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背古诗】102.李白《秋浦歌》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秋浦歌》
李白(唐)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秋浦歌》。秋浦是个地名。就在现在的安徽省贵池县。在安史之乱前李白在秋浦旅居了很长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秋浦歌》1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15首。
咱们先来听听这首诗的意思:满头的白发看起来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明镜中的我,从哪里染来的满头秋霜。
妈妈,白发三千丈听起来好吓人呐,虽然我不知道一丈等于多少米,但是光听三千这个数就觉得短不了。
如果用现在的计量单位来换算,一丈大概等于三米多。三千丈就是一万米。
我的天呀,一万米的白发都可以绕操场跑好几圈了。
对,不过这当然是作者运用了夸张的写法。我们光看白发三千丈这一句,确实有点无法理解,白头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缘愁似个长”就明白了,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为愁而生,因为愁而长。
“缘”就是“缘由”的意思。“个”就是“这样”的意思。为什么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发愁才长得这样长。
妈妈,人为什么一发愁头发就会变白,那我发愁头发会不会变白呀?
小孩子当然不会了。一般来说年轻人的头发都是乌黑油亮的,而老年人往往会白发苍苍。不过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受到压抑或者是强烈的刺激,也有可能会让头发变白。有一个歇后语叫:“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这个伍子胥是楚国人,楚平王继位以后,因为听信别人的谗言就想要杀掉伍子胥全家。在楚兵的一路追杀之下,伍子胥逃到了昭关,他看到在这个地方有重兵把守,士兵在一个一个的盘查,检查的非常仔细,而且他的画像已经被贴在各个城楼的墙壁上,伍子胥觉得这下可完了,肯定没法出关了,急得他晚上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一照镜子头发竟然全白了,没想到呀这下子反而因祸得福,别人认不出他来了,他就直接化妆成头发花白的老人蒙混过关逃到了吴国。所以呀一夜白头就成了忧愁的代名词,常常会有人用“一夜白头”来形容过度忧愁。
妈妈,那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也是因为着急忧愁吗?
那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了,而且李白虽然是大诗人,但是他当官却很失败。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可以说是怀才不遇。后来又因为受到谗言的诬陷,生性洒脱豪放浪漫的大诗人李白,干脆辞官离开了都城长安。写《秋浦歌》的时候他已经在外漂泊十年了。你想五十多岁了还在外乡漂泊,自己的抱负理想还没实现,所以他肯定觉得愁苦,才会感叹白发三千丈。
好,接着咱们再来看最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妈妈,“不知明镜里”的“明镜”就是镜子吗?
有一种解释说,诗中的明镜并不是古人常用的镜子,而是说秋浦河水清澈得像镜子一样。因为李白在秋浦所写的另一首有名的诗《清溪行》就把秋浦河比作明镜。
所以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李白行走在秋浦大地上,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水中的倒影长出了白发,感觉这白发就像秋浦河一样长,有几千丈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也另有一番情景。
最后一句:“何处得秋霜”。我们现在经常会用“霜染”来形容白发。一方面霜就是白色的,写出了白发的特征,另一方面秋霜又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所以“何处得秋霜”更加深了李白对于时光流逝暮年将至的叹息之情。
好了同学们,听了讲解下面咱们一起来把这首诗复习一遍吧。
《秋浦歌》
作者: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同学们,这首《秋浦歌》大诗人李白用白发比喻忧愁,突出了愁的长度,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所以这首诗成了诉说忧愁的千古名句。
妈妈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发三千丈”了。
对。在诗歌中运用数量词的夸张手法是李白最拿手的。像以前我们学过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都是这样。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学习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比如说:听说王老师下学期就不教我们了,同学们好像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又说不出来,大家都沉默着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我来说一句吧,我的好朋友要转学去外地读书了,临别时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我对他的留恋,只希望将来他每一天都能快乐。
对,刚才这两句中的“千言万语”就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同学们你们也可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用夸张的写法写出作文金句来。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们下期再见。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儿童背古诗”
2:听书《活着》合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