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言、封号!请理性发言!


近期

多个社交平台相继发布消息称

在巡查中发现

有个别用户存在言论不当行为

站方除了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处理

还会视程度采取

禁言至关闭账号的处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网民

保持客观理智的态度

合理参与讨论和发布观点

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需要你我一起努力


近年来

层出不穷的网暴事件

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

网络“声浪”很可能变成伤人利刃

在今年春节期间

中央网信办就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

“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

专项行动

其中就包括了集中整治

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

切实维护网民利益



那么

如何进一步避免

将“网络正义”变成“网络暴力”?


在前不久闭幕的两会上

40位代表联名建议

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

有关“反网络暴力”的话题

也冲上热搜




据人民政协网消息,在本次两会上,张雄等40位代表向大会提交联名议案,建议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

一、 建议采取专门化、体系化的集中立法来应对网络暴力,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项法律。

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网络暴力定义和范畴,界定言论自由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包括确立网络暴力的类型与判断标准,明确网络暴力的内容和形式。界定刑法与民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的边界;规范反网络暴力权力授予的形式、行使的程序和适用的范围等。

二、 专项立法要就预防和惩处网络暴力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治安处罚及刑事责任,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反网络暴力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立法要明确网站平台、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监管法律责任,承担反网络暴力的义务。

三、 加大网络暴力的刑罚力度,严惩恶性网络暴力事件,才能在网络环境中树立法律的威严。司法部门要对网络暴力者动真格,需要有惩罚力度的法律依据。网络暴力立法应根据实际及时制定和更新民事赔偿和刑事惩戒等方面的规定,加大网络暴力惩罚力度。


另据中国新闻社消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委周世虹认为,要通过技术手段追踪网暴发起人和首要分子对其实施“精准打击”。

而对于那些盲从或起哄分子,则要区分开来惩治。“网暴事件中,对网暴发起人和首要分子严加惩治,更有警示作用。”


图据 微博@人民网


对于代表们的这些建议网友们纷纷表示支持↓↓↓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够幸免”

网络空间的环境生态

深度影响每一个人

更依靠着每一个人


大家在网上冲浪之时

务必擦亮眼睛、理性表达

不因主观情绪先行而不负责任轻易置评

不因“法难责众”而口无遮拦喊打喊杀

决不当谣言传声筒、暴力扩散器

人人坚守底线

明白表达的责任、自由的边界

通过切实言行修复网络生态

受益的也将是我们所有人



除了网络暴力

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

分析得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

进而精准化地提供

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

在我们身边也非常常见


与此同时

“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

诱导沉迷消费等不合理应用

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烦恼


3月1日起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正式施行



 算法无处不在 

 滥用问题不断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算法摸不着也看不懂,却在广泛影响着我们通过各种平台获取互联网信息服务。为了打破算法摸不着也看不懂的“黑箱”,《规定》明确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建立完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得实施差别待遇  剑指大数据“杀熟” 

同样的送餐时间、地点、订单、外卖平台,会员却比非会员多付钱;同时同地打同类型车到同一目的地,某打车平台曾被用户发现熟客反而收费更高……近年来,一些企业利用个人信息搞大数据“杀熟”,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实行“价格歧视”,让消费者十分反感。


对此,《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专家强调,《规定》还明确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删除权等权益。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避免被算法所“困” 

2020年9月,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备受关注。文章称,在外卖平台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动下,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不断被压缩。为避免差评、维持收入,外卖员不得不超速、违章,遭遇交通事故的数量急剧上升。


据了解,互联网平台优化算法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计算出业务经营的最佳策略,与此同时,与算法相配合的还有一整套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旦违背部分算法规则,则会在考核中失去“优势”,并可能带来了一些恶性应对行为。

对此,《规定》专门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劳动者提供工作调度服务的,应当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梁正由于机器还在发展阶段当中,针对一些劳动工作场景,把决定权力交给机器,有很大的潜藏的公平性、可靠性的风险。

 确保算法公开透明  严防刷量控评影响舆论 

在娱乐行业,部分流量明星动辄可以拿到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商业回报,明星商业平台无所不用其极地制作话题进行炒作。品牌方也深谙此道,甚至运用手段刻意制造不同粉丝的矛盾,掀起骂战来博眼球、拉流量。


雇佣网络“水军”实施流量造假,鼓动“饭圈”粉丝互撕,刷量控评……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些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干预热搜,影响网络舆论。

《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鼓励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综合运用内容去重、打散干预等策略,优化规则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用户注册、信息发布审核等管理制度,不得利用算法操纵榜单、控制热搜等干预信息呈现。

防止诱导沉迷消费  保护特殊群体利益 

如何防止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保护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针对未成年人,《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监管如何落地落实?《规定》明确,事前监管,确立算法备案、算法评估等制度;区分监管,确立分级分类的思路;系统监管,建立多元共治的局面。

专家认为,《规定》着力完善治理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如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以警告、通报批评、罚款等,必要时还将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和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平台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
给用户们提供更加多元化有深度的服务《规定》的发布不仅是对用户的保护更是对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规范引导




推荐阅读:

31.2°C!成都热҈热҈热҈将持续到......


谁,才是成都最美高校?


成都人,请3秒说出这个小吃的名字!


春节、清明假期延长?网友表示......


成都,清零!


主编 / 青聚锦官城 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网信中国、央视新闻、青年湖南、四川日报、北京日报等转载授权请联系青聚小团团(cdqjxtt)投稿邮箱 / cdqjjgc@163.com微信号 / cdqjxtt2微博账号 / 青聚锦官城b站账号 / 青聚锦官城抖音账号 / 成都共青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