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渐 | 唐僧在天竺,遇见了印度版的李世民

2018-01-18 陈渐 搜历史


本       文       约      34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这是一桩发生在1400年前的古印度宫廷中的谋杀案,死者与凶手都是帝王。而无意中见证这起案件的人,是著名的大唐玄奘法师,俗称唐僧。

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先比较一下和玄奘生命息息相关的两位帝王,大唐的李世民和天竺的戒日王。

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高祖李渊的次子。

戒日王,生于公元590年,天竺光增王的次子。

李世民,诗作书法都很值得称道,流传下来的诗作88首,颇有名篇章句。

戒日王,喜好戏剧创作,至今流传有他创作的戏剧《龙喜记》、《璎珞记》、《钟情记》等多部著作,是古印度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戒日王与李世民

李世民,十八岁起兵反隋,戎马半生,扫灭隋末群雄,二十七岁即位。

戒日王,十六岁即位,花了十三年南征北战,玄奘说“象不解鞍,人不卸甲”最终征服诸国,统一北印度。

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杀兄夺位,奠定了大唐盛世。

戒日王,也做过同样的事,杀兄夺位,开创了笈多王朝崩溃后的大一统盛世。

仔细比较起来,甚至两人的人生命运甚至种种手段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十分奇妙。我们且慢慢道来。

戒日王(约590—647年),本名曷利沙·伐弹那,意译喜增,戒日王是其德称。父亲光增王,兄长王增,妹妹罗伽室利。

在公元600年前后,笈多王朝崩溃,此后,北印度逐渐形成四大王国的军事对峙格局,分别是西部的坦尼沙国,光增王在位,定都坦尼沙城;中部的穆克里国,摄铠王在位,定都曲女城;偏西南部的摩腊婆国,其王不可考,都城位置目前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东部高达国(高达为西方译名,唐人意译为金耳国,梵文译名过于复杂),设赏迦王在位,都城奔那伐弹那。

四个大国互相结盟,彼此对抗。高达国和摩腊婆国结盟之后,光增王也将女儿罗伽室利嫁给穆克里国的摄铠王,两国正式结盟。

坦尼沙国靠近西部,当时嚈哒人被驱逐出印度后,盘踞在吐火罗一带(今天阿富汗北部),时而入侵。公元604年,嚈哒人又一次入侵,光增王派王增和喜增讨伐嚈哒人。其时光增王身患重病,所以喜增离开前线返回国内伺候父亲,光增王临死前要剥夺王增的继承权,让喜增即位。但喜增只同意暂摄国政,父亲死后,又将王位还给了王增。

根据玄奘和宫廷诗人波那记载,王增和喜增兄弟二人互相谦让,王增为了让弟弟继位,甚至要进入山林修行。但喜增十分淳朴,坚决要把王位交给哥哥。

玄奘和波那虽然记载了大量兄弟辞让的感人故事,但光增王剥夺长子继承权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王增即位一年后,四国大战爆发。摩腊婆进攻穆克里国,杀死摄铠王,俘虏罗伽室利。王增让喜增监国,自己和婆尼率领一万骑兵攻打摩腊婆国,王增勇冠三军,彻底歼灭摩腊婆军队,将其国王斩杀于乱军之中。

与摩腊婆国结盟的高达国设赏迦王宣布调停两国争端,邀请王增赴会谈判,王增不知有诈,结果在会场中遭到设赏迦王的暗算,被杀。

王增死后,坦尼沙国人心惶惶,国危民乱,婆尼带领众大臣劝喜增登基,玄奘连两人的对话都一字不差清晰记录了下来。

婆尼说:国内民望都期待着您登基,您应当率领国人,报杀亲之仇,雪国家之耻,光大父兄功业,功莫大焉,万望不要推辞。

喜增偏偏就推辞了,我们看看他怎么推辞的。

“继位之事十分重大,推选嗣君应该审慎。我德行不够,父兄又已经辞世,你们推戴我,可我怎么能够胜任?大家认为我合适,我却不敢忘记自己才虚德薄。恒河畔有一座观音像,十分灵验,我愿意请观音帮我辞掉。”

于是喜增来到观音像前虔诚祈祷,菩萨被他诚心感动,现出本相。

喜增说:我罪孽深重,自知德操不足,但仁厚的兄长被害,国人拥戴我继承王位,我不知所措,恳求菩萨指引。

菩萨给他讲,说他前世是僧人,这辈子是来护法的。设赏迦王毁灭佛法,你应当继承王位,使佛法昌盛。我会赐给你福泽,你名义上也不要采用“大王”的名号。

喜增听从了菩萨的劝说,才终于继位,只给自己上了德号,就是戒日。

我们大都自小对这种三辞三让的戏码见得多了,很明显能嗅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味道。这股味道便是王增之死的历史疑案。

从记载来看,王增死亡的地点、原因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然而这里面却有一个巨大的BUG——戒日王在位时,王增死亡的地点便存在两种说法!

