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围观 | 设计里闪光的概念-同济本科生实验班作业展-02
小菜场上的家
——同济大学2017秋季学生作业展
相关阅读 强势围观 | 别人家的作业——同济本科生实验班作业展-01
下楼就能买到菜,
出门就有阳光晒~
公共空间活力好,
还能加个露天剧场~
昨天为大家放送了同济本科生一年一度的作业展——
小菜场上的家前半部分,
文章末尾还给大家留了彩蛋~
大家都猜出这些作品都是哪些老师指导的了么?
没错,答案就在上图海报上,
看到那三个萌萌哒小人儿了么~
(海报上的横幅也有提示哟!)
作为同济有名的本科作业之一,
《小菜场上的家》已经出了3本啦了——
(在上一篇推送中小编手抖误写为2本,现更正一下~)
小编冒着烈烈寒风,
去感受了一下设计的熏陶~
顺便整理出来分享给同学们
要记得给小加点赞呀~
此次作业展为同济大学2015级实验班2017秋季学期的作业展示。
作业展位于同济大学四平校区c楼负一层展厅。
同学们通过研究以下三个课题完成此次作品:
课题一,中国居住状况、菜场状况及城市绿地调研
课题二,朱家角菜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调研与局部更新设计
课题三,社区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
以下是小编在现场拍到的图片。
(云中天井 模型)
作者在一开始确定了低层高密度排布的布局,接下来便思考其优势劣势。优势在于单个户型内可以更加自由闲适,劣势则在于其层高有限,楼间距狭窄,共享空间难以布置。
(云中天井 形态生成图)
于是使用了天井作为解决的入手点,天井层级有三:
首先是直通一楼的大型天井,不仅在菜场中获得了一方阳光,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通与活动空间。
其中三个天井进行了变形和贯通。配合菜场流线布置,与两条街道都有积极顺畅的联通。
其次是二楼入户平台的天井,为住户提供了离家更近而不受外来者打扰的活动交流空间。
其三是住户家里的天井,二楼和三楼的住户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方阳光和宁静。
(云中天井 户型整合图)
屋顶则综合考虑了户型南北为主的走向和庭院内的采光需求,做了有柔和曲线挑檐的坡屋顶,使整个建筑体显得轻盈动感。
(云中天井 局部)
(云中天井 局部)
(巷道记忆 模型)
出发点是基地中对巷道这一空间的记忆。
(巷道记忆 总平面图)
在朱家角进入到一个小尺度的窄巷时,会觉得是进入了人家的私人领域,实际是进入了另一个公共性较低的半公共空间,仍是几户共同享有的。
(巷道记忆 形态生成图)
本设计希望重现这种对于私密性与公共性的感受通过巷道转换的体验。每一个单体通往公共平台的楼梯巷的设置让人误认为是进入了这一栋住宅,实际却通往公共平台。
(巷道记忆 轴测拆分图)
单元之间用板状连接,几户共享一个平台的感觉目的是增强二层平台的公共性,让其与巷道私密感的反差更加强烈。
其中五个单体围合成的空间形成集中的菜场,余下单体都设置为社区功能,相互连接将菜场半围合,形成一条带状的公共空间,从而实现城市、社区和菜场的相互交流。
(巷道记忆 局部)
(巷道记忆 局部)
(巷道记忆 局部)
(檐下 模型)
方案以屋顶为主要元素,以新的方式再现坡屋顶这一水乡特有元素的同时,提供多样的檐下空间及丰富的居民、市民活动空间,意图以屋顶这一为当地居民熟悉的元素,唤起对于古镇生活的记忆,为这个空间带来新的活力。
(檐下 分解轴测图)
方案中利用二层平台的逐级抬高,形成了层层向下、层层递进的屋顶,向外挑出不同长度的屋檐,则带来了多样的行走体验,与古镇街道中断断续续的屋檐相呼应,在形态上高低错落,形成以住宅挑檐、菜场挑檐、户外棚子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屋顶体系。
(檐下 形态生成图)
基本单元仅有4个,但相互结合后再加以变形,就带来了多样的住宅类型。
住宅以“Z”字形形成组团,相对于二层公共平台部分进行了抬升,以保证住宅私密性。
住宅组团的轮廓将二层平台夹逼形成窄街道、小广场相间的居民公共空间,这也与古镇街道与水桥、码头等公共空间的空间关系相呼应。
(檐下 局部)
菜场则组织在二层平台的住宅投影部分之下,其余空间开放为公共空间,并布置有多样的功能:咖啡吧、露天影院、健身区、自由摊贩区、儿童活动区。
住宅平台的逐级抬升为菜场带来侧向采光,二层小广场部分开洞,与公共空间的活动相对应,产生居民和市民活动的垂直向度的互动。
(檐下 局部)
沿街一圈设置了高低错落的棚子,与住宅及菜场外挑的屋檐相互交错,形成了沿菜场外沿一圈屋檐下断续的行走体验。
(层级 模型)
住宅:入户门厅在二层,取消三层住宅间距密排,增加得房率的同时保证私密性
菜场:住宅作为顶棚覆盖,底层大空间灵活布置,天井提升空间品质。
公共空间:买完菜的人可以在公共空间停留,短暂进行其他活动;人们也不只因为买菜来到这里。
(层级 院落)
住宅策略:取消住宅间距密排,取消了宅间半公共空间,意味着套内面积增加,同时带来采光问题。
