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计算之星 | 蒋鸿达:脚踏实地,奋力前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Author iPKU-CS1978

关键词计算之星;可视计算与学习实验室

编者按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之星”系列访谈,部分内容有修改。


该系列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团总支主办的优秀学子品牌访谈活动。在这里,同学们可近距离了解身边优秀小伙伴的成长故事、人生体会,感受他们非凡的科研经历、精彩的校园生活,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本期“计算之星”简介

INTRODUCTION

蒋鸿达,前沿计算研究中心2019级博士生,导师陈宝权,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动画理解与相机控制。科研成果包括图形学顶会 ACM SIGGRAPH 2020一作一篇,SIG 2021一篇在投。曾获北大校长三等奖学金。

图|蒋鸿达生活照


潜心科研,脚踏实地

01

听说您前几天刚刚赶完一个会议,能说说这篇工作做的是什么吗?

鸿达: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动画方向,具体问题是人物运动的理解与相机运动的控制


我们刚完成的这篇工作目标有两个:一个是风格化的相机控制,通过从电影数据中学习相机的运动规律,将其应用到虚拟场景的拍摄中;另一个是加入关键帧控制,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相机的运动。这个工作在电影、动画制作、赛事转播等与相机控制有关的应用场景都可以用到,我也很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对这些领域有所帮助。


在您做这篇工作或者之前工作的时候,是如何提出 idea 的呢?

鸿达:这篇工作的 idea 其实是上一篇已发表工作的后续。上一个工作的主要思想是学习电影中的相机运动规律,从真实电影中提取运镜手法用于新的动画拍摄。但这个方法是基于样例视频的,存在控制不够精细,需要挑样例视频等不足,而且细节的控制很难(无法实现精细的相机控制)。这一篇工作的主要贡献就是优化细节控制,新的方法在之前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了改进。


延伸阅读:SIGGRAPH 2020 | 基于样例的虚拟摄影和相机控制


有了 idea 之后,如何有效地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需要的背景知识?

鸿达:这里我更多的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我的工作。我的合作老师是相机控制领域的专家,在相机控制与运动理解方向发表了大量论文,所以我主要会从他的相关工作开始,对这一领域问题进行了解,通过实践来得到新的理解并寻找可以做的问题。当我在找到问题以后,我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与研究。在查找文献资料方面我主要会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人出发,关注领域内学者的所有工作;二是从问题出发:寻找某个 topic 的相关工作。总的来说就是先根据个人的工作,然后针对具体 topic 搜索。


您在科研生活中的状态是怎样的?比如作息、安排、阅读量、代码量?

鸿达:我在日常不赶 ddl 的情况下一般8点起床,8点半到实验室,白天时间用于科研,每天留一个小时锻炼,晚上学习各种知识,处理杂事。如果在赶投稿 ddl(比如这次)的阶段那么每天可能只有5-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我一般习惯于晚上熬夜工作,比如每天工作到凌晨3点到6点,接近中午起床后接着新一天的工作。SIGGRAPH 投稿的工作量很大,每次 ddl 之前的时间都非常紧张。


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障碍怎样处理?如何排解科研做不出来时的压力?

鸿达: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和大家一样也会因为出不了成果以及实验不符合预期而有很大的压力。一般来说,我一周的工作就是半周做调研改进方法,半周跑实验,组会时报告听取导师意见,如此循环,直到确定最终方案。在科研过程中会有很多想法被否定,实验不成功,这在科研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方面我会自己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我也会读别人文章借鉴想法,然后通过理论验证实验尝试能不能用到自己的工作上面来。所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多读文章是非常重要的

图|2019年投稿Euro graphics时与国外合作者的合影



加强沟通,注重表达

02

在写稿、投稿、改稿的过程中,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事项?

鸿达:以我现有的投稿经验来说,我觉得文章应该尽早写,留出足够时间不断修改。随着一遍一遍的修改,文章无论是逻辑还是语言都会越改越好。写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导师帮忙,比如写 introduction 和 related work 之类的章节,以及润色文字表述部分。但也要注意检查导师修改后的部分,留意一下导师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是否误解了我们原先想要表达的意思,做好和导师的沟通。


您认为导师在科研中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鸿达:我认为在科研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我的导师陈老师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资深教授,对我研究方向上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他能给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由他进行把关。一个课题,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所以,会和相关专业方向的其他老师合作。这些老师会参与对项目的指导,他们往往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多的经验,对于我的实验实现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能给出比较细节的建议和可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在科研过程中,作为学生需要多和导师沟通,保证自己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同时多和导师沟通自己的科研进展也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指导。


您认为科研小白应如何从零开始来进行论文写作?有什么好的写作诀窍?

