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比上年末,总人口只增加了48 万

碧树西风 记忆承载 2022-03-15

统计局的人口数据出来了,2021年人口仍然是正增长,只是出生人口1062万减去死亡人口1014万之后的差值,越来越小了。


有人说,拐点即将到来。


我想,这个可能就是前些天某个故意引战的大V能够掀起一场大讨论的基础。


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很糟糕的事情,或者讲,他们希望这个增量起码要维持在几百万的量级。否则人越来越少,需求降低是个很糟糕的问题。


这种担忧是对的,只是我的看法不一样。我的看法前几天说过了,我不认为那是个单纯的人数问题。


在我看来有两个问题的优先级远排在人数前面。


一个是年轻人少,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00后加上10后比80后加上90后少了1亿多。

另一个能交税的人少,月薪超过5000起征点的人在所有拿工资人群中,只占14%。


怎么解决我不知道,那天我说的很清楚,这就像一个火箭燃料问题,截至目前我看到过的互联网上的讨论,包括我写的内容,基本上都还处在水洗煤和精选煤的范畴内。


这句话其实没有看不起谁的意思,因为我把自己也包含在里面了。


就像昨天我说造圆珠笔芯的特种钢跟芯片还真不是一码事


没有嘲笑某大V的意思,我非常清楚人家为啥那么写,我也绝不相信对方真实的实力是他文章中表现出来的那样。


我曾经说过,内容是观众决定的。


赵本山本人是富豪,有私人飞机的主,他在京里的私人会馆经常出没显贵,至于回到东北,那是让人仰望的存在。刘德华去东北开演唱会,搞不定的时候也只能找赵大哥给出面。


至于宋丹丹,人家在演艺圈里绝对属于说得上话的那种大姐大,具体我就不展开了。


他们俩演什么呢?白云黑土,你大爷和你大妈,一对乡下老头老太太。


你注意,这是演戏,这是人家的工作。现实生活中,赵本山不是黑土,宋丹丹也不是白云,俩人其实在某个领域都是跺一脚,震三震的人物。那不妨碍人家哄你玩。


这是职业素养,也是工作要求。


作为一个阅读量是我们几十倍的媒体,当然要把水平压在小学六年级附近,否则是没有传播价值的。


至于我们,难道我就有想说啥说啥吗?当然没有。


我大概是压着初一初二的水平在发挥,这实际上是阅读量决定的。我们的受众小,所以我可以比人家放出来的内容稍微深一点。


于是老读者给起了个名字叫泥石流,泥石流并非干货,泥石流里面大部分还是水,能有3%的干货,比例就很高了。


比例是相对的,人家清流可能就是纯净水,纯粹哄你玩,我每一千个字大概有三十个字没有哄你玩,就这点细微的差别。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大家都在说相声,没谁认真,你也别认真。认真就输了。


回到咱们的相声,人口问题。


那天就有人跟我说,收入达不到14%的纳税门槛也无妨,也是有贡献的。只要他工作,就要交养老保险,只要他购物,就会产生消费。


这话是对的,只是没有意义。


我举一个例子,以前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关于招人这件事,内部开过一个小会,会议上我的看法是严格控制招人数量,我引用了此前马云的一句话。


马云当时从阿里,派了一支小分队去孵化淘宝,他对于淘宝人员扩张这件事一直持有保守的态度。


他有过一个要求,淘宝每增加1个亿的交易量,只能增加一名正式员工。这就是一人一亿原则。


其实没必要,如果你只是考虑收益覆盖人力成本,没必要卡这么严。也许一千万就够了。交易量每增加一千万,就可以招一个新人。


但是这么做,会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一个人招进来的时候,都是有工作安排的,你肯定是有了某个需求,才去招人。


可是他招进来后,一年过去,他原先要做的那件事做完了,你接下来还有没有合适他的事情,安排给他?这是你在一年前,招他的时候,就要思考的问题。


要知道招人花钱,裁人也花钱的,一个人做完了适合他的事情,做不适合他的事情过程中的内耗,也要花钱的。


换句话说,新引入一个员工,他不见得始终都是正数,始终都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哪怕一开始是个正数。


