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整版刊发《用音乐讲述陕西故事——西安音乐学院将音乐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和“基因”》
用音乐讲述陕西故事
——西安音乐学院将音乐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和“基因”
《陕西日报》记者 郭妍
11月6日下午3时,记者走进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作为西安音乐学院“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博物馆收集和展示了周、秦、汉、唐音乐文物、丝路音乐、世界非遗音乐艺术藏品,多角度、多侧面呈现与音乐相关的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传承、保护古代音乐文化。
艺术博物馆是西安音乐学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缩影之一,从象征礼乐制度的编钟编磬到精美绝伦的壁画,再到华美瑰丽的玉舞人、古朴雅致的乐舞俑……这里的每一件展品似乎都在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音乐传奇和故事。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基因”
大学是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基因。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西安音乐学院形成了以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代表的4大办学传统和优势。学校将这些办学传统和优势不断拓展,进而转化成为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积极开展“西安鼓乐”“秦派民乐”“陕北民歌”等优秀文化项目的研究和推广,用音乐讲述陕西故事,展示陕西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进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由华阴老腔、西安鼓乐、敦煌乐舞、新疆十二“木卡姆”4个板块组成的文化遗产展厅映入眼帘。展览以乐器展示、文字介绍、互动体验的形式生动鲜活地体现出整个博物馆新颖的展陈思路和文化育人功能。
其中,一套出土于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复制品格外引人注目,这套由苏州民族乐器厂于1986年复制的编钟,在学校各类教学和演出中不断亮相。在工作人员有节奏地敲击下,编钟高音昂扬,低音浑厚,整个博物馆都回响着穿越时空的悠悠古韵。
“中国传统音乐由无数先辈的智慧凝结而来,与音乐相关的文物积淀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情感与精神。”艺术博物馆馆长、古琴教授李村说,“西安音乐学院从陕西出土的与音乐相关的文物中撷取精品,力求勾勒出一个传承几千年的音乐世界,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从穿越历史的文物中感受中华文明鲜活的生命力。”
西安音乐学院将丝绸之路的音乐艺术瑰宝放在学术研究和艺术交流的重要实践平台上,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并依托这一国际化创新平台,举办了第三届“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校)长论坛”、首届丝绸之路音乐节,举办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十届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启动《丝绸之路乐舞大辞典》编撰、丝路合唱团和“一带一路”音乐文化数据库建设等重大项目,这些工作正是以时代精神为导向,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院校校长参观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
发掘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具有诗、书、礼、乐内涵的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音像资料出现以前,中国传统音乐流传主要靠曲谱等音乐书籍和乐器的传承。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曲谱和乐器早已失传,如今许多出土的乐器音色如何、怎样弹奏,后人已无从知晓。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采,音乐考古学应运而生。
“为了发掘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几十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工作。”西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杰介绍说,“学校将音乐与考古相结合,开展音乐考古学研究,从考古出土的各类与音乐相关的文物中,研究追溯早期音乐在律、调以及乐器材质、构造、声学方面的特征,力求揭示音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和音乐的美学思想等。”
陕西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古都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出土过大量的与音乐相关的文物,尤以周、秦、汉、唐的乐舞文物引人瞩目,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中的艺术精神,勾勒出中外乐舞交流、文化融合的发展历程。
从2017年起,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支持下,举办了“唯寄歌舞寓长安——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展”。该展览作为常设展览目前已经持续展出3年,接待众多参观者,所展出的周、秦、汉、唐4个朝代的与音乐相关的文物,不仅体现了陕西丰厚、瑰丽的音乐文化遗产风貌,更折射出作为古丝路起点的长安兼容并蓄的艺术文化品格,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
2018年5月,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石峁遗址出土的口弦(口簧),首次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与公众见面,包括口弦在内的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等石峁遗址出土乐器在博物馆共展出15天。据悉,石峁遗址骨制口弦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西安音乐学院研究生梁玉说:“通过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文物,我能够感受到中华音乐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华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更有共通、融合的文化魅力,如何继承创新、保持特色,将理论和实践支撑融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服务社会 传承千年西安鼓乐
11月4日,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联合省内媒体开展了“关注陕西地方音乐传承,聆听名家现场讲解与演奏”的线上直播活动。
活动现场,西安音乐学院鼓乐艺术团的师生们身着唐代服饰,为观众演奏了西安鼓乐的行乐《满园春》。演员们缓步行走,边走边吹奏, 笙、管、笛、鼓等乐器相互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
