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月1日起施行!山西出台两个条例

新闻融媒体中心 山西新闻联播 2023-07-02


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2023年4月1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修复、利用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河流、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湿地保护、利用以及相关管理活动,还应当适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防洪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负责,加强湿地保护协调工作,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湿地保护工作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做好湿地保护相关工作,村(居)民委员会予以协助。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负责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负责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湿地利用的监督管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有关工作。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建立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


第五条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有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等湿地保护情况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综合绩效评价内容。


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情况,应当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第八条 鼓励、支持湿地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培养湿地保护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湿地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湿地保护、修复。第九条 对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确定的本省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结合本省湿地资源状况和自然变化情况,确定设区的市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本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上一级湿地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与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二条 湿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且面积二十公顷以上的,可以认定为省级重要湿地:


(一)国家和本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的;(二)国家级、省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三)鸟类集中繁殖地、越冬地、迁徙停歇地的;(四)鱼类等水生动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五)位于河流及其源头区或者其他重要水源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 (六)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提出省级重要湿地建议名录以及范围。


第十四条 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建议名录的湿地信息,由县级人民政府确认;跨县级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确认;属于省直单位管理的,由其主管部门确认。


前款规定的湿地信息内容包括湿地名称、行政区域、范围边界、总面积、湿地面积、湿地类型、保护方式、管理机构等。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建议名录的湿地信息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意见。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根据确认的湿地信息和专家评估意见,提出拟认定的省级重要湿地名录以及范围,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并依法向国务院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对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保护标志,注明湿地名称、保护级别、保护范围、举报电话等内容。


禁止擅自改变、移动和破坏省级重要湿地保护标志。


第十八条 一般湿地的名录以及范围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发布,并报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严格控制占用湿地。


禁止占用省级重要湿地,国家重大项目、防灾减灾项目、重要水利以及保护设施项目、湿地保护项目等除外。
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湿地,无法避让的应当尽量减少占用,并采取必要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选线审批或者核准时,涉及省级重要湿地的,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的意见;涉及一般湿地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省级重要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湿地分布、面积、水质、水量、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等变化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一般湿地的动态监测。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破坏湿地问题突出、保护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约谈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第三章 湿地保护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需要,依法将湿地纳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者自然公园。


第二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可以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三)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并且湿地面积二十公顷以上;(四)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五)拟建湿地公园的规划范围与其他自然保护地无重叠;(六)有明确履行管理职责的机构和健全的制度。


第二十四条 申报省级湿地公园,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查,组织实地考察,召开评审会,征求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意见后,向社会公示。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应当提交申请文件、申报书和影像资料。


申报书应当包括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的名称、面积、范围边界以及范围边界矢量图,土地权属,相关权利人意见以及明确履行管理职责的机构情况等内容。


第二十六条 省级湿地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不符合湿地资源保护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鱼类洄游通道;(三)法律、法规禁止的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省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


省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省级湿地公园内开展旅游活动的主体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


省级湿地公园内的危险地段应当设置防护设施和警示标识。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进入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区域开展旅游活动。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湿地的管理和保护,采取城市水系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提升城市湿地生态质量,发挥城市湿地雨洪调蓄、净化水质、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明确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等内容。


第四章 修复与利用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采取退养还湿、退牧还湿、盐碱化土地复湿、建立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湿地修复。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点状分布的小面积自然湿地和具有生态价值的人工湿地进行保护和修复,对主要河流两侧滩涂低洼地蓄水造湿,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先使用再生水,保障湿地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护湿地生态功能。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清淤疏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治理修复措施,加强对河流、湖泊范围内湿地的管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对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利用活动,制定分类指导意见。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适度控制种植养殖等湿地利用规模,防止对湿地生态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擅自占用省级重要湿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草原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湿地上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修复湿地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按照违法占用湿地的面积,处每平方米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违法行为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改变、移动省级重要湿地保护标志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擅自破坏省级重要湿地保护标志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湿地保护职责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档案管理条例(2000年9月27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9月26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山西省档案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2023年4月1日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档案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公布、信息化建设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档案工作,将档案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负责管理本机关的档案,对所属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等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指定人员负责档案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档案宣传教育,普及档案知识,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开展档案公益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档案事业发展的氛围。


