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丨泛舟跨湖——探访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博展联盟 2023-10-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谋者文化 Author 谋者大龙


这是一次偶然的探馆,回温州看望儿子的时间空档,约了杭州好友,多日不见也不忍耽误他工作安排,便随同他一起去了他设计实施的这个我一直想来看看的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在十年前就听说过,一直没有机会得以现场观展,这段时间有几位好友观展后也写了一些观展感受,评价大多赞誉,我不太喜欢赞美和褒扬一些做的好的展览,我认为好展览没有什么太多写测评的点,好的表现就在那里,大家去观看学习就是了,但今天的观展有两点不同的感受还是让我不禁打开电脑,写写这点可能不一样的感受吧!

首先作为一个遗址文化博物馆,跨湖桥遗址无疑是一个遗址博物馆里的特例,因为跨湖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号称“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位于全国首个水下遗址原址保护厅,享有最大程度的原状陈列和最全面的文物保护措施。


遗址原址保护展示厅的恒温恒湿设备,独木舟的独立保护玻璃房,世界独木舟文化内容延伸展示陈列,遗址发掘现场复原场景以及赫然醒目的“萧山八千年”主题,一下子让整个遗址展示厅有了人文的温度。遗址展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保护与陈列了。

跨湖桥遗址保护与展示打开一种以静态陈列叙述跨越时间长度的陈列方式,从原状陈列的独木舟的保护措施应用,到展示呈现低反射玻璃应用的最佳观看效果,无疑是在遗址保护标准上做到了一种科学保护的极致,这值得很多遗址保护陈列学习和借鉴。经过了解,这个独木舟的保护除了我们能直接看到的玻璃屋、恒温恒湿设备、专业灯光应用,还有对独木舟及独木舟下垫土层进行更专业全面科学的保护措施,让有机木质文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性展示,我想这是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做到的最难得之事。

遗址展示厅的木栈道走线设计和模块化展示牌设计无不透着一种科学性,通过不同的展示陈列语言呈现中华第一舟的人文科学价值,这是由物及人的更高层次展示语言,从原状陈列到挖掘场景复原,再到世界独木舟文化,再到独木舟的制作流程,这遗址保护厅陈列已经从保护与陈列提升到了文化解读与呈现,这在很多遗址展示馆陈列里并不多见。

虽然这些都是遗址展示厅的优点,但廊道灯光的点状设计却是美中不足,如果能够将廊道灯光设计成线性灯带,灯光语言与建筑语言的和谐可能会把遗址展示厅提升地更为整体和富有层次,点状光源的眩光和碎片化光效多少给整体效果减了几分。另外遗址保护厅恒温设备的噪音是个有点遗憾的细节,让这本来深邃的空间氛围有些出画的感觉。

走到基本陈列展厅,虽然对已经多次在网络和圈内刷屏的序厅并不陌生,但亲临现场还是被这个序厅的设计创意吸引了眼睛。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一根结构柱的序厅,这在建筑空间内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将柱子隐藏墙内则空间太小;将柱子做装饰手法处理,不免会破坏氛围效果。这个序厅的设计巧妙地把柱子进行倾斜化装饰处理,并把展标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字体和装饰造型,让这根柱子成为序厅整体雕塑的一个装置造型,这巧妙手法和艺术化处理,尺度分寸拿捏恰到好处,让设计师出身的我不禁心头一颤,聪明!这个手法独特奇妙,巧夺天工。

再说这雕塑的创意和表现,整个雕塑是一种色调的素灰,这在雕塑表现语言里并不讨巧,雕塑体量感不太容易表达出来,但看得出来这种素色设计是煞费苦心的弱化表达,让整体的素色统一画面,让雕塑既有视觉冲击力的体量感同时还能够成为展览柱主标题的背景,这种取舍和分寸把握体现出设计师的功力和底蕴。尤其要说雕塑的手法语言,用了接近于毛坯状态的雕塑手法呈现人物与浪潮,这种雕塑表现也并不讨巧,极易在作品呈现后不被认同,但也就是这种毛坯化的雕塑语言最大程度保留住了雕塑作品塑与筑的力量美感,这种美感与整体雕塑的动势和张力极大程度呼应了展览主题“勇立潮头”,充满了东方美学意境上的留白美感,这无疑是创作者别出心裁的巧妙用意。整个序厅的雕塑创意与主题造型构思巧妙,效果突出。略显添足的是习语下的浪花。