为此,作者设计了55㎡和90㎡的户型,每一户都有一个院子和面对中央天井的开敞面。
(层级 局部)
(层级 局部)
(城市公共空间最大化 模型)
设计从为朱家角创造一片有丰富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通过集中住宅的体量和压平菜场的体量,在两者之间形成集中的公共活动绿地;
(城市公共空间最大化 轴测图)
采用将楼板架起和吧菜场降至半地下的形体策略,让活动绿地进一步向外延展。
同时采用坡地的形式,形成底层城市街道和二层住宅公共平台之间的连接和过渡,在菜场、公共活动绿地、住宅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之为多种人群共享。
(城市公共空间最大化 分析图)
因菜场与早锻休闲的活动在功能上有复合的可能性,将坡地公共空间设计为运动主题公园。
草坡上运动平台高低错落的设计,既为菜场提供了采光,也增加了菜场活动与草坡上活动的视线交流;
(城市公共空间最大化 局部)
(城市公共空间最大化 局部)
另一方面,极限运动空间跟随坡地的形态向上延伸,贯穿进入公寓,在公寓中形成住宅与运动公园、住宅与公寓内公共空间相连的空间,实现了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城市公共空间最大化 局部)
通过这样一个对地下小菜场和地上公共活动绿地进行功能复合,并以坡地形式联系城市、菜场与住宅的方案,在场地中最大可能的创造了住宅内的居民与城市的居民可以共同使用的城市开敞空间。
为朱家角片区带来积极丰富的运动活力和与古镇休闲所不同的生活气息。
过渡——涂晗
(过渡 模型)
基地位于朱家角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作者希望场地内公共空间与城市是柔性的过渡、建筑语场地内公共空间的也是柔性的过渡、建筑的不同等级的公共空间也是柔性的过渡。
(过渡 分析图)
(过渡 分析图)
过渡在住宅方面,体现在由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不同等级的半公共空间过渡到私密的住宅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一次一级的城市公共空间——住宅半公共空间——入户前绿地——家,形成了一条可以被体验的回家的路。
(过渡 局部)
过渡在菜场方面,体现在菜场的主要流线上,由城市公共空间到菜场、由大空间到小空间、由开敞到半围合、由宽敞到拥挤的空间体验的变化。
(过渡 局部)
过渡在商业活力方面,体现在由街角过渡到基地深处,商业营业时间由长过渡到短,城市活力由大过渡到小,城市公共性由大过渡到小。
过渡在绿化方面,体现在由城市等级的绿化——社区半公共空间的绿化——入户前与住宅私密性相关的绿化。
(“漂浮住宅” 模型)
本设计的出发点基于一个大型的城市构想。
(“漂浮住宅” 分析图)
在菜场、城市公共空间、住宅并置在同一地块的前提下,为了尽可能减小菜场与住宅之间的相互干扰,便将住宅抬至空中,在空中加入一个水平住区层,使底层被打通,形成大型的城市空间,城市构架的立体化,让建筑从拥挤的城市环境、嘈杂的菜场氛围中逃离出来。
(“漂浮住宅” 局部)
漂浮的“空中住宅”
空中住区试图营造出一个具有包围感的内向小世界,由于结构原因,建筑排布在正交网格上,并根据网格将结构落下,建筑之间围合出几个小广场,并使用墙体划分,使空间保持连贯性的同时,划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外围的步道由围墙包围,加强了空中住区的内向性。
(“漂浮住宅” 效果图)
覆盖下的“菜场城市”
与室内菜场相比,室外菜场更能使人聚集,更有活力。本设计中的高空覆盖,使菜场与外界紧密联系的同时,减小外界气候的影响,又将买菜与其他市民活动结合,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菜场城市”。为了底层空间的通透性,采用了横向覆盖 竖向支撑的模式,消解了每个空间的体快感。
形式研究
设计还探讨了形式风格如何与设计的主题概念契合,为了营造本设计所需的脱离感,采用了极其独立、自我的形态,用缓和的曲线、笨重的体块,给人带来内心的沉浸感。
篇幅有限,
还有部分作品下期为大家揭晓~
持续关注哟~
相关阅读 强势围观 | 别人家的作业——同济本科生实验班作业展-01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凡加最新课程信息,寒假课程打架报名中~
编辑丨小加
/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凡加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
van@shjifan.com
/
建筑交流群: 642890126
电话:400-022-1066;18117140286
地址:同济大学校本部国际设计中心西楼102室(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