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别指望高考改变命运?
昨天有人看了斯坦佛考曹县的故事之后,想让我点评下张朝阳的那句话:别指望高考改变命运。
我和他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高考还是能改变命运的。
但是你一定要正确地理解何所谓改变命运。
怎么正确地理解呢?引入大数据。
咱们看三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你去观察下,广义上在编的人数,也就是不需要直面市场,或者待在可以不参与市场竞争的领域的这些人,他们和其余的群体的比例是什么?
是1:35。
也就是说,每35个人里面,只有1个人可以不面对市场,不参与市场竞争。
这是第一个数据。
那么第二个数据是什么呢?
城市的营收,俗称我收上来的钱,和我的开支预算,或者说我要承担的责任相比,是正的,还是负的。
你去观察下地图,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少数区域,绝大部分地方,都是负的。
这就叫财政转移,有地区负责挣钱,有地区只能花钱。
第三个数据是什么呢?是公积金。
你随便找俩城市,比如我们长三角选一个,苏州,中西部选一个,西安。
你去观察下公积金缴纳情况,这里面事业单位的占比是多少,企业的占比是多少。
然后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西安,缴纳公积金的份额里面事业单位的占比极高,反过来,苏州极低。
有人可能会想,是不是私企不交公积金?
也许有,但这样的私企,你觉得会是好企业么?
也就是说,我们不统计那些特别差的,不靠谱的游击队式的企业,我们看正规的私企,与事业单位。
你从公积金缴纳占比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两个城市的就业分布。
去西安,如果进不了事业单位,你想要找个私企,相比于苏州,容易么?
当然不容易。
三个数据看完了,我们回过头来看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所有人都在编?
或者说,比例再高些,从1:35,变成34:35,每35个人里面,34个都在编,可以吗?
首先,现代社会不是农耕社会,主要财富不来源于种地。
如果99%的财富都来源于种地,那就可以,大家都在编,都种地好了。
问题是,现代经济下,财富的实际来源是风险。
你去看《人世间》里面周秉义在兵团时的前同事,去深圳办企业的那个,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市场的机会,就一阵子,现在来了,现在就要做决策。
如果把生意交给你们,就是指周秉义他们,决策周期要多久?要两年。
要一层层上报一层层研究,一层层批下来,等你决定要做,市场已经变了。
何况你能做决策么?不能。
因为赚了,顶多算个工作业绩,赔了呢?那就是什么什么资产流失,钱不是你私人的,你扛不起责任的。
所以只能拖,拖到实在没辙,谁也不用负责的时候,才能做决定。
那怎么参与风险事件?没法参与的。
他讲得非常透彻,现代社会下的财富来源其实就是风险,俗称盈亏同源。
也就是说,1:35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你并不是指望这1/35的在编的人去赚钱,而是指望他们踩刹车,他们是守护者,不是开拓者。
谁负责赚钱?其余34个投入市场,面对风险的人。
第二个问题,什么地方考编的机会更大?
答案非常简单,就是第三个数据,公积金数据里面事业单位占比高的城市。
你想想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很多城市的公积金数据里面事业单位占比都很低,说明什么?
难道说明两三角地区不需要事业单位?怎么可能呢,一个也不会少。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该地区的企业也非常多,民营经济也非常发达。
这就意味着进可攻,退可守。
你考得上编可以考编,考不上编,可以去私企,有机会的呀。
没有风险的决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卷。
这就是为什么清北博士扎堆深圳的中学,扎堆杭州的街道办,因为长三角,珠三角的民营经济很强。
你能考上编考编,考不上,也总是更容易在私企里找到工作的。
所有人都这么想,就一定卷。大家的行动有了一致性,都在做进可攻退可守的无风险决策。
反过来,去西安,事业单位的公积金占比极高,说明私企没有那么发达,也就意味着你想要找一份私企工作,相对于两三角地区,难度很大。
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风险,于是怎么样?于是卷的程度,就相对下降了。
你愿意考到更西部,那就更容易,你愿意考到县城,那就更容易。
你去嘉峪关考编肯定比你去兰州容易,比你去西安容易。
但这里面有个尺度问题。
我们前面分析的很清楚,你不是负责赚钱的,你是负责花钱的。
那就有个问题,人家负责赚钱的,愿不愿意养你,或者说,能不能养得起你。
我们前面分析数据,江浙沪,珠三角那些进大于出的地区,是可以转移支付,问题是,那是他们赚钱的时候,丰年的时候。
如果他们赚钱这件事受到了影响,钱不够用的时候,请问,人家是先顾着自己,还是先顾着你呢?
所以你要考虑一个问题,自己的优先级问题。
如果你让我去考编,让我在嘉峪关和兰州之间选,我铁定选兰州,你让我在兰州和西安之间选,我铁定选西安。
因为西安更重要,就算自己是被转移支付的对象,我也得找个优先级排在前面的,吃饭的时候先吃的,先紧着自己来的那种城市。
所以也不是越容易考就一定越好,你也要综合看。
别考进去很容易,发工资不容易,那就麻烦了。
第三个问题,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你的终点,而是你的起点。
我问你个问题,你老家在上海,也不是很有钱,但一两千万的无贷款的房产还是有的住,父母几万块的收入也有的花,能覆盖基本消费。
现在给你一个很西部的县城里的编,你去不去?
你在上海找不到工作的,也许找到的工作也就5千,你去了,人家给你7000一个月,还是铁饭碗,在当地,妥妥的高收入。
你去不去?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的,他宁愿待在上海不挣钱,就那么啃老,或者啃不动了,打个零工什么的,也不肯去。
反过来,如果你老家是村里的,父母没有收入,全靠放羊,那我问你,你去不去?
太开心了,自己这是家族里面第一个吃上皇粮的,7000一个月, 还有社保,还有医保,将来老了还有退休金。
想想自己放了一辈子羊的父母,60岁之后,每月能有200块退休金不?
对比一下,你就会觉得,真好,命运改变了。自己比父母那代人强太多了。
正因为你高考考得好,你才有一个参与考编的机会,哪怕是考嘉峪关。
如果你高考都考不上,高等教育都没受过,你想要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你看到了?没有统一答案的,或者说,因人而异。
现在不是40多年前,所有人在一个起跑线上,你说发令枪一响,开始狂奔。
40多年过去了,人与人跑的差距也已经拉开了,这里面有三类家庭。
第一类家庭,就是今天说的,刚刚诞生第一个学知识学文化的后生,他想的是怎么试图融入城市,能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如果没有办法一步到位,如果没有卷出头的把握,那么退而求其次,能在中西部找个稳定工作也是很好的。
毕竟对于家族而言,已经是里程碑式的突破了。
先能养活自己,先能娶上媳妇,以后的事儿,等下一代人再出发。
有些家庭,上一代人已经完成过进城了,上一代人已经是大学生了。他们在思考,怎么才能长久地在大城市里站住脚。
因为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那张老船票登不上新船了,于是他们开始反思,我的后代重复我当年高考的方式走不通了,我得怎么为他们,或者说,为我这个家族,找到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