但这两种说法又语焉不详,如今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玄奘的记载和宫廷诗人波那所著的《戒日王传》、以及出土的戒日王铭文。

《戒日王传》记载:

戒日王得知,兄弟(王增)虽然轻而易举战胜摩腊婆军队,却中了高达王的诡计,抛弃武器,独自一人,深信不疑,在自己的住所遭遇不幸。

戒日王继位十一年后,为了纪念王增,铸造了六枚铜牌,上刻铭文。(目前为止印度共出土的戒日王铭文铜牌为六枚,铸造于公元627年—630年。史学界根据出土位置,命名为班斯凯拉铜牌、默图本铜牌等。未来也有可能出土更多铭文)

铭文则记载:

战争中,吉祥天护的国王,仿佛难驯的战马,在他(王增)的鞭打下低眉顺眼,统统被收监。铲除敌人,赢得大地和人民的爱戴,在敌军营帐,他抛弃生命,由于高尚的誓愿。

问题来了?王增到底是死在哪儿的?是死在自己的住所还是敌军的营帐?

玄奘到达印度的时间,距离王增之死已经过了几十年,他的记载且不作为第一手证据。波那是戒日王的宫廷诗人,他创作的《戒日王传》可是经过戒日王审核的。波那和戒日王会搞不清王增死在哪儿?

玄奘

为什么戒日王自己铸造的铜牌上,又说王增是死在敌军的营帐?

另外王增遇害的时间,遇害的过程都是语焉不详。

因此印度历史学家马宗达(R.C.Majumdar)提出:虽然设赏迦王直接杀死王增,但戒日王很可能参与了杀害兄长的阴谋。另外王增遭遇危险的主要原因是大臣婆尼的失职,而从婆尼和戒日王的关系看,也很难脱罪。

婆尼是谁呢?是戒日王的堂兄,是王增时的朝廷大臣,与王增一起出征摩腊婆。戒日王即位后,又提拔他做了宰相。

关键连婆尼自己也承认过,他在劝说戒日王登基时说:“辅佐无良,(王增)弃身仇手,为国大耻,下臣罪也。”

这是玄奘记载的。玄奘去天竺的时候婆尼还是宰相,他肯定不会乱写的。问题在于古人写作经常省略主语,所以就为解读这句话带来一定麻烦。是谁辅佐无良?下臣是婆尼的自称还是指代王增的手下?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我婆尼辅佐无良,导致王增弃身仇手,为国大耻,这是下臣我的罪也。

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波那在《戒日王传》里大肆辱骂婆尼。说“婆尼仿佛因为抛弃主人而偷生,所产生的罪过和耻辱用泪水面纱遮住了脸庞……婆尼的四肢软弱无力,羞愧地蜷缩着。他仿佛一个罪犯,仿佛一个凶手,仿佛一个叛徒。”

要知道,《戒日王传》颁行时,婆尼还活着……

关于这场疑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波那的《戒日王传》。这是波那奉戒日王命令所写,记述了戒日王王位的正当合法性,比如:天神预言幼子成为转轮王;父亲光增王希望幼子即位;长子王增愚钝且不愿即位。

仔细看看,这三条合法性理由李世民曾经原封不动地用过。

比如李渊太原起兵前对李世民许诺说:“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

这算是从源头上确定李世民即位的合法性。问题是李渊起兵前就做出这许诺,也着实荒诞。

比如《旧唐书》说“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实为二凶。元吉狼戾,人神不容。”

说实话,这样咒骂建成和元吉有些过了。这跟“王增愚钝”其实一个道理,抹黑政治对手。

好了,我们不提李世民,继续说戒日王,揭穿戒日王弑兄真相的,就是这本《戒日王传》。

《戒日王传》里面波那用了大量的双关和隐喻,有一处是致命的:喜增仿佛忙着抹去杀死Agraja的污点。像天神之主帝释天企图抹去杀死Agraja的罪行。

帝释天就是古印度神话里的天帝因陀罗,他曾经杀死他的兄长众色,砍掉了众色的三个头颅。Agraja,就是婆罗门。在梵语里Agraja具有双关含义,既为婆罗门,又为兄长。

事已至此,无需再辩。

戒日王登基后,找到妹妹罗伽室利,但罗伽室利已经出家为比丘尼。于是戒日王代理了穆克里国的政权,几年之后将两国合并,成立戒日帝国。随后经过十多年的攻打,终于在619年战胜设赏迦王,统一整个印度北部。

之后戒日王继续扩张,南征南印度的遮娄其国,结果在耐秣陀河战败。

戒日王在位四十一年,整个天竺获得了三十年的和平,各种姓和教派之间和平共处,经济发达。然而他无子,驾崩后,被权臣阿罗那顺篡位。戒日帝国灭。

玄奘回国后,和弟子辩机著成《大唐西域记》,关于王增之死这一节,玄奘记载道:

设赏迦王曰:“邻有贤主,国之祸也。”于是诱请(王增),会而害之。

玄奘是文字高手,这个“会”字含义实在丰富,可堪琢磨。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74 篇文章

- END -

陈渐“西游八十一案”之《大唐泥犁狱》,京东当当亚马逊有售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