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丨李清照09:党争之祸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第九讲
党争之祸
上一次我们讲到,赵明诚在李清照的画像上提过一句话:“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还是先来看一下我们怎么理解“端庄”这个词,如果端庄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象,比如说笑不露齿,行不露趾。那李清照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端庄淑女。可我认为,端庄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一种生活态度。李清照自己有一句话,说她和赵明诚结婚后,尤其是赵明诚大学毕业当官以后,家里经济条件很宽裕,已经衣食不愁了,可她的生活仍然是:“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也就是说我吃不讲究什么大鱼大肉,更不需要什么燕窝鲍翅,穿也不讲究鲜艳华丽、绫罗绸缎,头上从来不带什么金银珠宝、翡翠玛瑙,住的房子从来也没有豪华装修、贵重家具。一句话他们没有讲究过什么物质享受。可是精心收藏的金石文物、书画墨宝可是装了满满十几间屋子。李清照好酒、好赌那是不错,可她从来没让酒和赌迷失过本性。就说这赌吧,她不是说过她的赌是有讲究的,下里巴人的玩意儿不赌;完全凭运气定输赢不需要智慧技巧的不赌;没有文采粗笨庸俗的不赌;她不赌不证明她不会赌。
李清照对宋代的各种赌博方式都是相当了解和精通的,但她最喜欢的是打马中的一种依经马。依经马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已经失传了,我们也没办法去了解、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李清照喜欢的赌博是一种高雅的游戏。打马本来是没啥文采的赌博游戏,李清照仔细研究了打刀的规则之后,为每一条赏罚的规则都写了几句很有文采的词,这样一来本来没啥文采的赌博游戏,经她一改造就成了文人墨客的学术研究,成了一件高雅的事,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了。
再来说说这好酒李清照的好酒也还是属于文人的雅兴,李白不是有斗酒诗百篇的故事吗?李白不仅喝酒海量,喝了酒之后的气概那也是排山倒海的,当了酒仙连皇帝召唤都懒得理,天子呼来不上船吗。在文学史上李清照和李白可是并称的。
词中三李: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指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个可就是李清照。酒是文人的一件宝贝,有了酒才有灵感,才能摆脱这样那样的现实约束,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李清照不也一样嘛 ?如果不是喝了容易上头的烈酒,恐怕她那些险韵的诗一大半也写不成了,那我们的历史上,岂不是又少掉一位千古难求的传奇才女了。所以,赵明诚评价李清照的端庄二字还真不是拍老婆的马屁,虽然赵明诚自己没有更详细的解释,但是结合她们夫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还真觉得赵明诚是三生有幸。李清照的端庄不仅仅体现在她日常生活的简朴上,更体现在虽然她自己的名气超过了赵明诚,却心甘情愿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丈夫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当时就有人评价她和赵明诚是:“平生与之同志”。认为李清照不仅是赵明诚生活当中的娇妻,更是她事业上志同道合的伴侣。赵明诚那些收藏完整保存精美的古玩书画,哪一件不是李清照跟他共同整理校勘、精心保存的呢?
要说这次考验还得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那里说起,我们之前说过李格非是苏轼的得意学生,号称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可以说李格非在仕途上的进退,跟苏轼在北宋朝廷的进退是很有关系的。话说到这里我还要啰嗦几句,讲讲苏轼在当时的影响,是怎样决定了李格非一家子的前途命运。
这苏轼是北宋一绝,他的老师就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宰相,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苏轼考进士的那一年正好是欧阳修主考,考试的时候欧阳修还不知道天下有苏轼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当时的考试跟今天的高考一样,考生的名字也全部都是封闭的,欧阳修看到苏轼那份考卷的时候是忍不住拍案叫绝,当场就想把这份考卷批为第一,那苏轼可就是新科状元了。欧阳修这人很正直,当年的考试欧阳修自己的一个学生曾巩也参加了,曾巩是欧阳修最得意的门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一流和苏轼有的一比。欧阳修一看到这一份让自己拍案叫绝的试卷,仔细一想就有些怀疑了,这不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卷子吧,曾巩他太了解了,文章那可是写的大气磅礴、行云流水,这么一想手下就犹豫了,把自己的学生提为新科状元,人家肯定要说闲话骂自己徇私舞弊呀,丢了乌纱帽不要紧,自己刚正不阿的一世清名可就全毁了。于是,欧阳修就给这份试卷批了个第二,跟另外一份也很出色的试卷并列第二。所以,这年的科考状元的位置就空出来了。后来考试名字的封条一拆开,原来欧阳修想批为第一的那份试卷就正是苏轼的。而另外一份并列第二的试卷就是欧阳修自己的学生曾巩的。
欧阳修那个高兴劲儿,一方面是高兴自己的学生曾巩发挥这么出色,要知道曾巩这年可是39岁了,连考了好几届都名落孙山,这次终于高中。另外就是发现了苏轼这个人才,虽然遗憾没让苏轼当上状元,可是状元的位置空缺,他就是实际上的状元啊。这时欧阳修当时兴奋的就拎着苏轼的试卷就去找皇帝说,可找到一位国家的栋梁之才了。连宋仁宗读了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文章,也情不自禁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按那时的规矩,主考官和当年考中的进士就是理所当然的师生关系,考生需要亲自去登门拜谢行弟子之礼了,苏轼就这样成了欧阳修的得意弟子。要知道欧阳修是个什么人物啊,国和院总理啊,他说一句话都是金口玉言,他说谁好说谁不好那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欧阳修得了苏轼这个学生高兴的是逢人就夸,甚至还说过这样的话:别看我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30年后没人会再说起我。说谁呢?30年后那将是苏轼的天下。欧阳修的话果真应验了,苏轼的天下根本不需要等30年,苏轼的文名很快就跟他的老师欧阳修并驾齐驱了。虽然后来因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跟王安石政见不合的人都被迫离开京城,其中就包括欧阳修和苏轼师生俩。苏轼甚至还因为被人陷害说他写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把他抓到监狱里面去,差点还丢了性命,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好在那个时候王安石虽然排斥政敌,倒也没有至苏轼于死地的想法,再加上据说连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也出面为苏轼说了好话,终于是让他保住了性命,贬到了黄州。
