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楠 2018-05-25

本       文       约      34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帽翅的特殊技能——当螺旋桨

话说赵匡胤创建大宋朝,是从人家后周孤儿寡母手里抢来江山,虽说老赵当上皇帝之后表现还不错,但多少也觉着自己这事干得有点不地道,所以特别担心别人在背后嘀咕他,每当看见有人窃窃私语,就犯疑心病,觉得是在说他。于是赵匡胤发明了一款帽子,带有超长的帽翅,就像飞机螺旋桨一样。带上这种帽子,两个人再想交头接耳,可就不方便了,因为帽翅会碰在一起,要是挨得再近一点,帽翅甚至会抽到对方脸上,这正是赵匡胤追求的效果——叫你瞎说,打脸了吧?

宋太祖赵匡胤所戴幞头,超长款帽翅

以上,是坊间流传的,宋朝标志性的长帽翅的来历,很有意思,但我必须告诉你,这纯属扯淡。你翻遍历史典籍,也不会找到有哪里记载着这种帽子是赵匡胤发明的,甚至宋代帽子的独特款式,都没怎么引起后人的注意,仅有一本元朝人写的《席上腐谈》曾记载:“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里面也没有赵匡胤什么事。

那么,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这要从3000多年前开始讲起了……

据挖坟的,啊不对,是抢救性挖掘的考古学家们发现,商代以前的人们都是披头散发的。但到了商代,人们看着不雅,就开始系头巾了。那时候,头巾是找一张正方形布头,四个角系上四条带子。其中前面两条带子系在下巴下面;后面两条带子系在头后。这种东西呢,当年叫做幞头。幞头意思就是覆头,或者说盖上乱糟糟的头发用的,可以说是一种简易帽子。

大概经过了2000年的发展,到6世纪下半叶的北周时期,周武帝宇文邕要求将幞头的戴法加以规范化。即将其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复,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同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而这就是后世乌纱帽的最初雏形,而幞头这种帽子也开始朝着飞机螺旋桨化的方向发展了。

唐朝,飞机螺旋桨化明显加快。帽子从软榻榻的变成了硬壳的,简单说就是将帽子外面塑形(比如一个圆形的、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前后两部分前面低后面高的等),然后再在里面加层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头上,结果四根带子也就显得比较多余了。多余了怎么办?唐朝人自有办法。他们将前面的两条带子系到帽子上面,形成一个蝴蝶结。剩下的两条在脑后的垂脚则在里面衬上绢、纸板甚至是铁丝,或下垂如燕尾、或如飘带般长长拖在后面。可以说已经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样式了。你看,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欢这样的帽子,他们的帽子基本也都是有蝴蝶结的。可见,对蝴蝶结的爱好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喜欢上带蝴蝶结的帽子了。

唐太宗所戴帽子,已经接近宋代官帽样式

到了宋朝呢,有个皇家宗室叫赵彦卫的,根据皇室的家谱,知道他是赵匡胤弟弟赵光美(就是评书里常说的八贤王)的后代,曾写了一本叫《云麓漫钞》的书,里面记载了不少唐宋时代的历史。在这本书里记载着,唐灭亡后的五代时期有个国家叫后汉,后汉高祖名叫刘知远。在他还没当皇帝,任并州衙校的时候,曾经出访南边的楚国。当时,他见楚国的国君马希范的帽子上有两个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问:“这两个翅叫什么呢?”马希范说:“这是龙角啊。”刘知远就心想,这个帽子帅啊,我也来一顶吧。但是刘知远不敢自己也叫龙角,因为犯上呢,犯上就要杀头。所以他就将“L”型的变成了“—”型,两边各长1尺多(40厘米),每天戴着那叫一个高兴。后来等他当了皇帝,就将这种帽子推而广之,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这样的帽子。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螺旋桨似的的帽子根本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特别设计的,这仅仅是一种外露装饰的夸张装饰化倾向而已,或者说纯粹是人们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帅而做的。其实,在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有相似的记载。另外,在官方史书《宋史·舆服志》诸臣服装(上)的那部分中也有记载,帽翅变成平直是五代时候的事情。

宋朝时期,一高一矮似的帽子从圆形没有棱角,变成方正的有棱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为主,其他颜色兼而有之。幞头后面的翅,不只有我们所见的两根长翅。据《梦溪笔谈》说,当时已经分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 五等。没错,这时候,帽子的飞机化终于完成,而且还至少出现了5种螺旋桨。