第五条 鼓励建立档案服务相关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体系建设,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开展档案服务。


第六条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发展。


第二章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编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档案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组织开展档案理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开展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相关工作;(四)组织、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五)对有关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进行验收;(六)对本行政区域内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查处档案违法行为;(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确定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档案馆建设,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档案馆档案的收集和保护。


档案馆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收集档案范围和工作方案;(二)收集管理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三)整理和保护档案,并依法向社会开放档案;(四)为社会依法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五)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确保档案数字资源安全;(六)开展档案宣传教育,发挥档案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档案的收集和保护


第十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本单位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报送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内设机构或者工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及时修订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重新报送同级档案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收集整理应当归档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材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馆不得拒绝接收。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档案馆,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重要会议、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以及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重要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制定重要档案收集整理、移交保管、保护利用等制度。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经省档案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制定本系统专业档案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


第十四条 档案馆应当与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收集、整理、保护、利用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手艺技能等的档案。


第十五条 省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红色档案的保护和利用,明确红色档案的范围。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开展红色档案调查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红色档案认定,指导建立红色档案专题目录和数据库。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对红色档案采取分级分类保护措施,对重要、珍贵的红色档案,应当优先开展抢救和修复。


第十六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工作机制,配置适宜档案保存的库房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完善档案保护责任和档案库房内部控制等制度,加强档案保密审查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定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等安全措施。


对直接接触档案的档案工作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建立档案检查和处理情况台账,定期清点档案,检查档案保管状况。对受损、易损档案应当及时修复、复制或者作其他技术处理。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档案馆馆舍的建筑功能和用途。


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档案开放工作,对档案馆的档案开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档案馆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开放工作制度,并按照国家规定,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


馆藏档案的开放审核,由档案馆会同档案形成单位或者移交单位共同负责。尚未移交进馆档案的开放审核,由档案形成单位或者保管单位负责,并在移交进馆时将档案到期开放建议、限制利用意见、密级变更和解除、政府信息公开属性、向社会提供利用等情况,书面告知档案馆。


第二十条 档案馆应当根据职责权限和馆藏档案实际,会同档案形成单位或者移交单位依法确定延期向社会开放的档案目录,并报同级档案主管部门审核。


第二十一条 档案馆应当制定档案利用办法,明确利用的条件、方式、范围、程序等,并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公开。


第二十二条 档案馆应当设置专门的档案利用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提供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查询利用服务,逐步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融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第二十三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向社会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复制件代替原件。载有档案馆签章标识的档案复制件,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第二十四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可以通过报纸、刊物、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渠道,采取刊印、陈列、展览、宣读、播放、网络传播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档案。


第五章 档案信息化建设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应用系统、标准规范、人才队伍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并采取措施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第二十六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建立本单位档案、文秘、信息技术、安全保密等部门工作协同机制,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推进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等相互衔接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确保电子档案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并符合长期有效的保存要求。


第二十七条 纳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事项,属于归档范围的,应当按照电子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归档、备份、移交,不再以传统载体形式归档和移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按照电子档案管理要求,对形成的电子文件材料单独以电子形式归档和移交。


第二十八条 档案馆应当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利用。


鼓励和支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开展数字档案室建设。


档案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重要电子档案进行异质异地备份保管。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同级档案主管部门或者相关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年度档案工作情况。下级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向上级档案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年度档案工作情况。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对下列档案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一)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二)重要会议、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以及举办重大活动和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三)发生机构变动或者撤销、合并等情形的机关、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四)需要重点监督检查的其他档案。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发现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存在档案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受理投诉举报的电话、信箱、电子邮件地址等,接到投诉或者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或者举报人。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应当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制度。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档案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档案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安全保密措施等检查,指导其规范开展档案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改变档案馆馆舍的建筑功能和用途的,由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档案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 来源:山西人大网




 | 总监制:刘世雯  | 监 制:郝 刚 | 值班主任:段 巍 | 制片人:张 默 | 责 编:王 哲 | 图文编辑:郭瑾燕



其他人在看(戳下方标题)

2022年度山西环境状况多项指标创历史最优


我省11个为民工作室亮相


陈向阳当选长治市市长

山西三地人事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