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汉学》2020年总目录及主要论文提要

国际汉学编辑部 北外国际汉学 2022-04-13



《国际汉学》


2020年总目录


汉学一家言

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

张西平 / 1,5-12

海外中国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问题

汪荣祖 / 2,5-20

关于汉学研究的思考

徐志啸 / 2,21-22

多元文明反复汇聚与辐射

——中华文明的生成与传播特点

张践 / 3,5-14

何为汉学?如何汉学?

[美]薛爱华  著  沈卫荣  译 / 4,5-15

传统丝绸之路的动力机制

张国刚 / 4,16—18

汉学访谈录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治史经验与方法

——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访谈录

吴青  张映月 / 1,13-20

中国早期历史在西方的接受与研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梅可教授访谈录

魏泓 / 2,23-26

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

卞建华 / 3,15-20

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传播、译介与研究

——韩国汉学家崔溶澈教授访谈录

马君毅 / 4,19-25

纪念徐梵澄先生专栏

徐梵澄先生中印比较视域下的《玄理参同》

赵波 / 2,27-32

徐梵澄先生《小学菁华》刍议

贺佳 / 2,33-39

汉学家专页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王丽耘  吴红梅 / 1,21-28

他者之镜:傅兰雅的中国文学观探究

文月娥 / 1,29-36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牛海洋 / 1,37-42

葛兰言汉学研究中的中国古代婚俗与祭礼

孙越 / 2,40-45

李福清中国神话研究:在国际视野下构筑中国神话体系

王立群 / 2,46-49

纪念德国海德堡大学瓦格纳教授

杜卫华 / 2,50-56

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思想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赵鸣 / 2,57-64

费理雅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译介

宋丽娟 / 3,21-28

庚子年间法国军官欧仁•凤撒吉利非对易州清西陵的调查

谭玉华 / 3,29-35

冯秉正《中国通史》及其中国史学观

江天岳  贾浩 / 3,36-42

美国汉学家马瑞志《世说新语》的人名翻译研究

于红 / 3,43-52

法国汉学家戴遂良对志怪小说的译介

姬艳芳 / 3,53-59

白鸟库吉与日本汉学向东洋学的转变

王向远 / 4,26-35

《中华帝国的衰落》与魏斐德的学术事业

[法]魏丕信  著  徐添  译 / 4,36-45

古贺煜《左氏探赜》的注释特点及学术意义

毛振华 / 4,46-54

早期西方汉学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王苏娜 / 1,43-47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张敏芬 / 1,48-56

罗明坚中国地图集之“改创型”图稿的地图要素分析

林宏 / 4,55-69

从新发现文献再探罗明坚及其在华传教

谢明光 / 4,70-85

耶儒比较视角下的柯大卫《中庸》译本研究

宋晓春 / 4,86-91

论《天主实义》中的自然理性

胡翠娥 / 4,92—99

文史研究

《家礼辑览》与朝鲜时代学者金沙溪的解经之法

彭林 / 1,57-65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古典诗词与戏曲的文学翻译

——以洪涛生为例

[德]毕鲁直  著  林施望  译 / 1,66-76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何立芳  李丝贝 / 1,77-83