这么多年看博物馆,序厅是个重点,空间够大的很多,空间小的也很多,但做的有新意、艺术性强、与主题呼应好的序厅确不多见,这个序厅设计是我必须要加糖的点评。
进入展厅,设计亮点很多,但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精巧”,造型与材质丰富结合的精巧,陈列手法与色彩丰富相融合的精巧,剪影灯箱贯穿画面解读应用的精巧,幻影成像互动形式与内容结合的精巧,展示手段丰富与展板形式设计结合的精巧,材料工艺与设计实施的精巧,这些精巧的手段在每个角度、每个墙面、每个内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先看到态度、深思下去感受到温度、再反思琢磨就是整个设计的力度。这种设计语言在这个博物馆里的效果呈现,就是极尽可能做好每个细节和节点,这是值得表扬的。但任何一种状态做到了极致就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状态,就是用力过猛导致琐碎和凌乱,这种极致是设计师在拿捏尺度上一个很难逾越的痛点。

这个馆还有几个不得不说的值得行业学习和借鉴的做法,就是布展灯光设计和展柜玻璃应用。这个展览的灯光不能说完美,因为细心看能看得出来,顶部照明与墙面灯箱、灯带的结合是有细节缺失,这是小小的遗憾,但顶部照明基本上做到了见光不见灯,最大程度规避了眩光的可能,这是目前很多展馆都做不到的效果。但稍有保守的照明设计还没有打破照明设备与光线的主次关系,展柜上灯光还是在一定角度下形成观看阴影。这可能是我略显苛求完美的原因。但整体灯光设计明显是有专业的照明设计在细心完成这项专业工作。


值得一提的就是展厅所有展柜玻璃了,低反射玻璃的全面应用给这个展厅的空间尤其是柜内空间提升了一个很明显的档次,这个低反射玻璃在空间塑造上,尤其是柜内塑造上起到至关重要的提升效果,特别是遗址展示厅的独木舟玻璃房子上几块超大低反射玻璃,远远看去基本上玻璃消失不见,最大程度保护文物的同时完美呈现展示效果。虽然我深知低反射玻璃造价不菲,但这种材料呈现的优势还是在这个馆内体现得非常明显。

整个展厅在多媒体设计上,虽然个人感觉多少有点放大了多媒体效果在内容上的应用意义,但整个馆的多媒体效果做到了多年少见的一种意识,那就是让多媒体为效果和内容服务,而不是很多馆出现的效果只是为了实现一种多媒体手段。这话虽然有点绕,但细细看整个馆内多媒体的画面设计和应用方式,都是在控制画面效果展示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最简化互动方式,这是多媒体应用难得的节制,这样在效果呈现和互动方式上让人们忽略了多媒体设备手段,而专心在多媒体呈现的内容上了。

在火的祭祀多媒体应用上,设计师另辟蹊径用了电影语言表现手段——上帝视角,运用俯视的视角去表现内容,可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和看得懂的表现方式,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心里赞了一下,不知道设计师在用这种不多见的表达语言设计这个手段时是否真实向甲方阐述这个设计想法,但我还是看得出来设计师的一种态度,我想这也是设计师作品呈现时的性格表达吧。

今天是周一,是博物馆闭馆的时间,我比较幸运能够参观。我一个人独自参观拍照,这种悠然和安静是难得的参观感受,让我这篇测评不免在表达上与其他的博物馆测评略有不同,我想除了这个展馆给我整体的印象非常好之外,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来自于设计师专注的精神和多年沉淀的取舍以及对于设计的极致探索。我们很多时候在做设计时都会从很多非设计角度去考量设计作品,这时设计作品就成了一个项目,但如果把一个项目从设计作品角度去研磨和打造时,那成为作品便是这个项目的最终呈现了。


说到最后不得不说,我尽量秉承客观的态度去写这个测评,但其他朋友写的测评先入为主,无不在影响着我的观点和角度。我虽然尽可能客观评价,但却不能不说这个展馆很多细节的优秀让我多了一些赞美和认同。没有完美的项目,没有完美的设计,没有完美的博物馆陈列,我却通过这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看到了一颗追求极致与完美的设计师的心。
如果说西湖是人间美景,那湘湖就是尚存人间的仙界美景,这里有山、有水、有桥,有着八千年前泛舟跨湖的人类文明,有着讲述着八千年富庶美丽的湘湖遗址——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来  源|谋者文化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