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Elevate:「万物车联」的场景争夺
「Launch 首发·新物种」第2期专题,视线转移到移动出行,围绕「万物车联」这一话题,与你分享新商业认知和新物种发现。
在专题开篇文章中,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阐释「万物车联」——数字化的车、智能化的传感阵列、高速流动的数据正加速新场景涌现,不仅关乎「车联网」的产业认知本身,更是未来的新商业模式诞生和新生活方式发生。
今天分享第3个案例,Uber联合现代推出「空中出租车」——致力以共享解决出行问题的Uber,不仅从出行向外卖、货运、快递、商务等生活服务延伸,还纵向探索出行场景的无缝衔接解决方案,不断诠释人的「延伸」与数字生活美学。
作者 | 焦永上
编辑 | 高浩原
万物车联之下,当数字化的车传导新的流程革命,移动出行的定义和解释权已经不再只为传统理解的「车」所有。
Uber与现代在今年的CES上曾宣布,合作开发电动飞行出租车「S-A1」。现阶段S-A1的形态为一种四人电动飞机,专为城市短途旅行设计,采用直升机式垂直起降。「空中出租车」计划2020年将在美国洛杉矶和达拉斯、以及澳大利亚墨尔本试飞,以期在2023年实现商业化,推广到其他城市。
关于此Uber Elevate负责人介绍说,把共享交通网络从地面二维网移到空中,为乘客节省得大量时间,「只有Uber能将乘客从汽车、火车甚至自行车,无缝连接到飞行器。」
所有生活方式的「终极移动出行方案」
致力探索「从A点到B点」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Uber,将低空飞行也纳入了共享出行网络的考量。
2019年9月在纽约试点Uber Copter(优步直升机),探索城市的「陆空联营」。白金和钻石用户可以预约曼哈顿下城到肯尼迪国际机场的线路,全程花费8分钟(不拥堵情况下乘车需半小时以上),单程票价约200美元。
而Uber Elevate则是背后更宏伟的计划,旨在2023年建立易于负担的空中共享出行网络Uber Air,供公众日常使用。
(Uber合作的8家飞机制造商)
为了付诸现实,除了牵手现代,Uber也与波音子公司Aurora Flight Science和初创公司Joby Aviation等航空公司共同合作。现代则以相应的量产能力,成为S-A1机型的首个合作伙伴,新的出行场景想象被更快地推到台前。
特别设有城市空中出行部(Urban Air Mobility Division)的现代汽车,在积极转型为「智能移动出行解决方案供应商」。而与对城市共享出行有深入洞察的Uber合作,一架「空中出租车」背后的探索,正在于对未来城市数字生活的出行全新定义。
现代与Uber的合作计划,涵盖了三种创新出行模式。除以S-A1为代表的城市空中出行(UAM, Urban Air Mobility)外,通过其与地面的「个性化定制车型」(PBV, Purpose Built Vehicle)的联营,构建三维一体的智能城市交通「枢纽」(HUB)概念。
(Uber联合设计的空中共享客舱)
关于PVB有个有趣的表述——所有生活方式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作为如果将充当音乐厅、电影院和博物馆属性的PBV聚集在一起,「枢纽」将转变为文化综合体;如果连接的是充当诊所、医生办公室和药房的形式的PBV,汇集的「枢纽」则将形成医疗综合体。
数字生活方式与未来出行同频共振,传感器的充分分布连接丰富的个体行为交互。而UAM、PVB和HUB所描绘的城市出行新范式,在于在重构的过程中定了大量不曾有的新场景。何为数字时代的美好出行?是更有意义的时间与生活方式于此得到新的供给与开展。
出行场景的灵活切换
Uber对出行场景的全方位、无缝隙布局由来已久,在无人驾驶领域可见端倪:2015年,其自动驾驶技术由Advantaged Technologies Group主导,所需的硬件生产则与丰田、戴姆勒等公司达成了合作,契合Uber网约车业务庞大的用户量,在数据反馈中实现闭环,为每一次出行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而外卖业务(Uber Eats)、货运业务(Uber Freight)、外送服务(Uber Connect)、当日达快递服务(Uber Direct)、共享单车(Uber Bike)等等的部署展开,则是对其出行场景的进一步细分与生态化拱卫,乃至其进一步推出Uber Work、Uber for Business等等。
「万物车联」的认知,在于车的数字化与场景的复杂性,足以支撑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和解决方案的丰富性,以及新基础设施的构建。
(Uber eVTOL参考模型)
「空中出租车」S-A1垂直起降、低空飞行的特性,能将2个小时的地面通勤缩短至15分钟;而四旋翼设计,则帮助了其适应距地面300至600米的复杂飞行环境,更安全的同时,以更低的噪音契合城市出行的真实需求。
Uber在移动出行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于数字化的车作为「媒介」,不断拓展了人的延伸可能性——不仅是出行普惠的跃迁,更是一个全新的场景时代和伟大的产品时代。
无人车的场景争夺
空中出行,或许还在未来。无人车背后的场景争夺,已形成抢滩之势。
2018年1月,菜鸟网络已在进行无人驾驶大卡车的相关测试;2019年6月,菜鸟物流即在云栖小镇设立了5G无人驾驶测试基地,其无人车带有货箱,没有驾驶室。同年8月28日,滴滴出行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示了L4级别无人驾驶网约车。
2019年底,图森未来携手四家合作伙伴,实现了无人驾驶卡车的三车队列跟驰,采用头车人工驾驶,后车无人的驾驶模式完成演示,全长总长14公里,能在80公里/小时的时速下保持10米车间距。
今年疫情期间,京东物流开始利用无人车向医院配送医疗资源,过程中实现了包含人车混行、红绿灯路口等复杂场景的L4自动驾驶,完成了超过50%的订单量。据介绍,配送过程实现了完全无人化,车辆会自动通知收件人,并等待客户取件,随后自动到下一个站点。
被通用汽车收购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其1月21日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和踏板、能支持夜间行驶,已于2月25日获得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汽车运送乘客许可证。
(Uber设想的楼顶停机坪)
普通人对出行的想象,往往始于现实条件的催化。然而,「万物车联」背后的数字化,必定推动企业捕捉场景的方式前置。当出行的地理空间从地面转移至空中,势必会将算法推向更多元。基于传感器的精准定位,当真实的「路」侧场景数据形成反馈,不仅能帮助企业完善运营规则,也更容易洞察新的场景请求,形成精准的细分品类。
以场景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切,便可真正理解「共享」成为重要的模式要素和基础配置。在万物车联的「殊途同归」之下,谁能成为跨界奇袭的新物种,谁又将定义、渗透、独占自己的新场景?
*文中图片来自Uber官网
「造物 Video」上线
吴声造物正式推出自制短视频内容了。
「造物Video」源于我们对新物种的长期关注,以1分钟案例点评的形式,从观察到洞察,和你一同找寻新商业观念中那些陌生的熟悉,与熟悉的陌生。
今日有礼
看完本篇文章,你是怎么想的呢?欢迎在文末踊跃留言。截止5月15日10点,获赞最高者,可获得场景实验室联名书写礼盒等惊喜礼品。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