斯特林堡与《乘槎笔记》

阿日娜 / 1,84-92

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西书之来源

[比]高华士  著  蒋硕  译 / 2,65-78

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比研究

周睿 / 2,79-86

当代印度汉学家的中国历史研究

尹锡南 / 2,87-95

梅辉立《中国辞汇》与中国文学西传

陈淑梅 / 4,130-137

新罗末期至朝鲜前期韩国汉诗的唐风宋调

李丽秋 / 4,138-145

韩愈《别知赋》对古朝鲜送别赋传统形成的意义

安生 / 4,146-152

中外文化交流

北京辅仁大学与中西交流的早期实践

——《辅仁英文学志》研究

李乐 / 1,93-100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张望 / 1,101-108

外人笔下之汤若望与南怀仁

[美]史景迁  著  叶舜庸  译 / 2,96-104

读父亲译稿《外人笔下之汤若望与南怀仁》

叶嘉莹 / 2,105-106

明清“天学”之辩与基督教神名的中国化

纪建勋 / 2,107-116

16—20世纪中文地理文献中的冰岛

费杰 / 3,130-137

罗振玉、王国维与日本书法家山本竟山交游考

——以新发现的信笺资料为中心

苏浩 / 3,138-143

《燕行录》中的商业演剧与“故国”记忆

任婷婷 / 3,144-149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绘画元素

——以《史集》为中心

[伊朗]纳思霖•达斯坦 / 4,100-107

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东亚海域:明万历海外采金事件始末

李庆 / 4,108-114

《𠸄咭唎国译语》的广东通事探源

聂大昕 / 4,115-122

德国人艾克民国时期在华交游考

叶公平 / 4,123-129

中国经典在海外

朱熹《诗集传》在朝鲜朝诗经学史上的接受与影响

付春明 / 1,109-116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丁大刚  宋莉华 / 1,117-125

理雅各《礼记》翻译的局限

——兼论中国经典外译问题

杨华 / 2,117-125

博尔赫斯对《红楼梦》的选译研究

李学昭 / 2,126-133

艾乔恩《墨子》译介研究

刘松  朱健平 / 2,134-141

《四书辑释》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影响

朱冶 / 2,142-149

《三字经》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任晓霏  邓燕玲 / 2,150-154

《法句经序》汉外翻译的隐化

黄小芃 / 4,153-160

邓嗣禹《颜氏家训》英译研究与传播意义

彭靖 / 4,161-66

词牌名英译探讨 

王洁 / 4,167-173


王际真英译选本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李刚  谢燕红 / 4,174—181

中国经典海外传播

基于三大数据库对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调查与分析(2006—2016 ) 

陈肃 / 3,60-76

从欧美三大图书采购平台看现当代中国文学英译本出版情况(2006—2016)

孙会军  盛攀峰 / 3,77-85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数据再探

范若恩  高霞 / 3,86-93

陈荣捷与刘殿爵的《老子》英译本之争

杨言  胡翠娥 / 3,94-100

西方汉学家17个《论语》英译本之底本探析(1828—2007)

朱峰 / 3,101-112

中国文化域外影响

儒学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传播与本土化

王曰美 / 3,113-119

弗•施莱格尔的中国观与18—19世纪之交的欧洲汉学

陈敏 / 3,120-129

中外语言接触

汉语俗语在清朝东西方学者眼中的异同

——以易本烺《常谭搜》和童文献《中国俗语》为切入点

周荐 / 3,165-170

英美人汉语声调教学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

岳岚 / 3,171-178

国别汉学研究

日本近代汉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初探 

王广生 / 1,126-134

朝鲜王朝以《周易》解《尚书》方法述论

——以《韩国经学资料集成•书经》为例 

刘世明 / 1,135-142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陶源 / 1,143-149

从传教士汉学到“新汉学”

——西班牙汉学发展与流变述略  

管永前 / 3,150-157

日本视野下的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嬗变与述评(2010—2015)

梁山 / 3,158-164

文献研究

皇家亚洲学会百年简史(1823—1923)

[英]弗雷德里克•伊登•帕格特  著  李伟华  译 / 1,150-158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严艳 / 1,159-165 

明末清初天主教堂刻文献的特征及价值

王申 / 2,155-160 

从手稿再探柯大卫的生平事工

郭磊 / 2,161-167 

蔡廷干赠司徒雷登的一首英文悼亡诗考析

张红扬 / 2,168-173 

越南汉喃四字蒙学文献述论

王皓  黄岭 / 2,174-181 

《格萨尔》史诗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

王艳 / 4,182-188

茅盾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

王玉珠 / 4,189-194 


学术书评

战时中国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

——评戈登的《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 

高晞 / 1,166-173

评大卫•琼斯《西方社会与政治视野下的中国》

胡刚 / 1,174-177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

——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徐行言  张宪军 / 1,178-183

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导论》

李玉良 / 3,179-181

《漳州话语法》述评 

于施洋  罗亦宗 / 3,182-185

《中国哲学与欧洲的哲学家》(上卷)评介

荣喜朝 / 3,186-190

学术动态

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维度

——首届“国际汉学研究高端论坛暨2019年海外汉学暑期高级研修班”述评

 何敏 / 1,184-188

国际汉学的传统与现代

——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圆桌会议侧记

韩凌 / 1,189-191

老骥精神薪火相传

——“耿昇先生学术纪念会暨中外关系史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慧 / 1,192-197