在黄州的清苦日子苏轼一过就是四年。但是这一系列的遭遇影响了苏轼的官运,却丝毫没影响他的文名,相反他在文坛的地位是越来越牢固,被人们看成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并且已经俨然超过了他的老师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上的当家掌门人。
苏轼官运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1086年,而且这一年,也正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命运转折的一年。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一般儿皇帝当朝,后面都有太后垂帘听政。宋哲宗才十岁他也不例外,只不过这回垂帘听政的不是他的母后,而是他的奶奶太皇太后——高氏。哲宗能够顺顺当当的当上皇帝,高太后是保航护驾的头号功臣。就像清朝的顺治皇帝一样要是没有她母亲孝庄太后大玉儿的大智大勇,五岁的福临想当皇帝门儿都没有。宋朝的高太后跟清朝孝庄皇太后大玉儿很有点相似之处。当然高太后没有像大玉儿那样闹过什么绯闻,但也是凭自己的才智辅佐了子孙两代帝王,对于维护北宋朝廷的太平稳固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位高太后是保守党人,她本来就对儿子宋神宗利用王安石搞什么变法,折腾的朝廷上下鸡犬不宁是很不赞同,只不过宋神宗专权独断,听不进她的劝告而已。不过高太后虽然没能阻止宋神宗和王安石一手导演的熙宁变法,却间接和直接的成了李清照一家的大恩人。
原来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回在神宗朝熙宁变法中被排挤出去的旧党首领司马光。由他来主持军国大事。王安石变法之后被贬出京城的政治对头,也纷纷被召回了朝廷。其中就包括在黄州住了四年多的苏轼。
哲宗改年号为元佑的第一年,苏轼就被重新启用,由起居舍人升为中书舍人,再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这些可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大概能相当于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并且还被授予了翰林学士的光荣头衔,这可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了。翰林学士大约就相当于现在的院士,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各类文书。所以苏轼也就一步登天,从罪犯一跃变成了朝廷重臣,从一个落魄的文人,变为处于朝廷核心的政治家。
那从这一年开始几乎所有跟苏轼关系密切的苏门文人,都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朝廷各个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开始了苏轼一门最得意最辉煌的一段时期。而苏轼也俨然成为元佑年间三大帮派之一蜀党的首领人物。当然也为后来严酷的党争埋下了隐患。
就在同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提拔进入国子监做了太学录,这说明他已经由基层小官吏一下子破格晋升了好几级,成了全国最高学府里的教授、博导。而且三年后还担任了更加重要的行政职务太学正,全面本素材来自微信公众号丁中广祥负责最高学府的各项工作,也就相当于今天大学里的教务长。当时的学术权威政治要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位大器晚成的才子。并且他还有幸成为了苏轼最欣赏和最亲密的朋友和学生之一。同时也把自己以及自己一家的命运跟苏轼,跟苏门党人紧紧的拴在了一起。可惜对苏门一党来说好景不长,元佑的风光只持续了近八年的时间,北宋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那就是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奶奶推行的那一套政策又被孙子哲宗全盘推翻,于是苏轼一门又从天堂重新被打回了地狱。
公元1102年北宋政局立即风起云涌,转眼已是宋徽宗当政之时的崇宁元年。这宋徽宗好歹算个艺术家,填词、画画算是一把好手,也好唱几句流行歌曲,治理国家却不敢恭维。所以后人常常把宋徽宗跟南唐后主李煜相提并论,两个人都是造诣高深的艺术家,却又都是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却说宋徽宗上台不久好坏不分,听信小人之言,重用蔡京当宰相。蔡京可是元佑党人的死敌啊。他一上台元佑党人没一个有好日子过,连死人都不放过。追贬了司马光等一批人的官阶,不但是禁用元佑期间的法令,凡是跟蔡京政见不合的人,全部被当成元佑党人一律贬出去,并且他还唆使宋徽宗御笔题写刻了一块石碑,将所谓元佑党人的名单全部刻在上面叫作党人碑。有幸榜上题名的元佑党人永世不得翻身。以司马光为首,苏轼这帮人赫然在列。
我们都知道凡是遇到政变这站队很重要啊,识时务者为俊杰,站对了就青云直上,站错了队伍就只好一落千丈自认倒霉吧。李格非就是站错了队的典型。本来他是有机会改正路线的,可他偏偏是根直肠子,自己认准了的是死不悔改,因为不肯参与编写元佑奏章,说白了就是不肯给自己的老师苏轼乱泼脏水、乱扣帽子,于是一古脑儿都被划到了元佑党人那一派里去,荣登第二批元佑党人籍的第五名。元佑党人在当时的命运可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啊,不但不得在京差遣,贬出京城还算是轻的,重的可是要掉脑袋,这回李格非也没有幸免于难。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杨雨讲李清照”
1:听书《蛙》合集
2:听书《秦腔》合集
3:听书《抉择》合集
4:听书《推拿》合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