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开周 | 戚继光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2018-01-25 李开周 搜历史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戚继光、俞大猷切磋棍法,电影《荡寇风云》

说到戚继光,忽然想起鲁迅来了。

咦,鲁迅是民国文豪,戚继光是明朝将军,俩人有嘛关系呢?

确实没关系。但,他们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都当过佥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十七岁,爸爸戚景通去世,他接爸爸的班,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登州卫是明朝在山东设的军分区,这个军分区的司令部叫“指挥使司”,指挥使司里有一个指挥使(司令)、两个指挥同知(副司令)、四个指挥佥事(参谋长)。

也就是说,戚继光十七岁那年就当了官,刚当官就成了军分区参谋长。

年纪轻轻就如此受重用,难道朝廷知道戚继光骨骼清奇、天赋异禀、将来一定战功赫赫吗?NO,这跟天资和能力无关,纯粹是因为明朝军事制度奇特,卫所以下的军职基本上都搞世袭,只要有一代当了大将,此后世世代代的儿孙当中都能挑出一人当大将,除非这家人犯了罪,或者绝了后。

再看鲁迅。

民国元年(1912年),鲁迅三十二岁,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随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当佥事。此后一直到1925年被免职,鲁迅一直在北京工作,一直担任教育部佥事。

您瞧,戚继光当过佥事,鲁迅也当过佥事,这是他们在履历上的共同点。

什么是“佥事”呢?“佥”有“辅助”的意思,“佥事”就是给领导打下手,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只不过,戚继光是武职助理,鲁迅是文职助理。

鲁迅是文人,这没错,但他早年也接受过军事训练。

如果戚继光和鲁迅来场pk……

OK,现在说到了鲁迅和戚继光的第二个共同点:都接受过军事训练。

鲁迅幼年读私塾,十八岁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天天练爬杆儿:抱着高大的桅杆,徒手往上爬。第二年又转到江南陆师学堂,学骑马,上“国术”课,在传统武术套路方面应该具备了一点点基础。据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讲述,鲁迅后来去日本留学,又学了一些柔道,经常跟其他留学生对练。

戚继光呢?他爸,他爷,都是武将,有家传,在长剑、大枪、单刀、双刀、弓箭等冷兵器方面都有不凡造诣,对“太祖三十二路长拳”也有独到的心得。

我们假设一下,让鲁迅穿越到明朝,或者让戚继光穿越到民国,让这二位来一场PK,你猜谁会赢?

答案非常明显:鲁迅一定会被戚继光揍吐血。

为啥?因为戚继光自幼习武,少年从军,壮年亲自上战场,率领精兵南征北战,跟倭寇、蒙古兵、满洲骑兵打过百余场恶仗,既有训练,又有实战,功夫是实打实的。鲁迅就不同了,只是参加过军训,学过一点点套路而已,烟瘾又大,睡眠又不好,无论拼体力,还是拼功力,抑或是拼经验,他都远远比不上戚继光。

问题是,戚继光到底有多能打呢?

关于戚继光的史料还是蛮多的,可惜都没有提到他的武术段位。

《宋史·岳飞传》里写过岳飞的体力:“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相当现在0.6公斤,三百宋斤即180公斤,相当于397磅。岳飞天生神力,当年他不到十八岁的时候,作为一个力气还没长全的毛头小伙,居然能拉开将近400磅的超级硬弓!

玩过弓箭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现代人用的弓一般都是几十磅而已:初学者用30磅到60磅的弓,打猎用60磅到80磅的弓,特种兵训练用弓也不过只有100磅上下而已。不瞒各位,我平常也玩弓,我用的弓只有60磅,但也要使出吃奶的力气才能把它拉满。我见过最厉害的家伙,双臂经受过专门的力量训练,状态最佳的时候(例如有女生在场),可以将120磅的弓拉满,赢得全场尖叫。而人家岳飞的弓将近400磅,真是天生神力啊!或许《宋史》上写的“挽弓”不是拉满,只是拉开,但能把这样的超级硬弓拉开一点点,也需要十分强大的臂力。

戚继光能拉开多少磅的弓呢?很可惜,于史无载。他写过一本非常实用的军事训练小册子,名曰《纪效新书》,其中的弓箭训练部分要求普通步兵能在百步开外的距离射死敌人。明朝的“步”是有标准长度的,一步等于5尺,一尺等于34厘米(明朝尺度不一,量地尺、裁衣尺、营造尺、音律尺相差甚远,这里以官方审定的量地尺为准),百步即170米。

