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郦波讲解丨杨炯《从军行》:儒生 儒将 读书人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从军行
作者:杨炯 (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然而奇怪的是,杨炯却从未到过边塞,更没有从军征战的经历,那《从军行》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想象,当然是靠想象!杨炯想象自己奉命出征,到边关去打仗去保家卫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先请大家跟着老师朗读诗歌。
[解题]《从军行》本来是乐府旧题,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写军旅生活的。自秦汉以来,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最集中的,最尖锐的矛盾。从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初唐,这种南北方向的冲突从未间歇,所谓烽烟四起,战火纷纷。北方游牧民族不时侵犯中原边境,到了唐朝初年,也是如此。这种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边塞诗”。为了更好理解这首诗歌,我们先弄清几个词语的意思。
[解释词语]
西京:都城长安。
牙璋:兵符,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指皇宫。
龙城:匈奴人的都城。
凋:凋零,此指军旗失去鲜艳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理解诗意]
由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我不仅想到了清朝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铿锵有力的名言,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时刻心系祖国。就如当下的新冠病毒在武汉在湖北肆虐之际,我们每一个有志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可以说,有许多人正是受了这些千古名言的激励,才会有英雄的壮举。
【儒生——儒将】
在中国有这么一类奇特的将领,叫儒将。他们平常是握笔杆子的儒生,当国破家亡,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居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都打不过他们。我们来讲一个有代表性的儒将。我先说一个成语:投笔从戎。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吗?对,他就是汉朝的班超。班超一家四个历史名人:班彪班固班超班昭。班氏四人,都是历史名人。爸爸班彪,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大儿子班固更厉害,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就是他写的,他没有写完就死了,妹妹班昭接着完成。二儿子班超,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主角。
创造了奇迹的儒将,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又一批。汉朝的班超超,三国时的周瑜、陆逊,唐的李靖,明代的于谦、王阳明,清代的曾国藩、左宗棠,近代的毛泽东、陈毅……他们都是如此,从前是书生,可是一旦涉足军事,他们的才华宛如夜空中耀眼的明星,不仅照亮了人类的战争史,也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就是儒生,这就是儒将,这就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中国读书人。
【人生名片】[名门望族]杨炯,出生在当时颇具名望的杨家,祖上人才济济,西汉丞相杨敞、东汉关西夫子杨震、三国时的杨修都是杨氏一族,杨炯曾祖杨初、伯祖杨虔威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伯父杨德裔任唐御史中丞。虽然到了祖父和父亲那一代,几乎没有什么官职,可家族基因却还在,可以说,虽然家道不比从前,杨炯也算是出生在一个文武世家。
[天才少年]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也是那个时代公认的四大神童之一。杨炯的家庭环境所给的教育环境是一般人不能比的,加之杨炯少年时便聪颖好学,博览全书、出口成章。那时兴弟子举,由各地政府举荐,朝廷选拔当地的少年天才入编,以待后用,这有点像我们中科大的“少年班”,把社会上的天才人物聚集在一起。就这样,年仅十岁的杨炯被选中,成为“少年班”的一员,侍制弘文馆。杨炯出道虽然早,但一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芝麻小官。到死的时候,还仅仅是一个县令。
[愧前耻后]初唐时,以诗歌文章见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后代称为“初唐四杰”,当时当然不叫“初唐四杰”,当时是按照排名称为为“王杨卢骆”。据《旧唐书》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至于他们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杨炯确实有好诗文流传千古,比如他的《从军行》。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往期回顾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