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藏中法关系史文献整理研究新进展

杨玉平 / 2,182-190

“国际汉学与中国经典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口述史工作坊综述

陈恩维 / 2,191-195

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玛窦研究(1978—2018)

代国庆  林金水 / 3,191-196

编后记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任大援 / 1,198-199 

作为国际学术事业的汉学研究

张西平 / 2,196-197

天道人道、河东河西与多元一体

任大援 / 3,197-198 

作为专门史的海外汉学

张西平 / 4,195


主要论文摘要
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

张西平

【摘要】本文从学理的角度探讨了汉学(中国学)的批评问题,分析并批评了目前学界对待汉学研究成果的两种态度,即完全否认汉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全盘接受西方汉学家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分析,同时从传教士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批评问题、如何对待西方汉学研究著作中的错误问题、如何重建中国学术的叙述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要以科学平等的心态理解东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以某种理论来否认汉学(中国学)的研究成就,而要以分析的眼光审视其内容与方法,从而开启一个学术平等对话的时代。

【关键词】汉学批评问题   学理角度  学术对话



海外中国史研究值得警惕的六大问题

汪荣祖

【摘要】文章举例分析了海外中国史研究中存在的值得警惕的六大问题,即离谱的误读、严重的曲解、荒唐的扭曲、不自觉的偏差、颠倒黑白的传记、居心叵测的翻案。指出了欧美学界对中国历史的误读曲解,剖析“新清史”等海外中国研究背后的企图,警示国内的海外中国史研究、国内对海外汉学著作的翻译介绍应有所扬弃,不能盲目全盘接受。

【关键词】海外中国史研究  海外汉学  新清史



何为汉学?如何汉学?

[美]薛爱华(Edward H. Schafer)  著  沈卫荣  译

【摘要】本文是薛爱华教授于1982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成立大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旨在阐明汉学作为一门语文学研究的学科性质,它回顾了欧美汉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对法国汉学的历史和成就做了精彩的点评,并对当时以美国为主导的汉学研究的缺陷和问题做了非常深刻的揭露和批评。这篇问世于四十年前的文章,对我们今天理解西方汉学的历史、发展和成败,依然具有十分明显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汉学  欧美汉学  法国汉学  语文学研究  学科性质



白鸟库吉与日本汉学向东洋学的转变

王向远

【摘要】日本近代的“东洋学”与传统“汉学”在研究领域上虽有重合,但学术的宗旨、理念与方法却迥然不同。最为自觉地与“汉学”对抗、决裂,从而建构“东洋学”价值理论与方法论的,是白鸟库吉。白鸟库吉以西洋拼音文字的价值标准,断言汉语是处在语言初级阶段的低等语言,通过对汉语的价值否定,乃至对汉籍可靠性的怀疑而对“汉学”釜底抽薪;又以现代西方式的理性主义,挑战传统汉学的“合理主义”思维,由此否定中国的尧舜禹、韩国的檀君乃至日本神代传说的史学价值,成为传统“汉学”的颠覆者和“汉学”向“东洋学”转变的推动者。他的东洋学研究的基本动机,是在东亚各民族的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中,宣扬日本国体特殊论和日本民族优越论,并在这个意义上认同儒教的忠君观念,表现出了日本东洋学顺应现世、服务国策的性质。

【关键词】日本汉学  日本东洋学  白鸟库吉



《中华帝国的衰落》与魏斐德的学术事业

[法]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  著  徐添  译

【摘要】本文是魏丕信教授为魏斐德的《中华帝国的衰落》(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1975)中文版(梅静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所写的英文序言。文中魏丕信教授首先介绍了魏斐德的学术生涯论及《中华帝国的衰落》的写作背景,进而从章节安排、主题内容等方面分析了魏斐德对清史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特别阐述了导致帝制中国(imperial China)衰落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冲击。在他看来,《中华帝国的衰落》不仅精准概括了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而且注意到中国社会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魏斐德注重叙事的技巧,避免使用生搬硬套的“宏大理论”解释中国,兼顾文采与学识,因而这本出版四十余年的旧书在今天依然有重温的价值。