多年来,西安音乐学院用发展的眼光,去探寻中国音乐文化的文脉,求索其生生不息的未来。如何用音乐讲好陕西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重点思考的问题。
西安音乐学院一直致力于音乐的发掘、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以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艺术博物馆为依托的音乐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室、西安鼓乐研究所、中国琴学研究室等,长期致力于古琴修复、乐谱整理等与音乐相关的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其中,最有代表的是西安鼓乐研究所对世界非遗代表作——西安鼓乐的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古长安乃至今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大型鼓乐艺术,其中保留有唐代宫廷燕乐及唐宋词牌的诸多痕迹,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0多年来,西安音乐学院与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携手西安市大吉昌鼓乐社等6大百年老社,为挖掘、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得这个古老的乐种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唱出新时代的信天游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我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创建于1949年10月,前身是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为适应解放大西北战略培养文艺干部应运而生。1960年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更名陕西艺术学院。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
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明德教化、乐音至善”的校训,形成了“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为西北,为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陕西和西北地区建立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普及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大西北音乐人才的摇篮”。
为传承弘扬陕西优秀文化基因,学校深入挖掘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出“西安鼓乐”“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陕北音乐文化研究”“唐乐舞与敦煌乐舞”“中国琴学”等具有本土区域特色的优秀音乐艺术品类,培育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和高水平专家。同时,学校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和创造性科研力量。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陕北民歌的研究、传承、创新工作。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们,深入黄土高原,收集、整理陕北民歌的曲谱,录制民间艺人原汁原味的歌声,深入挖掘陕北民歌的乐谱风格、文化内涵,协调处理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同时连续多年招收陕北民歌演唱专业本科生,为地方特色音乐传承培养后备人才,自觉担负起“接、创、传”的光荣使命,推动陕北民歌放射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光芒,唱出了新时代的“信天游”。2008年,陕北民歌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民歌这张地方文化名片,已成为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立足学术研究,增强文化交流,提高社会关注,大力弘扬陕西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西安音乐学院的重要职能。面对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西安音乐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音乐学院的目标而努力奋进。
西安音乐学院表演的陕北民歌合唱《山曲好像没梁子的斗》
用音乐铸造文化软实力
(郭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大学是传承、创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文化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基因。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西安音乐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丰富文化资源新内涵,挖掘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为立德树人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出人才、出作品是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办学基础与特色。文化的繁荣兴盛看精品,精品的背后是精神。将陕西风格、陕西特色凸显出来,推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铸造陕西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迫切的需求。
作为文化、文艺、教育工作者,西安音乐学院的教师们努力扛起这份责任。他们围绕陕西特色文化,努力打造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反映和代表“文化陕西”的文艺精品。
在音乐人才的培养中,西安音乐学院坚持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使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期保持生机与活力,并对独具特色的本土音乐文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传承、创新。
未来,西安音乐学院将会同全省各方力量,合力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陕西建设,用音乐讲好陕西故事,为陕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END
推 荐 阅 读
双标兵!我校冯洁玉、田晖在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比赛中获佳绩!节目大剧透!300+西音师生备战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疫情期间减重40斤练出八块腹肌!这位仙音精神小伙,秀!超美!12名学生,18支舞,带你走进仙音学子的舞蹈世界。我校李立章教授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今天,你们都是仙音最靓的仔!优秀!两首仙音学子创作改编歌曲获奖!西音,71岁生日快乐!听说,你们都很想念西音的琴房……重磅盘点!带你回顾西音这一年!震撼首发!西安音乐学院为祖国70华诞献歌,超燃!投稿请发送至xcbjzt@qq.com
来源丨《陕西日报》11月18日第15版
责编丨刘晓雯
审核丨梁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