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慈善探索简简简简史
导读:
自古以来,我国女性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她们用勤劳和智慧为慈善事业做出了贡献。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就有许多乐善好施的妇女积极投身或以助夫劝子等间接方式,参与赈灾救荒,通过各种不同的措施为灾民提供救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性要求独立和男女平等的思考日益高涨,推动了女性突破传统的社会定位,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公益慈善活动。
投身慈善为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深刻改变了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价值的进一步拓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长青文献图书馆收藏了一批关于女性公益慈善的图书资料,让我们初窥中国女性在慈善领域的探索。
早在1890年,安徽舒城县的妇女孙明义因目睹山东灾情严重,又闻浙江水灾亦广,发起创办了闺阁赈捐局,邀请“诸命妇贤媛共发婆心,同殷利济”(《申报》1890年4月23日)。闺阁赈捐局还制定了详细的章程。这是近代女性自发组织的较早的赈灾团体,它的成立体现了女性的赈灾行动已经走出了以往个别、分散的模式,而向群体、聚合的方向发展。(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清末民初女性的赈灾实践及其角色变迁》一文,作者赵晓华)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发生8.3级特大地震,数万当地受灾华人华侨流离失所。国内女界遂展开赈济我国受灾侨民的活动。由此成立的中国妇人会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红十字会性质的妇女团体,也是近代影响最大的女性救济团体。中国妇人会积极开展赈济活动,并在7月到9月期间先后四次在《大公报》公布“经募旧金山赈款收款清单”。
作为北京历史上第一个有章程、具规模的妇女社团,中国妇人会为清朝末年开了新风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第4期《中国妇人会与北京女界赈灾》一文,作者刘宁元;上海慈善网《[追溯中国慈善传统] 中国妇人会及妇女会的慈善活动》一文,作者张秋红)
1906年5月10日《大公报》刊登了《中国妇人会之发起》一文:
今不料适有旧金山地震之事,受灾之巨为今古寰球所罕见。各国羁旅同遭是厄,而吾数万华侨房屋、财产、数百万金赀,亦完全被毁。太夫人(编者注:指中国妇人会的创始人廖太夫人,本名邱彬忻)窃计:此等奇灾,世界创见,此即为吾中国妇人红十字会成立之机关。于是,立发大愿,于京师创立中国妇人会,隐寓红十字会之意。首先代募旧金山华侨赈款,以此为该会开办之始效。
抗日战争时期,女性公益慈善与爱国主义充分的结合,赋予公益慈善更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有上万名妇女倾情救助难童达十万多名,谱写了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感人篇章。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政治、经济、家庭等领域得到全面提高。在口号感召下,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参与扶贫帮困、保护生态、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虽没有对当时的女性慈善组织带来直接影响,但为促进女性慈善组织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作为其中的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女士一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并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公益事业的创始人。
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1945年12月,“保卫中国同盟”易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为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募集药品和其他物资,并在上海等地进行大量赈灾和救济工作。(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为建立新中国奋斗——纪念宋庆龄同志诞辰120周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来源:中国政府网《宋庆龄》)
宋庆龄认为:公益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救济,一是福利。救济只针对有特殊或紧急困难的人群,社会福利则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救济是暂时的,它有确定的开始,确定的方法和确定的终点。一旦情况转入正常,救济就结束了。福利则是永久的,社会福利是不断完善的,永远不会尽善尽美,只有接近完美。因为社会的需求随发展变化,不断出现新的要求,福利的覆盖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1982年5月29日成立的宋庆龄基金会(现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已故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慈善组织,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以女性名字命名并从事妇幼福利事业的慈善组织。
1988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以性别为界定的公益慈善组织。三十多年来,中国妇基会开展的母亲水窖项目、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以及母亲小额循环项目等公益项目,给项目地的妇女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精英进入慈善领域,尤其是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中国女性的号召力在NGO这个领域也得到空前发展。由女性掌门的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妇女大会纪念币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如今,无论性别,人人都可以是公益慈善的一分子,人人都可以成为公益慈善事业中的重要力量。女性改变了慈善,慈善也悄然改变着女性。
特别推荐
以上未注明来源的内容主要选编自《社会与公益》杂志2012年第03期《东方女性慈善进化史》,《社会与公益》杂志2020年第06期《中国女性的慈善组织发展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关系》等相关文章。
《社会与公益》月刊创刊于201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社会类学术期刊。长青文献图书馆最新收录到馆《社会与公益》杂志20期。欢迎来馆阅读!
彩蛋
长青文献图书馆特别梳理了馆内部分关于女性公益慈善的图书资料。全部可到馆借阅!
