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推介丨博物馆与公共事件(2020年第2期)

博物院杂志 博展联盟 2023-10-07



公共事件是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由来已久。或收藏、展示公共事件见证物,或推出公共事件专题展览,或建立公共事件纪念馆。但最初博物馆往往在事后才对公共事件做出反应,许多重要见证物不能及时入藏而灭失,颇令人遗憾。随着博物馆职能的不断扩大、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已走出馆舍,既关照过去,也注意现实和未来;既以物为中心,也聚焦于人;既是历史证据的收集、保管和解释者,也积极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应该更为全面与深入,应该投入更多力量探讨博物馆应对公共事件的策略。

2019年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事件。


以此为契机,本刊邀约诸多国内文博机构管理者、学者对博物馆与公共事件主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探讨,以期引起博物馆界对公共事件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诚然,博物馆并非应对公共事件的主导者,但绝对不是旁观者,积极参与是博物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共事件引起的焦虑难以平息,公共事件造成的创伤不可磨灭,博物馆如何以人为中心,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挥文化抚慰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此,本刊向积极应对公共事件的博物馆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博物馆与公共事件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访谈录


访谈者:《博物院》编辑部


内容提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给我国博物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文物局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指导全国博物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公共服务工作?全国博物馆如何积极应对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后疫情”阶段博物馆工作如何开展?带着这些问题,《博物院》杂志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进行了专访。关强副局长指出,国家文物局在第一时间要求全国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指导全国博物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已有数字资源进行网上展示,服务公众。抗疫期间,全国博物馆“闭馆不闭展,服务不缺位”“为了明天,收藏今天”,充分发挥了陈列展览在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鼓舞了抗疫的决心和士气,彰显了博物馆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后疫情”阶段,博物馆应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展示教育内容,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关键词:新冠病毒肺炎 突发公共事件 公共服务 博物馆展示新形态 应急处置 为了明天收藏今天



“博物馆与公共事件”主题笔谈


陈卓 罗向军 蔡琴 宋向光 张元成 肖海明 周伟 杨蕊


内容提要:公共事件对社会和公众造成极大影响。当公共事件突发时,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如何应对,如何开展公共服务?这是当下走出馆舍的博物馆必须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成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此公共事件,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河南省安阳博物馆馆长周伟、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杨蕊等诸多博物馆管理者、专家学者,对“博物馆与公共事件”这一主题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博物馆使命 集体记忆 博物馆沟通策略 应急处理 博物馆服务



 博物馆集体记忆功能语境下的COVID-19  


安来顺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100034)


内容提要:目前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疾病”(COVID-19)危机注定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一段永远难忘的集体记忆,一段关于灾难与痛苦、英勇与坚韧、团结与牺牲、反思与进步的记忆。储存、研究、阐释、呈现和共享历史(包括当代历史)记忆,是博物馆最具专业特征的社会使命。在专业敏感和社会责任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一批博物馆启动了围绕COVID-19的记忆工程。像COVID-19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复杂的灾难主题,往往需要博物馆做更深入的理念思辨和更系统的行动战略。分析发现,COVID-19相关见证(物质和非物质的)的筛选入藏和信息储存,除一般文物分类学意义的标准外具有一定的“非传统”性,需要比以往更多关注特定时空维度下的那些社会元素;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和阐释将是“过程”而非一蹴而就,要通过信息属性分类和多学科互动,逐步还原出多维、联系而非线性、孤立的开放式的集体记忆;与艺术和文化题材相比,COVID-19这种难记忆的呈现和共享,应兼顾“望远镜”与“显微镜”即宏大叙事与凡人情怀的双重视角,应非常审慎地处理社会心理敏感和博物馆专业伦理问题。


关键词:为了明天收藏今天 博物馆阐释 集体记忆 灾难题材展示 COVID-19



为了明天收藏今天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博物馆使命与行动逻辑


潘守永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内容提要:2019年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主要国家因疫情管控而进入紧急状态。面对全球性突发卫生安全事件,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作为见证者、参与者与行动者的社会角色,结合各自使命和任务推进记录与收藏今天,传播与传递知识与能量,彰显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此外,推进建立国家防疫博物馆也是此时此刻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博物馆使命 收藏 包容性 国家防疫博物馆



公共知识服务

——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再思考


徐玲 王骋远

(郑州大学考古学系,郑州,450000)


内容提要: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通过搜集、保存、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留存的遗物,形成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再以展览形式将这些知识具象化,传递给社会。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化的不断增强,博物馆偏重于展示民族国家辉煌过去的单一知识服务模式开始引起反思。尤其在面临社会公共事件时,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公共收藏,为社会提供更及时更多元的公共服务,从而更好地履行生产、传递人类知识,沟通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职责。


关键词:博物馆 知识生产 公共知识 社会责任



新形势下博物馆社会功能研究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


侯宁彬

(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710061)


内容提要:博物馆作为致力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机构,其文化传播功能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诚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博物馆积极反应,通过各种方式协同疫情防控,同时创新方式传播博物馆文化,为抗击疫情增强了自信,凝结了力量。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新形势下博物馆安全管理和社会服务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其知识传播和社会教育体系还有哪些短板?博物馆的藏品征集、研究、展示以及成果转化还有哪些不足?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本次疫情应对,反思博物馆在特殊形势下运行管理的相关问题,以期达到警示效果。


关键词:博物馆 安全管理 知识传播 社会服务



网络数字时代的博物馆

——社会公共事件下的再思考 


白 杰

(首都博物馆,北京,100045)


内容提要: 网络数字时代是当下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社会背景和无法回避的宏观现实。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博物馆的应变,也引发着博物馆人的思考。本文力求将实践反思通过社会学研究加以解构,探索博物馆的社会本质特征与时代变迁特点,对当下的中国博物馆治理提出要义梳理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网络数字时代 博物馆定义 博物馆变迁 博物馆治理



·END·


转  自|博物院杂志

排  版|王  鑫


声明: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



国外多媒体互动展示公司都在做什么?

一名策展师的学习日记

全球最具创意的抗疫海报和杂志封面 | 一张好的海报,胜过千言万语



全文刊载于《博物院》2020年第2期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至订阅方式。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