直脚又叫平脚或者展脚,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所见的宋朝标准官帽。这种幞头,或者应该叫乌纱帽,无论贵贱,所有人都能用。但问题是这样的帽子太过招摇。

头戴直脚幞头的宋朝官员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大家想象,如果每个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走,那每个人不都得前后左右距离1米以上,要不就会被帽子翅所误伤。正因为这个原因,到到北宋中期,这两个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并不是固定在帽子上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脚幞头,即弯曲的幞头脚,就是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的尾端卷起来,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状元、翰林学士等文官,比如当年著名的翰林学士包公就特别喜欢戴这样的帽子。

包公戴的是局脚幞头

今天,我们在京剧《铡美案》里就能看到,包公坐在审案的大堂上,头上戴的就是这样的帽子,以显示其开封府尹的权势和地位。同时,包公还念着著名的贯口:“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 状告当朝驸马郎 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嗣良心丧 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压在爷的大堂上。”

交脚幞头,顾名思义就是两脚相交,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在上面交叉成“X 型”。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和包公唱对手戏的那位庞太师就是戴这种帽子的。而确实也是,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皇亲国戚,如某王、三公等。某电视剧认为包公的得力助手公孙策就是戴的这样的帽子,很显然是越制了。

这顶交脚幞头,公孙策其实是戴不得的

朝天幞头,就是两脚直上,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折成两根平行朝天的电线杆似的。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各类官员。

顺风幞头,就是将两根翅一起折向一边,如同比目鱼似的,一边有两根翅,另一边没有翅。另外也有人认为是一边下垂,一边上抬,就如同“∽”符号一样。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平头百姓。

另外,我们还常见一些太监或杂役,一般戴着没有翅的幞头,尽管沈括没有记述,我觉得也属于宋朝常用的幞头。

对于后面的几种幞头,宋人的《迎銮图》,上面几乎有宋朝能看到的所有帽子形式,大家可以仔细看看。

《迎銮图》局部,可见多种宋朝帽式

到宋朝,幞头基本定型,也就成了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所见到的样子。明朝虽然出现了圆翅,但其他的几类基本都继承于宋朝的样式,并没有更大的改变。不过呢,因为帽翅都用长的或圆的体现不出来某些位居人臣的高官,所以明朝皇帝为了奖赏一些有功之臣,在帽翅的边缘,特意允许他们镶了玉,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镶的玉。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习惯,也就不再有这种帽子了。

我估计有人说了,你说了半天,一直说宋朝的帽翅越来越长,没说有人拿它当螺旋桨用呢?呵呵,下面就来了。

据说呢,在明朝中叶,大致是嘉靖年间,山西的戏曲行里出现了一种新剧种——蒲剧,该剧种是今天山西梆子(晋剧)的始祖。蒲剧里有一个专门的特技,叫做帽翅功。也就是,戏曲演员要利用耍帽翅来表达角色心理活动。耍帽翅完全由脖颈及后脑勺控制,需刻苦磨练方能运用自如。此外,帽翅上的弹簧也要长短软硬适度,便于演员控制。

如著名戏剧《徐策跑城》就是帽翅功的经典之作。《徐策跑城》是薛家将故事之一,讲述了唐朝徐策养子薛蛟持徐策书信到韩山,搬来薛刚、纪鸾英夫妇人马,欲反上长安。徐策闻报大喜,不顾年迈,上城观望,见薛家兵精马壮,益为欢悦,飞跑入朝,代其雪冤。并迫使朝廷杀了当年在元宵节与薛刚无理取闹的奸相张天佐之子张泰。演员在摇起帽翅的时候,帽翅就如同螺旋桨一样,在演员帽子两边或是一边转,或是两边一起转,甚至是两边帽翅朝着相反的方向转。

蒲剧《徐策跑城》中的帽翅功

后来,这种帽翅功被晋剧、婺剧,甚至是京剧学了去,在一些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剧烈的时候,就表演帽翅功。就这样,帽翅真的变成了螺旋桨。

今天,宋朝帽子飞机螺旋桨化的历史,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下次大家出门,如果有人谈起宋朝帽子的事情,相信你们一定已经有了很多谈资。


-  推荐阅读  -

李楠 | 寻找世界六大黄金城,还有哪些黄金宝藏等你去挖掘

李楠 | 史上最牛小衙役:偷情改变历史进程 

李楠 | 中国古代女子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吗?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海蒂

这是第 188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