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山东打破铁饭碗?
今天回答一个读者的问题。他那天看了巨变的第四部分之后留言问,他不明白,为什么非得他自己看到“那朵花”?如果他就是看不到,我描述给他听,为什么就等于没看见呢?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等于没看见呢,我借助一个段子来做个实验,我把花拿给你看,我让你感受一回,啥叫个镜中花,水中月,不是自己看到的,终究一场空。前些天有个新闻,说是山东事业单位转企业,涉及十万人。我最早是在外媒上看到的,说明这个事情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关注。山东可能跟孔夫子有关,自古就是个蛮看重编制的地方,宇宙的尽头学说,估计就打这儿起。所以这个事情从山东搞起,还是挺震撼的。关于铁饭碗这件事,当初还在疫情期间的时候,我就完整地阐述过观点。那阵子因为居家,很多人没法外出工作,有些企业开不下去,导致部分人失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岸,不管居家不居家,工作终归是保住的,薪水终归是按时发放的。所以那时候,就有很多读者问我,编制是不是才算长期可靠的落脚点。我当时给的观点非常简单,地球上也许有海与岸,但是工作这种东西,并没有海与岸。我们所有人都在船上,无论是下海的,还是上岸的,实际上都在一条船上。最多只能说甲板不一样。如果你是上岸的,那么你相当于在甲板的二层,如果你是市场化的,那么你就在甲板的一层。风平浪静的时候,甲板的一层更有吸引力,因为直面大海,捞上来的鱼,你是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可如果起风浪了,你还待在甲板的第一层上,那个海浪会直接打在你身上。当你湿漉漉吹着海风瑟瑟发抖的时候,你会羡慕甲板二层的人,因为他们相比于你,离海更远,没被淋着。可如果风浪更大一点呢?那甲板二层的也不可避免,照样会被风浪打到。或者风浪褪去,甲板一层的优势就又会凸显,毕竟你离鱼近。你如果问我所谓上岸与下海,是什么关系,就这么一种关系,没有陆地与大海的区别,只是甲板二层与甲板一层的区别。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长期看,人口是变少的,那么对于编制的数量需求,自然是下降的。因为要服务的总人数少了呀,服务员要那么多干嘛呢。又或者说,如果你觉得长期看,风浪是越来越大的,那么所有人都会被海水淋到,无论甲板一层还是二层。你觉得分钱这件事稳定的前提,是挣钱的人,挣到钱了。好比日本这个社会,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日本女性最喜欢从事的职业是全职主妇。你乍一听,好像全职主妇比较稳妥,比较安全,不需要面对市场竞争,旱涝保收。但那并不是全部。一旦那个老公失业,传导到家庭主妇身上,只是时间问题。徐峥失去码农组长的岗位,不得已去送外卖的时候,他那个全职在家的媳妇也不得不白天去教架子鼓,晚上去做美甲。所以你觉得家庭主妇很稳定的前提,是徐峥扛得住,他一旦扛不住,一定会传导给媳妇。我们换一个例子,也是一样的。就好比在做老板与打工人之间,通常都会觉得后者更加稳定。因为老板位于甲板的第一层,他是要直面市场风险的,而打工人相对于老板来说,躲在他身后,你的风险被他用合同的方式隔离了一道。打工人做一个月,一定能够领一个月的薪水,否则你就可以去劳动仲裁,去告,但是老板做了一个月,他不一定有盈利的,他面对亏损是没地方可仲裁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企业里面越是基层的岗位,越是强调月薪。你去应聘一个文员,合同上写明的是月薪9000,意思是,你下个月初,肯定能够收到上个月的工资。但如果你应聘一个高级岗位,比如总经理,那往往写的就是年薪。年薪是一个范围,包含很多东西,有基本薪水,有业绩奖金,有对赌收益,还有股票期权。这是一个薪水包,你到底能够开启多少,是一部分,还是全部,那要看你做的如何了。那个总经理他做到第六个月的时候,可能只解锁了自己全年收入的15%,为什么呢?因为很多项目还没有反馈,客户的回款没到,或者前期铺垫的合同还没最终签字。但是你反观他手底下的那个文员,干到第六个月的时候,往往已经解锁了全年收入的近一半。我们再去看那个董事长,别说做到第六个月的时候,哪怕是做到第三十六个月的时候,他依然可能是亏损的。明白区别么?那个文员早就赚了36个月的薪水,那个总经理,也已经连续解锁了三次薪水包,他业绩完成了。但这不意味着董事长就开始挣钱了。大家都挣钱了,他还没挣钱,他头三年一直在亏损,是很正常的。甚至有时候,他压根儿就挣不到钱,公司倒闭了,无论文员还是总经理,都多少赚到了一部分钱,就董事长是亏损的。所以我们从体感风险的角度看,董事长的风险大于总经理,大于文员。但是你注意,这只是体感。