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人物志 | 吴伟:乒乓球拍非遗匠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GoChengdu够成都 Author GoChengdu
一张条桌,一台电脑,一摞木板,一堆工具,一排底板,组成了成都市青羊区南城塘坎街上的一间手工乒乓球拍工作室,这里是46岁的吴伟每天工作的地方——乒匠研创工作室。一块块普通的木板在吴伟的手中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打球利器”;破旧磨损的球拍经过他的手也能焕发新生,重回“战场”。不久前,正在备战成都大运会的加拿大乒乓球运动员专程从加拿大飞到成都,希望吴伟可以为她定制三幅球拍。
01
不远万里只为好球拍
来自加拿大的华裔乒乓球运动员聂嘉仪正在如火如荼地备战成都大运会。为了提升自己的球技,她需要一副趁手的球拍。经过多方打听,她了解到远在成都的吴伟可以根据球员的个人打法特点,精准地控制参数,制定适合球员的球拍。于是她坐上了飞往成都的飞机,希望能在成都大运会正式开始之前,全方位地提高自己。
图 | 加拿大华裔乒乓球运动员聂嘉仪
拿到属于自己的球拍后,吴伟邀请聂嘉仪上手试试新球拍。打了几个来回后聂嘉仪很兴奋:“吴老师做的拍子击球速度快,很轻巧,跟我之前自己用的球拍相比,的确提升了很多。”实际上,她所使用的这幅球拍的底板名叫蹦床式梅花桩底板,只有在成都才可以制作且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称号。梅花桩底板是从中国的古建筑中汲取的灵感,效仿木质的桩柱结构,从而使底板做到了厚而轻、轻而弹。要做到这些,误差需要控制在0.1毫米之内。这项技术也入选了四川非遗。
图 | 聂嘉仪拿到属于自己的球拍
02
将爱好变成事业
在吴伟成为一名乒乓工匠之前,他只是一个爱打乒乓球的新能源行业白领。2015年,有一次他想买一只新的球拍,经球友介绍便来到了他现在的师傅曹立熹的工作室,这也是吴伟第一次接触到手工制作的乒乓球拍。机械电子专业毕业的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曹立熹见吴伟对球拍的兴趣浓厚便说了句:“你有时间就可以来学,我免费教你。”没想到吴伟还真的开始跟着曹立熹学做乒乓球拍。
图 | 吴伟(右)与师傅曹立熹
为了精进自己的手工技术,他可以将米粒大的小木桩磨得同样均匀;为测试球拍的性能,他在自家阳台上安装了球台和发球机;为了不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只有在下班后在曹立熹的工作室帮忙,做到晚上十一二点也是常有的事。为此,吴伟的家人也曾不理解。吴伟说,在这样的坚持里,其实也会有孤独感,但因为热爱,孤独也烟消云散了。老工匠遇上痴学徒,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最终打动了曹立熹,吴伟的球拍故事也就此展开。
图 | 正在做乒乓球拍的吴伟
03
让初心传承下去
现年87岁的曹立熹已经将“球拍”递给了徒弟吴伟,但他的乒乓人生从未停滞。1953年,曹立熹16岁初中毕业,报名参军后被分配到南京某炮兵部队。在部队期间,他开始研究乒乓球拍,有时帮爱好打球的战友修修球拍。渐渐的,靠着一股子钻研劲和自己八级钳工的手艺,他开始研究起了手工做一只球拍。每一次的数据他都记录在案,60余年间,他修了上千幅球拍,发明了两项球拍国家专利——蹦床式梅花桩底板和竹纤维底板。
图 | 梅花桩底板
遇到吴伟后,曹立熹钻研了60多年的技艺终于找到了传承人。吴伟说,乒乓球拍有弹力、速度、控制三个参数,好的球拍就是去找中间的平衡点。传统的底板要提高弹力,就需要多做几层夹层,导致整个底板比较重,如何提高弹力又减轻重量,他们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攻克这一难题。这也使得他们成功发明了梅花桩底板。
图 | 乒乓球拍制作
04
大运舞台让世界知道“成都造”
从1963年至今,曹立熹和吴伟为许多球员修制过球拍,其中包括国家乒乓球队女队教练肖战、奥运冠军王曼昱、世界冠军邱怡可、世乒赛冠军朱雨玲等。如今,不仅有本地和外地的球友找到吴伟修补和定制球拍。美国、马来西亚、斐济等国家和地区的球友,澳大利亚国家乒乓球队、加拿大全国冠军等都纷纷找到吴伟定制球拍。
图 | 国乒队员签名的球拍(下)
在吴伟看来,自己的球拍能从成都走向世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成都大运会开幕在即,是让自己的球拍加速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哪怕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情,要把它做到极致,都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这种执着的精神。“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只需要埋着头做好我自己的事,早晚有一天,我们的球拍靠口碑走向世界。”
· 相关阅读 ·
点击阅读→大运人物志|身处地下15米的“大运管家”
点击阅读→大运人物志|王晓:我发过光
点击阅读→大运人物志|余然:我是“大运翻译官”
·END·
来源:GoChengdu够成都
编辑 | 张 浩
校对 | 李燕霞
审核 | 冯兰钦
动动手指
把成都大运会“设为星标”
FIND OUT MORE
爱成都 迎大运 | 投壶、蹴鞠、射艺……速来围观这场超“燃”古代运动会
爱成都 迎大运 | 成都少年,太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