何况,人不是物品,你买一辆车,只要每年付保险与保养就可以了,人不是这样。


你把一个人雇进来,可不只有发给他薪水。他本身就是会花钱的,如果他要做事。


很多企业是怎么倒闭的?就是快速扩张,一年之内招了几百个副总裁,他们开了很多条线,最后都不赚钱。


我这个观点,我们董事长很认可,因为通常做研发出身的,做产品出身的,包括做市场出身的,每天想的问题还是如何扩大自己可管理的队伍,如何扩大自己的权限,如何去立更大的功劳,而很少有财务视角。


我上面这番话就是一种财务视角。


很多人可能不喜欢听,觉得这种按钱算人头的方式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但账就是这么一笔账,你算不算,它就在那里。


如果一支队伍,每个人都很强,进多出少,这样的日子就很好过,反过来讲,那日子就很难过。


从主观上讲,我个人是不愿意过穷日子的。我写过称赞基层工作人员的文章,多次。


我觉得哪里艰苦哪里上,是很值得称赞的,但就个人而言,我有畏难情绪。


我自打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一直都是挑肥拣瘦的,这意思是说我不愿意打那种不富裕的仗。你看我带过核心研发团队,没有带过工程团队,我带过产品团队,没有带过测试团队,我带过销售团队,没有带过售后团队。


因为后者的预算远不如前者,而且你不得不承担很多复杂的问题。


你仔细想一想,你的手下是985硕士为主体,和你的手下是一本本科为主体,在申请资源的时候,能一样么?


一件容易出彩,容易立功,容易受赏的差事,往往会落在前者的身上,而后者,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是要给人擦屁股的,是只有苦劳看不见功劳的。


所以我们通常说前者是管杀不管埋,但是统计功劳的时候,是按杀算,埋,是不会被注意的。


这听起来很让人无语,但这就是人生。所以如果你带着后者那样一支队伍,你的日子是很难过的。


首先预算就不足,天然挣得少。钱这东西是有边际效应的,如果你每个月无论如何固定支出底线是5000块,你赚6000块,只能多出1000,他赚12000块,则可以多出7000。看着他只是你的双倍,实际上,多出来的,他是你的七倍。


你的手下很缺钱,就会有牢骚,有抱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要防止它扩散,你就得花钱花时间,俗称维持队伍稳定的必要开支。


你想一想,你赚的本来就少,还要有这么多非必要支出。


这就是我前文说的,不到万不得已,不扩人,如果一定要扩人,那坚决保证队伍整体质量,如果实在保不住,也要维持队伍整体质量缓慢下降。


道理很简单,富队伍怎么都好带,穷队伍真的很难带。


到这里为止,我的观点阐述的很清楚,人数不是不重要,但是人的结构更重要。


你要注意,我们始终在拿公司里带团队打比方。


其实公司带团队是个非常简化的游戏,因为你可以选呀,你可以把包袱留给社会,把精英留给自己。


问题是,社会可以吗?


公司不想要一个人,N+2就可以了,社会能怎么办?还能塞回他妈肚子里?


你不要光看到我们过去的一年总人口只增加了48万,要知道,我们的灵活就业人口,多达2个亿,这里面不乏大学生,以及刚过35岁的青壮年。


人的幸福感是由预期决定的而非当下。


日本有个导演拍过一本片子,一个日本中年男人,失业了,不敢告诉家人,每天仍然西装革履的假装去上班,实际上排队领救济。


他的大儿子选择参加了美军,他的二儿子想要学钢琴家里没钱,他的全职太太发现丈夫失业,觉得整个家都崩溃了。和小偷出轨,还差点跳海。


而他的老同学,同样中年失业半年后,夫妻俩选择双双自杀。


要知道,他们有房子哦,住的一户建哦,他那个同学家里装修的还蛮高档的哦。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是活在预期中,并非当下。


开过公司的读者都知道,你不是发得出薪水就可以了,你必须对员工进行良好的预期管理。


又要年底了,你怎么跟自己的员工讲呢?


要么,你让大家觉得今年拿的比去年多,明年拿的比今年多,这叫蒸蒸日上。


要么你就得让大家认为全世界的同行都在水深火热中,咱们公司风景这边独好。


前者需要钱,有钱才能加薪,加薪的关键不在于加多少,而在于加,是个向上的好兆头,好预期。


后者需要人少,人多嘴杂很难管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