《女性的反响:一群曾参与九五妇女大会国际筹备会议的中国女性的心声结集》
福特基金会 / 1995
《女性的反响·续集: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二十周年》
刘伯红 谢丽华 吴华 主编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2015
《女性的反响:加速实现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
刘伯红 陈业强 刘小楠 主编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2020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一百多位中国妇女前往海外参加非政府组织筹备活动,并参与了此次世界妇女大会筹备会议,将她们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女性的反响:一群曾参与九五妇女大会国际筹备会议的中国女性的心声结集》一书中。这本册子由香港剧作家黄婉玲组织编辑,在中外读者中间产生了很大影响。
20年后的2015年,当时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火种依旧在全世界传递,也在中华大地上结出灿烂之果。刘伯红、谢丽华和吴华邀请当年参与筹备会议的女性代表、一直致力于推行中国性别平等事业的女界人士以及1995年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性,续写《女性的反响》,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人类发展制定的全球框架的意义和全面性,也反映了北京世妇会制定的战略目标和行动纲领,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影响了中国政策法律的完善和进步,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命运和生活。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2020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二十五周年。《女性的反响:加速实现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是为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二十五周年而精心编写的专业论文集,是一批长期关注并参与性别平等事业、多年研究或跟踪妇女/性别问题的妇女研究者和活动家,对《行动纲领》的十二个战略目标和近年来新出现的“妇女与科技”议题以及“妇女不利群体发展”问题所作的14篇前沿研究报告的结晶。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更富于理性、深度、建设性和说服力,将为正在制定的下一个周期的《妇女发展纲要》提供详实的建议和参考,也将为读者进一步了解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及其重点关切领域打开一扇世界之窗。
《中国妇女NGO成长进行时》
高小贤 谢丽华 主编 / 金城出版社 / 2009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六家妇女NGO组织的成长经历及经验。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和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六家妇女NGO组织,她们先后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后。这些机构的发起者都是一些站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女性,出自于对新时期妇女命运的关怀,带头创建了第一代妇女NGO。
本书既有利于六家组织反思和修整自己,成为鞭策自己继往开来、迈向更高目标的又一个新起点。同时便于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妇女NGO的生存、发展和拼搏之路,也为NGO的后来者提供借鉴、帮助和传承。这本书是六家NGO组织成长中的一个驿站,也是记录中国NGO成长脚印的第一本书。
《和谐社会中的妇女非政府组织:角色、作用与行动》
李莉 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2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本书为妇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以往对妇女理论的社会学研究存在关注点不同、研究视角过窄、研究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和困难,还有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需要研究,本课题从组织的内部治理形态与外部社会关系的构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发挥功能性作用的机理与路径。从组织内部在形态、性质、目标、管理方式、结构模式上的特性分析,到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共政策、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性别制度等外部因素的分析,透视了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的生长逻辑,社会发展空间,组织与政府、社会间的相互支持、相互融合与相互互构的社会关系,在中国NGO的社会角色辨析与社会功能研究上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中国民间妇女组织发展现状》
北京公旻汇咨询中心 编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后,由于会议深远影响、政府的肯定与推进、一大批妇女知识精英和社会工作者在各个领域的长期耕耘,中国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妇女民间组织以及广泛的妇女组织网络,妇女领域成为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最为成熟、多元的领域之一。本报告即是一份对当前在中国致力于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的民间组织的概览性研究报告。
本报告基于对全国50余家妇女组织(含网络、志愿者小组、社团等)进行的考察与分析,形成了一份描述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涵盖民间发起的项目、团体、组织和网络,同时涉及它们与妇联、政府部门的关系。此外,报告不但包括人们通常界定的妇女组织和团体,还包括其他领域的组织和团体(如劳工组织等),这些组织的工作性质也包含不少社会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成份。同时,该报告在传统妇女组织的基础上另行归纳出使用新的工作方法和倡导方式的新星妇女组织这一新的行业力量,并针对领域发展提供整体性建议。
《中国女性公益慈善发展蓝皮书(2010)》
黄晴宜 主编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2011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此册蓝皮书大部分文章由2010年中国女性公益慈善论坛征集整理而来,以总结女性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成就,把握当时阶段女性公益慈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发展机遇和挑战。主编黄晴宜时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本书附录还包含了关心支持女性公益慈善事业的部分企业名录,以及妇女(儿童)基金会名录。
《从灶台到舞台——22个农家女的蜕变故事》
耿秀 著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2021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2008年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年。当年5月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难带走了生命,摧毁了家园,留下了伤痛。在应对灾难和重建家园中人性的光辉也展露出来,人们有了发展的新希望。8月,北京迎来了奥运会,这是中国首度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当年夏末秋初以来,多个农村先后建立了“农家女书社”,为农村妇女带来了新机会和新希望,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力量,这也是本书主角们的人生转折点。本书记录了农村姐妹的生命故事,每个或坎坷、或璀璨、或传奇、或平淡的故事,共同拼接成一段农村妇女们带动乡村变革的过程,为农村姐妹留下历史脚印,刷新广大民众对农村妇女的印象和认识。
更多推荐:“农家女书社”项目是由乐施会和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共同建立,为农村妇女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平台。当时,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创办人谢丽华老师提出希望为农村妇女建立书社,让姐妹们可以练习普通话、识字、读书、写文章,并在《农家女》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既可为姐妹们枯燥的农村生活增碳色彩,又可培养一批农村妇女文化人。《农家女》杂志(原为《农家女百事通》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面向农村妇女发行的月刊,创办于1993年,读者对象是16至45岁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农村妇女。长青文献图书馆现收藏有4册《农家女》杂志(包含1993年合订本)。
*图/长青文献图书馆
以上图书均已在长青文献图书馆上架。欢迎您预约前来借阅。馆藏中还有更多相关内容及不同领域的文献,欢迎进入长青文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栏→长青干货→馆藏目录】中查询和搜索。
到馆说明:
以上图书及资料均可在长青文献图书馆借阅。欢迎您预约前来借阅。
预约方法:“长青文献图书馆”公众号底部菜单栏→走进长青→预约到馆(欢迎写上到访需求,方便我们提前准备接待您)。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10:00-17:00,周六10:00-12: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林达大厦B座12层J室。
END
编辑 | 任佳怡、问津
摄影 | 大番茄
长青热点
欢迎关注长青文献图书馆服务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