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的展示设计--以观众为中心

博展联盟 2023-10-07



Mayalit•玛雅博物馆照明设计总监施聪在2019博物馆照明培训班中分享“光的展示设计—以观众为中心”的课程。以博物馆经典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贯穿本次分享的所有理论观点和案例分析,讲述为什么以观众为中心?如何实现以观众为中心?怎么评价以观众为中心?


01以观众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以往我们习惯于“展示照明”或“展示的光环境”设计这样的表述,从语言关系上理解:光是为展示服务的,或者说是为展品服务的,这是“以展品为中心”的设计逻辑。


但从“以观众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出发,那么光不仅要为展品和环境服务,更重要的是“光”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展品,更广泛的说以后建筑,空间,展陈大纲等相关设计均会围绕观众开展,它们均是既有独立性又深度交融的艺术品和展品。



展品没变,变的是时代在进步,变的是生活的品质在提高,变的是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催生了博物馆照明设计新的理论新的视角,以观众为中心。


以下几个是常看到的博物馆照明方式和效果:


●深夜橱窗式照明


在实际生活经验中,这样的光效果犹如我们走在一条没有路灯,两旁只有商店明亮橱窗的街道上。



这种照明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生物趋光性迅速将目光焦点吸引过来,但缺点也是非常严重的,过高的亮度对比会刺激我们的眼睛,让眼部肌肉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博物馆照明实践中证实舒适又能适当突出展品的亮度对比值在1;3-1:5之间,特殊情况下可以做到1:10来强调展示效果的戏剧性,1:20是人为制造眩光的临界值。这样的照明空间是非常不友善的,整个空间传递的信息是:我只想独自绽放,别打扰我


●神秘主义照明


在这种照明方式上有所改善的案例,我称之为“神秘主义照明”,这也是现在博物馆照明的常用的设计手法。我们看到墙面的亮度提高了,利用灯具的逸散光提高立面照明效果,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在灯具布置区域里,我们的视觉感受是主题鲜明,背景柔和,亮度对比舒适。



但一旦我们走出该区域,马上又陷入黑暗中,人眼虽然有良好的光调节性和适应性,但从明过渡到暗,或者从暗过度到明,我们的瞳孔和眼底感光纤维还是需要较长时间来完全适应的,理论上根据明暗差别阈值的大小需要2-5分钟


反复进入明暗空间,会导致我们的视觉快速疲劳,疲劳带来的心理影响就是兴致降低,缺乏光的连续性的空间就是边际淹没


●尝试改变的照明


这样的环境对比前面两个案例,在视觉效果上有了明显地改善。首先它肯定是一个友善的空间,舒适度和美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心的展品也很自然地从空间凸显出来,墙柜内的亮度与墙面的亮度也很合理,为了增加空间纵向尺度,特意使用上照式灯具将天花打亮,让视觉空间更高远



●博物馆为谁而建?


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一个根本问题---博物馆为谁而建?我认为博物馆最应该吸引的观众是90后,00后,甚至是10后。



为什么是他们?我们经历过博物馆资源稀缺的年代,在博物馆教育上有断代,为了发挥现在的博物馆教育的最大化和文化传承,我们需要让未来的爸爸妈妈走进博物馆时不再茫然,就像这张照片中,他们具有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增加沉浸式体验式的展览形式,从表现形式上,从参与度上,从时间段上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博物馆环境不再只是一个为陈列展品而存在的空间,它变得更亲切,更人性化。让展品会说话会交流,让展品走到观众中间



我们已进入网络5G时代,如果只是为了了解展品的知识,观赏展品的样貌和细节,这些需求在网络上都可以充分,快速地实现,详细的展品图文介绍,3D拟真展品可以让我们360度无死角放大观赏。这要比博物馆在展品边上放置一块小小的牌子获得的信息量大很多



90后,00后, 10后都是在网络时代中成长的,他们依赖网络是因为网络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什么是网络不能提供给他们的,而博物馆可以提供给他们?我认为是“精神和心灵”冥想,净化的圣地,融合了环境,展品,观众三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友善的,放松的,信任的,对话的,启发的,平等的博物馆照明设计,让观众获得美妙的观展体验,洗涤心灵,启发领悟并留下深刻烙印。


02 如何实现以观众为中心


第一步是解决需求,针对现在观众希望看到的改变进行设计提升第二步是引导需求,有时候观众的需求不一定都是合理或是马上可以实现的,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更有智慧的设计方案来疏导他们的情绪,给与他们时间来感受,评价,认知。



