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读丨黄乔生:在展览中讲述时代的呐喊声
— 十大精品 · 专家解读 —
人们常说,鲁迅是文学家,是思想家和革命家,还是严谨的学者,是颇有品味的美术鉴赏家。但是,无论其才能如何多面,业绩如何丰赡,首先鲁迅是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家的身份中,还应该特别强调他的“诗人”气质。虽然鲁迅的诗作不多,但其文字是呐喊之声,是描画之笔,是投枪匕首,立意高远,简洁凝练,字里行间充满了诗的力与美。
2021年,为纪念鲁迅诞生140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对“鲁迅生平陈列”进行了改版升级,以大量文物资料、雕塑和多媒体手段等展示作为战士和文人(诗人)的鲁迅走过的艰难曲折而成就卓著的道路。
鲁迅以其“为人生的文学”,以“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呐喊,走出一条独特的文艺、思想和革命道路。他在“多歧”的人生大道上,面对坎坷和磨难,做出一系列选择。道路选择决定了鲁迅的文学面貌和思想趋向。鲁迅的诗文沉郁顿挫,言志和载道一致,情绪和思想交融。展览按照鲁迅的人生道路选择、职业变化、生活状态改变的轨迹,从绍兴的生活到18岁出门求学,放弃科举考试就读新式学堂;从南京的军校到日本留学,从学习工科到医学又到弃医从文;从回国任教到从政,随着家庭的重组和生活状态,又从政界到大学,最后从大学教授成为自由写作的文人。鲁迅如同一个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兵士,他随时举起投枪,永远进击,永不休战,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时空中一颗光亮耀眼的明星。
鲁迅的人生经历丰富,展览如何将浩瀚的文物资料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在场地、展线有限的情况下,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表现鲁迅的品格和思想,需要寻找前后贯穿的线索。展览用四条线索表现“鲁迅的道路”主题:
第一个线索:鲁迅的照片。现存的110多张照片组成了较为完整的鲁迅形象,有横眉、有俯首、有微笑、有大笑、有哀愁、有怀疑、有沉思。日本时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断发照”,在北京师范大学风雨操场上的“演讲照”,50岁生日的“标准照”,穿着爱人所织衣物的“毛衣照”,与家人的“全家福”,还有生命即将终结时憔悴的面容,以及去世10天前与青年版画家座谈的组照等,展示出其人生的精彩瞬间。
鲁迅横眉冷对的容貌比较多,严肃端庄甚至冷峻,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人们照相机会较少,在如此的“隆重场合”都会不自觉地严肃起来;另一方面鲁迅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也决定其精神面貌。因此,与“横眉冷对千夫指”相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形象,在鲁迅一生照片中比较少见。在实际生活中,鲁迅是“俯首”和“横眉”两面兼具甚至是多面的。在某些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人们着力强调鲁迅温情的一面,出版物和展览中少用面容冷峻的“标准照”,而代之以“毛衣照”或其他表情温和、慈祥,甚至开怀畅笑的照片,如逝世前不久在木刻展览会上与青年们谈话的一张。
展览尽可能多地使用照片,并按时间顺序编排,以多重鲁迅形象构成贯穿始终,有时以特写、放大的手段集中表现,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为了弥补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没有照片留存的遗憾,鲁迅在绍兴和南京部分则用电脑合成的方式制作了童年和少年的图像。
第二条线索:用手稿展示鲁迅一生的书写历程。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有大量的鲁迅手稿,正是在2021年,博物馆参与编辑的《鲁迅手稿全集》78卷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鲁迅一生是书写的一生。观众从他的抄录、校勘和著述手稿中可以了解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他的课堂笔记、翻译手稿中感知其对外来文明的广泛吸收。年少时期的抄书,学生时代的课堂笔记,苦闷时期的抄碑,恋爱时期的情书,给母亲、兄弟的家书,给友朋和学生的书札,书赠文人学士、外国友人的诗稿等,鲜明地呈现一位大文豪的书写艺术和成长经历。鲁迅无心做书法家,但现今的书法字库里却有广受欢迎的“鲁迅体”。
第三条线索:用鲁迅的自述表现其人生道路上的情绪和思考。箴言式的文字是鲁迅文章的特色。读鲁迅,能感受到他那独特的文风,深邃、犀利,直达心灵深处,给人巨大的思想震动。展览的过渡节点选择的是鲁迅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重要关头,用鲁迅的自述文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条线索:贯穿展览始终的鲁迅诗句。展览的二级标题全部选用了鲁迅诗句:“炎天凛夜长”“度尽劫波兄弟在”“俯首甘为孺子牛”“于无声处听惊雷”“白眼看鸡虫”……用高度凝练的诗句表达不同时期鲁迅的思想状态、生活情态,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观念。总的来说,前三条线索无不与诗有关:照片线索有“诗配像”,如剪辫子后留影配合《自题小像》诗;手稿中不但有鲁迅题赠中外朋友的诗,也有友朋手书的唱和诗作;而鲁迅自述情志的段落,虽然大多是散文体,也都是诗一般精炼的文字。
展览以诗意呈现并且升华鲁迅作为战士和文人的主题,整个庭院的设计风格也与之相呼应。观众进入博物馆就能感受鲁迅“文人战士”的风采。庭院正中张松鹤创作的汉白玉雕塑《寒风傲骨》,雕刻出鲁迅身着棉袍,颈系围巾,在北方冬季凛冽的寒风中倚石而立的坚毅、冷峻、深沉的形象。展览序幕厅中央设置的艺术雕塑:一个镂空的三角形钢柱,上小下大,由鲁迅著作篇名和名言警句镶嵌连缀,拔地而起,冲向云霄。这是一座语言的尖塔,抑或文学家的如椽巨笔?钢柱从野草丛生的地面生长出来,这种生长象征鲁迅的开拓性、创新性、反抗性。在序幕厅周围墙面底部丛生蔓延的纤细微弱的小草之上,镌刻着鲁迅的散文诗《野草》的精彩段落。这些艺术呈现,连同开始的大幅油画《荒原上的路》,使展览诗意浓郁。
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展示了鲁迅去世前的活动,四条线索辐辏于一个空间:照片是鲁迅去世前几个月坐在门口所摄,自述则用他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手稿用的是鲁迅回忆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文章,二级标题选用鲁迅的诗句“从玆绝绪言”,题写于鲁迅与版画青年座谈的组照上方,展厅中间是放置在展柜中的上海民众献给鲁迅葬礼的“民族魂”挽幛。
最后一个展品,是将鲁迅一生最后一首诗、具有自传性质的七律《亥年残秋偶作》用繁体字、竖排、双行夹注方式呈现的,诗意的、经典化的升华将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联系起来,期望观众由此联想到序幕厅入口的献诗《鲁迅》:
……
将无穷远方、无数人们纳于灵台,
担负着人生的磨难,却甘愿作
孺子牛,是古老民族的坚卓风采。
如今,你激越的声音仍在时空回响:
要做真的人!勇敢而仁慈的
战士,铠甲上铭刻着诚爱和刚强。
作者简介:
黄乔生,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
本文刊载于《中国文物报》2022年8月5日第3版《战士与文人:“鲁迅生平陈列”的诗意呈现》
❖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 | 高文思 雪晓楠
审核 | 耿 坤
-END-
赵丰|开放共享的博物馆数字融合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欢迎转发,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