际上,大部分内心向往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的工作在城市里,没有不顾一切回归乡村的资本和决心。


面对这个群体,如果我们能用地产思维去破题,在住区中给他们的需求找到解决方案,或打破现有住区模式,营造一个以住区居民为主导,自由开放,真正共享的社区,居民可以光明正大的一起在城市社区里实践田园牧歌的生活,对于这些离不开城市便捷的生活方式,又内心向往田园牧歌的人来说,难道不是最好的归属?



农耕生态社区怎么做?

 

我并不能给出答案,我们需要了解更多使用者的需求;


我想聊一聊,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个乌托邦的想法,这是源于我内心深处,是一个城市不适应人群,即使我已经在城里买房、安家,但这个家对我来说没有归属感。在城市里,住区似乎也沾染了城市里快节奏的气息,大家都只是匆匆过客,提倡的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最好是跟邻居没有交际。


城市里的生活就像一座座孤岛,没有一个东西能把大家串联在一起,孤独一直陪伴着我。


我从村落来,我怀念滋养我长大的老宅和儿时玩耍的村庄,我怀念老宅旁的菜园子,我怀念村里的红白事、全村聚在一起聚餐吃席的热闹场景,祠堂一年一次的具有传承仪式感的长桌宴,村里浆洗游泳的公共社交水库,到年底每家每户还能分上两三条鱼,还有很多未能一一罗列的风俗礼仪都内涵着我最怀念的生活方式。


可我儿时的村庄,无法给我提供现有的工作,我留着乡村的情愫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像断奶一样,隔断了滋养我长大的生活方式。正如那句“故乡放不下肉身,城市容不下灵魂。”


因此,我渴望让村落的文化秩序在城市找到延续的土壤,让我始终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煎熬,相互羁绊的灵魂,得到安宁。


  △记忆中充满烟火气的村庄,堰塘,长桌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我要讲农耕生态社区怎么做,我只能讲我所期待的样子。


我希望社区里的屋顶是连在一起的,形成屋顶农场,每户居民都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屋顶菜园,甚至社区居民还可以认领没人种的菜园。


其次,社区里的公共绿地空间,设计一开始就尽量少做,或只在公共绿地空间中塑造地形,做出小溪和池塘的地形,一开始水源来自于雨水收集,其次居民的日常生活排水被严格分类,洗漱的水经过社区净水处理,可形成活水源;当社区居民住进来之后产生的社区生活废水被净化之后就可以开始给池塘和小溪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孩子们可以在小溪边爬树,捞小鱼小虾,居民如果愿意,也可以在池塘的石梯或平台上,浆洗家里洗衣机无法搞定的大件日用品,比如一些轻质的地毯。


剩下的社区公共绿地空间,就先铺上草坪留白,让住进来的居民,自己走出道路,自己规划空间,然后,设计再参与进来分阶段的去配合居民做设计。


或许,慢慢的社区里就有了共享厨房,有共建果园,有育种用的阳光房等,社区里居民种的树也开始慢慢长大,再挂上了秋千......


共享厨房坐落在大草坪上,每年年底,居民可以在草坪上举行一次社区聚餐,在夜空下一起分享美食,平时也可以预约举行各种家宴;


 △社区里,居民聚集在一起分享美食(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在果园旁边的阳光房,是社区的育苗室,种子库,孩子可以来学习如何种植和培育它们。


 △孩子学习如何种植和培育蔬菜(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的想象中,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住很久很久,久到足够去熟悉里面的一草一木,因此,我希望可以花5年10年,或一生的时间,去一点一点的改变它,直到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


让这些因为工作不得不在城市里讨生活的人群,找到归宿,让我们孩子的童年变得亲切而温暖,而我们因为劳作,因为交流,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所以选择聚集在一起,让社区成为一个社区居民能自主,真正能成长的大家庭。



 △社区人与人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在末尾 


我曾经是一名景观设计师,每天埋头做设计,没有体验过富人的生活,却用设计意淫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自我陶醉;做了网站,看了太多的国际项目,让我感受到国内外的设计差异,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思想层面,设计是克制而自由的,是分阶段的,并具有未来可期性。


我们应该住在怎样的社区里?我不觉得现在的住区景观做的不好,玩耍和休憩空间做的很丰富,很精致,很漂亮,没有人参与时,它一样可以独自美丽,而社区里还有更多的观赏空间,透着高冷,拒绝居民靠近。景观就像是摆放在橱窗里展示的精美玩具,居民只是跟它们有着肤浅、表面的互动,无法建立起深层次的有温度的被需要的紧密联系;


其次做为社区的主人,我们对其没有自主权。我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着,草坪空间忽然就被篱笆围起来,植物只能被请来的园艺师傅修剪,而不允许小朋友采摘,而居民只能按照划定的硬铺空间里进行生活;


最后,社区不具有未来可期性,空间被填的太满,不管是场地还是植物都被进行了充分的设计,没有给未来预留出足够的空间,需求会变,但空间不会变大,拿什么来满足未来可能会存在的需求?


如果哪一天真的存在更多社区类型可供购房者选择的时候,做为使用者,我们就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所以我觉得,另外一种形式的社区,或者更多打破常规形式的社区,是值得被探索的。




分享嘉宾:陈科君

编辑发布:Tinghui Ren




陈科君 

mooool木藕设计网创始人






: 行业见言”是mooool新推出的自由发文探讨活动,目前拟定的主题有《国内景观行业现状》、《当前植栽与实际自然的融合》、《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修复》。如果您对这三个主题的任一个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研究、评论、谏议等,愿意分享给大家,欢迎联系我们投稿发布。


邮箱:mooool-serv@qq.com

微信:13983770200


了解行业见言详情

行业征稿 | 我们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看已发布的行业见言

01 来自青年设计师的行业声音

02 漫谈地产景观行业现状,设计师离开了地产景观,还能做些什么?

03 万物有灵,灵通物万,通过植物设计,看行业现状

04 就“空间”与“场所”而展开的关于地产景观设计的一些探索

05 大小思考:大小的设计方法



版权申明:本文版权归木藕和分享嘉宾所有,转载或引用文字和图片请联系我们 mooool-serv@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mooool木藕设计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