你真的认为文员没有风险么?那徐峥演的那个码农组长,被辞退后,为什么如此焦虑?因为孩子上学要钱,父亲住院了要钱,家里房贷要钱,而他并不是一定能够找到工作的呀。明白这意思么?文员看似在一份工作中没什么风险,但不意味着,文员一定能够找到工作。你想想,如果工作是你想找,就能找到,而且薪水一定让你满意,那么天底下还有几个人,愿意去当老板呢?所以我才说,所有人其实都活在船上,无非甲板几层,你只是体感不同,真实风险是一模一样的。这个真实风险是什么?就是那天说花,这就是花丛里的某一朵花。我年轻的时候,18年前,就非常清楚真实风险与体感风险的区别。你觉得别人不清楚么?清楚。但他们的清楚只是一种描述清楚,就是他们通过别人的描述,也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可是他们无感。你真的看见了那朵花,你脑子是炸裂的,一瞬间就像全宇宙的信息都涌入了你的大脑,就像寺庙的大钟不停的在你脑子里轰鸣。但如果只是旁人给你描述有朵花,那就跟你看了本电视剧没啥区别。所以看见的人,和没看见听别人转述的人,在真实面对事情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你就好比我们所有人都听过长期主义这个词儿,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执行?没多少。长期主义不是告诉你磨洋工有效,而是告诉你,你人生的收入曲线,是不平的。不平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一生的工作时间是40年,你40年总体赚到的钱,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10年里面。无论前文中的董事长,总经理,还是那个文员,其实都是这样。可是那个文员,他因为生活在体感风险的世界里,他可能误读。电影里徐峥演的码农组长,为什么还不起房贷?因为他误会了,他不知道自己过去10年的收入其实占据自己一生总收入的80%,他以为只占1/4,所以才会加了过高的杠杆。所以大部分人,他们在自己一生当中的黄金十年里,往往会止步。他赚了一点钱,就觉得挺好,他不敢做大做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一点点赚,会持续一生。你去看散户也是一样,他们拿不住盈利的,稍微赚了个百分之几十就平仓了,他们拿不住巴菲特那种动辄十几倍几十倍的利润。但他们不知道,他们错失的,是自己一生当中,80%的总财富。所以真正的长期主义是什么?是气候学。春天你就是要把种子都撒进地里去,你撒了多少种决定你的产量规模。而到了冬天,你就是应该吃着火锅唱着歌,你做什么都是亏的,努力没有回报的。但人们往往是拧巴的,春天里他会嚷嚷太辛苦了,我不要加班了,钱是赚不光的,我想去吃火锅,到了冬天,给他大把时间唱歌,他反而很焦虑,没有心思娱乐,每天就琢磨,咋就赚不到钱了。等到来年春天,他又提不起精神头,因为所有的精力都在上一个冬天消耗殆尽,各种瞎折腾劳而无果,他已经没有心气了。我形容得很形象吧?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知道有人可能会问,因为我以前讲过,投资的本质是低方差,是把收入增长曲线拉平对吧?我说过的,但你要知道,这和今天说的,不在一个层面上。一个人,你最初什么都不是,就像今天描述的,一团糟。你的第一个目标是成为青铜,你能准确的意识到四季属性不同,你已经远超同类。四季如春,那就不是青铜了,那是黄金。那实际上是让你以一个人的生命,打出多个优秀的人的一生。其实把你分拆来看,还是分四季的,只是你身上同时有太多份四季,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低方差永远增长,永远在春天。这不是一开始的时候,要解决的问题。你首先要解决成为青铜的问题,然后才是黄不黄金。18年前,我也是基层码农,我有过很多那时候的码农前同事,他们相当一部分人最后的结局,未必比徐峥演的那个强到哪去。为什么?难道我讲的这个四季,这个真实的长期主义,这个体感风险与真实风险的区别,他们不知道吗?知道。但没有用,就像我那天说的,那朵花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看见的?所以说,真正的铁饭碗是什么?是供需关系,是稀缺性。任何不稀缺的东西,到最后,都没法铁。这就是为啥我说,那朵花到底是个啥,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借助要看它这个动作,努力把眼睛睁开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他们都是闭着眼睛活了一辈子的,你要是敢把眼睛睁开,你就有了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