《纪效新书》书影

现代弓箭爱好者用反曲钢片弓射塑竿铝头箭,弓较软,箭很轻,平射最多100米,箭就落地了,想射到170米这么远,必须抛射,也就是45度角仰望天空,朝天射出,让箭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斜抛物线,最后在远远的地方落下……但这样射箭缺乏准头,很难射中靶子(除非是大规模作战,向远方敌阵万箭齐发那种),戚继光要求士兵射死敌人,一定是平射。平射能射170米开外,并且在170米处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瞬时速度和杀伤力,说明戚家军臂力很强,用的弓很猛,受过长期的、专业的、刻苦的训练。

戚家军是戚继光一手操练出来的南方士兵,成员以农民和矿工为主。农民有耐力,又老实听话;矿工有臂力,组织纪律性很强。这两种兵员经过操练,成了戚继光一生建功立业的大杀器。

戚继光谈到过明朝一般士兵的战斗力:用弓太软,箭头太钝,隔着十几步那么近的距离,一箭射到倭寇屁股上,都未必见血。人家倭寇把箭拔出,拍着屁股大笑,随后蹦跳着舞动锋利无比的日本刀杀将过来,砍得明军枪断弓折,血肉横飞。

所以戚继光训练他的戚家军时,有计划地改造兵器、设计阵法,教部下习武,练习臂力、腿力、眼力和胆力。

戚继光训练戚家军,电影《荡寇风云》

我们大多数朋友受武侠小说与传统评书的误导,总以为习武就是一招一招练习套路,学会了什么“罗汉拳”、“咏春拳”、“形意拳”、“武当长拳”、“沧海追风剑”、“五虎断门刀”,就能克敌制胜,一个打十几个。我们还以为高手比武,就是你来我往,见招拆招,你用外家招式攻击,我就用内家招式破解。实际上,这种比武无非是双方各自把学过的武术套路按照顺序耍一遍而已,用来表演还行,在实战中几乎没有意义。

戚继光生活的那个时代,武学门派林立,拳法、枪法、刀法、棍法,都有自己的招式套路。但戚继光说:“此艺不甚预于兵。”拳法套路对于作战没什么用。“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战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军中比武,务必要遵循实战技巧,不许学习和使用花枪套路,中看不中用。

虽然一招一式的套路不利于实战,不过戚继光还是有意识地挑选和设计了一些套路,让士兵反复练习。

戚继光从当时最流行的“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和“温家七十二行拳”当中挑选招式,去粗取精,去繁存简,编写了一套《拳经三十二式》,包括三十二个技术动作。这套动作全是徒手招式,实战时用不上,但可以让士兵“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提高肢体的灵活性、耐受力和协调能力。

戚继光擅长使枪,在杨家枪上造诣颇深。他学的这路杨家枪,并非《射雕英雄传》里丘处机学自杨铁心,然后再传给杨康的那套枪法,也不是评书《杨家将》里传自北宋军人世家杨业家族的那套枪法,而是南宋时期义军女将杨妙真的梨花枪。杨妙真属于马战高手,长枪如风,枪枪刺敌,人称“二十年间天下无敌手”。戚继光在杨家枪基础上,结合当时流传的马家枪和沙家枪,编写了单人练枪的基础套路“八母枪”、双人对战的基础套路“六合对枪”,以及更适合战场杀敌的基础技巧“二十四枪势”。

戚继光使枪,电影《荡寇风云》

戚继光还让士兵训练体力:腿上绑沙袋,肩上扛沙包,穿上几十斤重的铁甲,手持十几斤重的大枪,达到奔跑一里而不气喘的训练标准。

冷兵器时代单兵作战,一靠胆识过人,二靠体力持久,三靠兵器锋利,四靠身手灵活。套路是不能杀敌的,招式连练得再纯熟,也是死招,但是那些套路经过戚继光的提纯,那些士兵经过有针对性的反复苦练,能得稳、准、狠、快之诀窍,更容易杀敌制胜。

以枪法训练为例,戚继光把每个作战技巧都总结成一个字,士兵对练时“一字对戳一枪”,“万遍不得失,字字对得过”,每个技巧都要练习万遍以上,达到人枪合一的地步,将复杂动作内化为自然动作。

戚继光训练戚家军,电影《荡寇风云》

戚继光武功究竟高到何种地步,不得而知,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断言,他就算不是一个武林高手,至少也是一个高超的武术教练。他那个时代尚无高速摄像机,也没有肌电信号检测系统,如果有的话,戚继光一定会用上这些高科技设备,让他的军事训练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更加有的放矢,更加事半功倍。

一个好的教练,功夫未必一定超过学员,但是一定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一定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戚继光就是这样的好教练。

读者诸君大多不是武林人士(我也不是),不过我们仍然能从戚继光训练士兵的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比如说,无论学啥,都要找对老师,打好基础,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偷懒,不耍滑,不抄近路,不迷信套路,将一切技巧内化为本能,如此学习,方有大成。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81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