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美生活 | 文化碰撞二三事(十三)

沈牵 星期三小姐
2024-09-04



Miss_Wednesday





春天来了,波特兰的花儿开了。


今早起床后闲来无事,摆弄了一下去年去西雅图时Krista送的那盆花草。说来也惭愧,春假前想着让它见见阳光沾沾雨露,就把它放在了室外,可惜一个星期后我回来,看到它已经开始枯萎。


可能习惯了温室以后,再出去生活就难了吧。


摆弄到一半,惊觉已经好久没有像这样让自己放松一下了。来美国之后所有的节奏就像调了快进条,精神都处于非常紧绷的状态——出去旅行时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但每次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实不相瞒,美国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国家。当初选择来这儿,是想来看看这个“超级大国”的教育到底有多先进。但通过我这半年多的观察,才明白我显然是模糊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界线。


前几天看到同事们相继转发了在美国,穷人的孩子在减负,富人的孩子在苦读这篇文章。


“培养出大部分连3乘5都需要计算器的普通群众,再培养一小撮引领人类飞升的科学精英。”


直到看见这句话,我才终于明白,这大半年来让我觉得别扭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我来美国之前,以为至少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聪明干练、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你说是刻板印象也好,或者因为我对美国了解不够。


而实际情况,真如上文所说,学校里总有那么几个无所事事的自闭学生,总在找理由逃避自己应做的任务,甚至家长会因为他昨晚没睡好而特意写邮件给学校。


对,我的同事转述这件事时也不理解这一点,言谈中透露的都是满满的不屑一顾。


美国总是对所谓的“弱势群体”充满特殊照顾,学生有医生开具的证明,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考试,不然孩子就会因为没有完成试题而感到焦虑。



小牵发了上一篇教学总结后,很多朋友都来留言,说我给八年级组织的“我是毕昇”这个教学活动非常好。但你们知道吗?实际过程根本没有我在文章中写得那么顺利。


就像你透过朋友圈来观察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生活总是光鲜亮丽的。


我最初限时四分钟,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就用英文说明最后一分钟如果写不完,就先把词语记录下来,最后我会再给时间继续写。但是实际上四分钟结束后,没写完的学生就是不肯离开,仿佛他们才是世界的主宰,对我的规矩置若罔闻。


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


美国学生的无组织无纪律性到什么程度,甚至你用英文反复强调“抬头”“看老师”“我要说很重要的事情”,他们才会勉强听你说话。


对此我也不是没采取过对策,做练习时我会让他们自由选择,独立完成或者请求老师援助。但总有那么一些不愿意来学习互助小组、却总是问个不停的学生,和我节约时间且不用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的初衷相违背。


那天结束后,我略带嘲讽的语气说道,“你们的老师要是会分身术就好了。”


没想到马上就有学生接嘴,“对啊对啊,应该那样。”


“也只有小学生才听不懂美国式的虚伪语气吧!”


我看不仅小学生听不懂,就连初中生也听不懂(白眼)。



或许我应该看看在美国,穷人的孩子在减负,富人的孩子在苦读中提到的那个BBC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看看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小牵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过,去年感恩节开家长会时,就有家长最关心的是“我的孩子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而在我看来,学习的过程永远都是艰难困苦的,安逸能换来什么成绩?


我是从五岁就开始学钢琴的,十四岁中断,现在又重新捡起来继续学习。我甚至觉得当年我的爸爸妈妈对我还不够狠,不过或许也应该看到,我本就不是天赋异禀又能吃异于常人的苦的人。


我始终对一位中国妈妈说的话印象深刻,“如果我还孩子一个童年,那我就欠他一个未来,”


我的学校是一所公立学校,就读的都是经过选拔的优异学生,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You're gifted and talented  。但即使这样,在“我是毕昇”活动结束、我要求他们做听力练习时,他们依旧会以“XXX都不会,看来没有人会”为借口坐等我给他们答案(XXX是班上学得最好的学生)。


在美国学生眼中,困难永远比办法多。


听我的同事说,现在国内发达城市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和我们以前读书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也会在学习《朝花夕拾》时做鲁迅生平简介海报,探索式学习进行得如火如荼。


记得赴美之前,我在国内教大学生。有一次和一位俄罗斯学生讨论时,她的说法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观点。“中国更善于服从,所以总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像西方一提出一个新方案,第一反应就是质疑。”


是的,我在给学生们播放今年春晚的武术节目《少林魂》时,就直截了当地说,“在美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孩子眼中只有自己,甚至连班上孩子申请出去吃零食,原因是零食里面有花生,散发出来的气味会让同学过敏这件事,在我看来都是不想惹上麻烦、避免引起冲突的例行公事。



不过正是因为强调关心和区别化对待每一个个体,美国人的同理心我非常赞扬。他们认为只要完成了工作就可以回去休息,每次下班也一直催我回家。


所以接触了美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后,我会改变我的一些想法,多鼓励孩子以保持他们的自信心,但更多的还是会严格要求,因为社会现实得不相信眼泪。


在美国的确有很多为普通人设立的工作岗位,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他们对于获取更大职业晋升空间的野心和规划,说不定他们就是当年那些每天在学校无所事事的学生。


美国的公共资源总是随时为底层人民待命,富人不怕交税、穷人不用交税,真正煎熬的,的确是所谓的“中产阶级”。


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我是断然不会送他来美国接受公立学校的基本教育的(私立学校我没接触过,不好妄下结论),而且升学的一路绿灯总是把亚裔排除在外。在我看来,亚裔学生虽然比较沉默寡言,但的确更加努力。


我的美国同事问过我,“参加这个项目的都是像你这么大的老师吗?”我说不一定,有些妈妈是为了孩子而来的。


“如果是你,为了让孩子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你能忍受和家人的暂时别离,不远千里地来到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吗?”我的美国同事继续问到。


我的答案只有真正等到那一天才能揭晓,而你的答案呢?



这是我每天去学校的必经之路,走了大半年才遇见这么美的它。


打算这个暑假让自己调快了的进度条缓冲一下,所以希望一切能够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下去。


真的因为这座城市而爱上了春天。



在美教学 | 第一学季教学设计/文化交际总结

在美教学 | 第二学季教学设计/文化交际总结


在美生活 | 文化碰撞二三事(十一)

在美生活 | 文化碰撞二三事(十二)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星期三小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