鸿达:写作确实在科研中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的 idea 再好都得再表述清楚了的基础上才能被审稿人理解。我想对于科研小白来说写作得多练习,多读文章、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比如我们读文章时就应该留意和学习对方怎么写,积累固定句式、固定用词,下次自己写到对应的方面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他人的写法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在前沿计算研究中心这样的新型交叉研究基地读研是怎样的感受呢?在静园做研究有什么特殊的体验?

鸿达:前沿计算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都是非常前沿且新颖的问题,如和影视结合,和机器人结合,还有前沿的计算理论、量子计算。中心本身有一批非常有经验的教授,新招的年轻老师也都是海内外的优秀学者,经过层层考核筛选出来的,优秀的教授和青年教师们对我日常的科研有非常大的帮助,他们的指导时常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静园五院是一座非常有人文和艺术气息的院子,在这里做研究感觉更有创造探索的热情,这里的老师们除了科研之外,也都有很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听说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日常也会参与图灵班的指导工作?在和图灵班优秀的本科生相处过程中有没有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鸿达:图灵班的本科生们都非常优秀,他们会让我常常感叹小小年纪的同学就对科研有如此高的领悟力。和他们沟通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另一方面也会也鞭策我不断进步。我们组有很多优秀的本科生来实习,很多本科生在学习、科研上都非常有天赋!我们也都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如之前和我合作比较多的的吴同学,他本科期间就做出了很多优秀的成果,毕业后也依然和我保持联系,常常交流一些科研上的问题。虽然大家天各一方,但依旧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日常讨论的过程中也会迸发出新的科研的火花。



培养兴趣,全面发展

03

您觉得科研兴趣和科研成果的关系是什么?您现在做的工作是您感兴趣的吗? 

鸿达:我觉得对科研有兴趣肯定更有利于出成果。我刚进组时对图形学并不了解,但觉得动画很有意思。相机运镜虽然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且主观性强、评测难,科研上难度比较大,但我却觉得很好玩。兴趣会让我的工作效率更高,遇到困难时会更加积极乐观。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兴趣也会牵引着我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兴趣不能保证一定有成果。没有兴趣的话多花时间也有可能能出成果,但是要依靠更多外部因素(导师的压力、升学的压力等等)。兴趣会使我们有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也更能享受过程。所以我认为,如果可以的话大家还是要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


您当初为什么选择直博呢?

鸿达:我大三曾经参加过本科生科研,虽然做了个很普通的成果,但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做研究的过程很有意思,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让我对科研和读博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认识。除此之外,导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对陈老师的工作方向非常感兴趣,并且在面试的时候和老师交流得很愉快,于是就选择了读博士。


听说您是党员,能谈谈您的入党经历吗?

鸿达:我的母亲和外公都是党员,外公还是村里的书记。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使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很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我在初中阶段就是第一批入团的同学,在高中时也第一时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非常荣幸高三就成为了预备党员。


听说您在前沿计算研究中心班的综合测评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奖学金。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班级中脱颖而出,您认为相比于其他人您的优势在哪里?

鸿达:首先我觉得前沿计算研究中心的同学们都很优秀,只是因为我加入中心的时间比较早,所以成果出得也比较早。我相信之后大家都会陆陆续续出成果的。感谢大家的认可。


您参加过什么实习项目吗?之后有打算实习或工作的机构或公司吗?

鸿达:目前我还没有去公司实习的经验。我个人对游戏方面感兴趣,这和我的方向也比较契合。以后实习的话,可能会考虑动画公司比如追光,或一些公司的游戏部门比如腾讯、网易。其他的公司也可能会考虑去旷视,MSRA。

图|2020年五四长跑



结  语

STAR

蒋鸿达同学虽然刚进入博士的第二年,但是他立足基础,扎实肯干,对科研与生活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相信他的经历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帮助我们找到自己人生的兴趣。


可视计算与学习实验室

Visual Computing and Learning

可视计算与学习实验室隶属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在陈宝权教授带领下,围绕图形学、三维视觉、可视化及机器人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坚持跨学科前沿技术探索、视觉艺术和技术融合两条主线,长期与顶级国际团队深度合作,并积极进行产业化实践与推广。

扫码关注课题组最新动态

微信号:PKU_VCL_lab


采访 | 王骞

记录 | 段志健

编辑 | 胡家琛、刘锦怡



近期热点



—   版权声明  —

本微信公众号所有内容,由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微信自身创作、收集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微信所有;从公开渠道收集、整理及授权转载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原作者。本公众号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号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号,予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