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苑掇英|21世纪语境下的 博物馆艺术设计理念和实践

博展联盟 2023-10-07



2019年12月9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博物馆保护展示利用水平”的要求,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总结过去十年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成功经验,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水平,促进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创新。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承办的《博苑掇英——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成果交流展(2009-2019 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李洪军,全国百余家博物馆以及获奖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代表,以及陈列艺术委员的全体委员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博苑掇英——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成果交流展(2009-2019 年)》开幕式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政治委员刘锐主持,首先由军事博物馆馆长致开幕词。李洪军在讲话中首先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对参会的各兄弟馆领导和同仁,对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的各位参会委员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在讲话中阐述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作用,介绍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基本陈列升级改造中,充分发挥陈列艺术作用。表示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军博一直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重视陈列艺术委员会的工作,并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最大的支持,提供最大的便利。


随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代表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关强在讲话中说: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的中心环节是陈列展览。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是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博物馆的一些展品和内容已经往往出现“固化”的情况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陈列艺术设计的水平。陈列艺术委员会一定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在陈列设计日益市场化的条件下,为打破博物馆“千馆一面”的局面,义不容辞的迈出改革发展创新的新步伐,站到最前列。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发言



21世纪语境下的

博物馆艺术设计理念和实践


在展览开幕式结束后,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随后举行了年会,召开了“21世纪语境下的博物馆艺术设计理念和实践”论坛等项议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教授严建强、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黄亦如等为参会嘉宾进行了发言。


01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以《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一体化”还是“强制分离”》为题进行发言。


首先,陆建松向与会听众介绍了博物馆展览工程建设的主要事项。以新馆展览工程建设为例,陆建松介绍了展览工程建设所需关注的事项,其中包括展览工程项建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与立项,展览工程概算编制,展览工程运作的科学流程、进度及其管理要求编写,展览工程各分项事项招标文件编制及其招标,展览内容策划及其文本编写,展示形式设计及其工程量清单与预算编制,展览工程预算审核,工程展览验收、结算和审计等内容。


再者,陆建松提出博物馆展览工程运作管理,首先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相关规定,以及博物馆展览工程的特点和规律。在合理合法的原则下,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与制作布展分离的方式,进行理想的博物馆展览工程运作,即按照不同阶段的任务需要,分别物色不同专业机构承担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陆建松表示,要实行上述的操作,不仅要培植一批专业化的博物馆展览工程市场主体,还要改变传统博物馆展览工程市场管理规则。


最后,陆建松表示,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博物馆主要推行展览形式设计与制作一体化招标与运作,避免设计与制作布展的脱节,有助于较好保障博物馆展览工程的质量和艺术水准。但这一运作模式存在其弊端,从管理合法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角度来看,未来推行“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分离”是我国博物馆需要努力的方向。


02 博物馆展览的设计与阐释


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教授严建强在《设计与阐释:展览设计在履行博物馆传播使命中的意义》发言中表示,展览就是一本将信息载体及其阐释镶嵌在空中的空间之书,而观展则是观众在这本书中寻觅和探索知识的过程。


首先,博物馆需要通过阐释帮助观众理解蕴藏在物中的意义与价值,而展览设计则可以有效地实现向观展阐释展览。那么,如何通过展览设计实现展览传播目的?严建强具体从空间设计、装置设计以及平面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解答。首先,博物馆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构建易于理解的观察平台,将蕴藏在物的内部的意义可视化;再者,博物馆可以通过装置设计提供参与以获得直接经验,让观众通过体验理解原理;同时,博物馆可以通过平面设计将信息借助图像实现可视化,将信息直观传递给观众。


再者,博物馆还应通过空间的经营与编辑,帮助观众克服在空间中学习的障碍。首先,博物馆要了解观众的类型,通过路径分众、空间分离式分众、标签分众,以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也需要了解观众的参观心理及方式。严建强介绍,观众的学习以观察与操作为主,其认知过程强烈受到展品空间组织状态的影响,包括展线、方向、尺度、密度、照明等,对此,博物馆应营造流线清晰、层次分明、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的信息空间;参观博物馆是一个行走与站立交替进行的过程,十分消耗体力,博物馆也应该在展览空间中安排好体能恢复的场所;展览空间的物理特征和文化氛围也会对观众的情绪即观展效果产生影响,博物馆也要注意空间的光与色、视觉噪音、装饰适度、空气质量等因素。


最后,严建强表示,博物馆可以通过多元表达、多感官展示,以调到调动观众的多感官认知,激发观众对于展览的参与感


03 博物馆的后策展时代


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陈同乐则从“策展与‘人’”,“策展与‘展览’”,“策展与博物馆”三方面,介绍了《后策展时代》。


陈同乐认为展览策划者首先应明确“你想要说什么?谁会聆听?”策展人的教育背景、知识系统、工作状态在不同的结构、视野和展览语境中所产生的作用,影响着展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同一展览有不同的变体,同一种内容的多种表述以及隐含其中的个人口吻和独特轨迹。接着他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观众看得懂展览吗”“观众有必要看得懂展览吗” 和“观众看不懂展览,来博物馆干什么”。陈同乐认为,博物馆、美术馆不是用来参观的,而是用来“泡”的,观众并不一定要看懂展览,来博物馆里“体验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以前博物馆的展厅中基本没有任何主观说明,任由内容自己彰显意义;而现在所有的展示都配以或文字说明或试听演示或其他技术手段演绎。对于现有的“策展人”这一称呼,陈同乐认为中国博物馆语境中的策展人和西方的curator并非等同概念,我们更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策展机制适合当前中国博物馆展览发展、策展人在展览建设过程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此,陈同乐认为博物馆则可以成为策展人的试验场。


他还非常犀利地提出了“博物馆焦虑”的现象,即对流量和娱乐化方式的过度追求,他认为“博物馆人越来越靠近娱乐,博物馆学人越来越远离博物馆人”。但应当警惕博物馆这种“文化花园”变成了“文化超市”,毕竟“博物馆既是文化历史的记忆高地,更是文化审美的圣地”。


最后,陈同乐还以苏州博物馆《画屏:传统与未来》以及南京博物院展览为例,提出优秀原创展览需要对命题、主题、话题、难题、课题进行思考,避免展览同质化,为观众带来更具新意、多元、享受、收获的后博物馆时代。


04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改进创新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黄亦如从当前形势、主要任务以及陈列设计的改进创新,进行了《结合军博提升工程谈陈列设计的改进创新》的发言。黄亦如表示,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多次视察各地博物馆、部队军史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实施提升工程,对基本陈列开展了整体优化设计,并把握四点原则,即聚焦核心功能、突出军味战味、科学合理布局、注重前瞻创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展览大楼主馆、通州分馆、怀柔分馆,基本陈列提升工程完成后,由目前一个5个基本陈列(8个馆)增至19个馆(或陈列)。


对于博物馆陈列同质化现象,黄亦如认为过去关注较多的是形式设计方面,实际上还体现在博物馆建筑、陈列内容、陈列形式等方面。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黄亦如认为要先从陈列多样化、多样性方面入手,为观众带去更为丰富的参观体验。


论坛中,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昱东也向各位与会嘉宾介绍了北京国际设计周,以及中华美学基因图库,以活化文博资源,吸引更多关注。



相关链接:

《博苑掇英——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成果交流展(2009—2019)》遴选评选结果


·END·


转  自|弘博网

排  版|王  鑫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