【关键词】魏斐德  《中华帝国的衰落》  清史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王苏娜

【摘要】本文探讨了利玛窦中文伦理哲学著作的重要性,指出利氏中文伦理哲学作品并非对西方文学、哲学作品的忠实翻译,并以利氏晚年撰写的最后一部中文伦理哲学作品《畸人十篇》为例,分析利氏如何通过改写、删节、嫁接、替换等手段,让译文尽可能符合天主教伦理,合乎儒家文化传统,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勾勒出利氏将经过“修剪”的西方古典文学及伦理哲学引入中国的始末。

【关键词】利玛窦  伦理哲学作品  西方古典文学  《畸人十篇》



从新发现文献再探罗明坚及其在华传教

谢明光

【摘要】罗明坚是早期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之一,其事迹不仅为在华耶稣会士,也为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所知悉。本文利用各类档案资料,对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藏的一份与罗明坚有关的信件进行分析,展现当时的欧洲人是如何认识中国以及在华传教事业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首先对信件的寄件人、收信人和罗明坚的关系进行梳理;其次对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考证;最后则揭示出这一文献在16世纪、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关键词】罗明坚  在华传教  中西文化交流  罗西神父



当代印度汉学家的中国历史研究

尹锡南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汉学家高度关注中国历史研究,并产出许多质量上乘的著作与论文。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涉及中印近现代关系史、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史、佛教史等不同领域。本文先简介当代印度汉学家的中国历史研究概况,再对谭中、雷易、玛妲玉、嘉玛希、狄伯杰、沈丹森等代表人物的研究进行重点分析。中印学界应以了解印度汉学研究为契机,促进和深化中印学术对话。

【关键词】印度  印度汉学  中国历史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过程考

丁大刚  宋莉华

【摘要】本文在挖掘理雅各和王韬文献档案的基础上,细读理雅各的翻译文本和王韬的经学著作,发现王韬在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书籍,担任译经顾问和研经同伴的角色。在此过程中,理雅各表现出独立的学术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反过来也影响到王韬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王韬  理雅各  中国经典



葛兰言汉学研究中的中国古代婚俗与祭礼

孙越

【摘要】法国汉学家葛兰言在其两篇博士论文中,分别利用古典文献分析了中国原始婚姻形式和媵嫁制度的特点及其与各种祭祀活动的关系。在他看来,原始婚姻形式发生在较早的乡村农民中,同上古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而媵嫁制度出现在较晚的城市贵族中,服从于家族结盟和宗庙祭祀等政治活动。在原始婚姻形式中男女双方进行相对直接的沟通,而媵嫁制度婚姻中男女的交流较少且需要依赖中介者,女性也成为家族之间交易的对象。原始婚姻形式合乎天时地利,男女之间平等自由;而因生产力的发展,族内男性间出现不平等,长男获得相对其他男性的权威,一次迎娶多位女性的媵嫁制度随之出现。

【关键词】葛兰言  汉学  社会学  婚俗  祭礼



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

对比研究

周睿

【摘要】《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国文学史观,分析其所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传统,考察后者对前者在文化史方法、风格性统一、学术性规范上的纠正提升,这有助于今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再超越。

【关键词】《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域外书写



基于三大数据库对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调查与分析

(2006—2016)

陈肃

【摘要】本文以对欧美三大学术图书采购平台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06—2016年海外出版的有关中国研究英文专著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并由此揭示海外中国研究英文专著所呈现的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海外中国研究专著  数据分析  中国研究现状与趋势  学术资源采购平台数据


注:本文文本样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国际汉学》

主编:张西平副主编:任大援  杨慧玲编辑部主任:杨慧玲编辑:边秀玲  库晓慧  王晓丹《国际汉学》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刊号:ISSN 2095-9257(国际标准刊号)          CN10-1272/K(国内统一刊号) 编辑部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100089)编辑部邮箱:guojihanxue@163.com联系电话:010-88818339投稿系统网址:http://gjhe.cbpt.cnki.net/订阅方式: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82-914微信公众号:北外国际汉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