最高明的设计是创造需求,卓越的设计是根本,是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它肯定是颠覆传统的设计,划时代的设计。我们照明设计首先应该关注更大更高层次的问题,比如视觉心理,视觉印象,视觉情绪,在设计形式和品质确定后,再运用这些来支持实现我们的设计。如果我们未来几年还沉浸在这些最基础的课题上,那么不用奢谈创新和发展了。


03 怎么评价以观众为中心


我们现在正处于博物馆建设的高潮期,从国家领导文化强国层面,从文化部,财政部扶持政策层面,从地方政府重点工作层面,都是空前的强大的支持,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家为什么大力建设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要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复兴,这都是与人有关的,如果观众没有如建设期望那样大量的反复的进入博物馆,或者进入了走马观花式,收获渺渺的离开,那么这些投入的意义就很小,要实现目标就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这是背离文化建设初衷的。



但是我们在建设设计博物馆时包括照明设计,也不能一味为了让观众走进博物馆降低博物馆特有的气质,搞太多娱乐化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就不是博物馆了,而是游乐场了。



博物馆最大的魅力在于讲好一个展品和展览主题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最震撼人心的?说教式的讲故事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带有情感渲染力的叙事才能获得观众的共鸣,触及人们最柔软最深层的心,所以照明设计也是要有情感的。



04 以观众为中心的优秀照明设计案例 

聚焦照明


我们看到这个案例中光虽然强调了展品,但不刺眼,非常柔和,即看清了细节也看清了整体,与背景光的亮度对比值也非常合理舒适



观众的第一视觉焦点被很自然的引导到展品上,第二视觉焦点被引导的墙面的标牌上,在这里设计巧妙利用光色上的差异将标牌从墙面中凸显出来,如果用相同的光色那么就需要更强的亮度才能凸显,这与展品的亮度就无法区分明显等级,会造成焦点混乱,同等亮度下光斑越小给人感觉越明亮。


●主题照明


这是主题照明,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实现的话难度非常高。我们基本无法照亮一面镜子,为什么?因为光全部被反射了,设计师在这里采用给予墙面一个梨形光斑来烘托展品,而不是刻意追求去照亮展品,展品本身的线条和反光面会将金属的质感体现出来



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光滑的金属会反光,再加上这种不同尺寸的形状,反光更不好控制,调试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设计可以构想照明效果,但他是无法在设计阶段准确判断反射方向和光斑的。既要实现利用展品的反射来提供空间的氛围照明,又要消除在天花和墙面出现反射光斑,更要考虑到展品的反光不会对人眼产生二次反射眩光


●无距照明



我们看到展台很深,最后的6个展品离观众很远,如何消除这种距离感,设计师将远处的展台照得更亮些更均些,从视觉上抵消那种距离感,同一亮度下越远的观测对象会越暗,我们往往利用这个原理来设计长长的走廊照明,在走廊尽头的设置更高些的亮度,这个走廊就不会让我们觉得漫长无趣了,感觉上能更快到达那里


●细节照明



这是细节照明的案例,好多时候我们走进自然博物馆看到巨大的恐龙骨架是无法看清细节的,它有多少颗牙齿,它有多少根肋骨,它的骨骼上有没有纹路?为什么?因为我们习惯用灯光去表现它神秘和恐怖,而忽视了观众特别是年龄偏小的观众对这种曾经称霸地球的动物的热爱和好奇,一个无法看清的展品会让观众失去耐心,一个恐怖的展品会让观众远离。


●艺术照明



有时候我们需要让展品给观众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就像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留白,设计师采用艺术照明的手法对拱门进行了照明,特意照亮顶上一部分,而让底下一部分处于有切线的暗区中,这会让观众去揣测,是夕阳落下的时的拱门?还是被建筑物遮挡的拱门?为了消除拱门带来的过多厚重感,照明设计师在同一空间布置了彩色的装置照明,空间一下子就活泼起来了,充满了童话的气息。


●烘托照明



如何让黄金在灯光下更璀璨?我们的生活阅历告诉我们,在所有的黄金柜台中几乎都用红色来烘托黄金的贵重,好像只有这一种方式是合理准确的,其实更多时候是我们中国更喜欢红色的原因而导致的,红色代表吉祥,热情,喜庆。但从色彩学上不是这样的,红色和黄色同属暖色系,光谱相近,很难从背景中跳脱出来,强烈的对比色才能有更好的表现,器物轮廓更清晰,颜色更鲜艳。


●利用自然光



照明设计师利用自然光并借景室外景观,消除了空间的狭窄感,让观众不再感到狭小空间的局促压抑感


设计信仰,意识决定存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存在的是:以展品为中心。发展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是:以观众为中心




·END·


文  字|Mayalit·玛雅

图  片|Mayalit·玛雅、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排  版|王  鑫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