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逐风暴的人

苏镝坷 GQ报道 2021-12-14

一群年轻人,在广袤的大地上日行千百里,只为与大自然片刻的亲密接触。他们深入风暴中心,近距离感受风云变幻:乳状云、维纳斯光、幻日、环天顶弧;用气象仪器捕捉大气呼吸的每一瞬:雷暴逼近时的温度骤降,台风风眼中的片刻宁静;用镜头记录下地球一次又一次的嗔怒:暴雨、雷电、冰雹、台风、龙卷风……他们被称为“追风人”。

本文作者苏镝坷就是一名资深“追风人”,从2019年追击超强台风“利奇马”开始,他至今追击总里程数已经超过20000公里,进入过3个台风的核心区域,拍摄了大大小小上百场强对流。

在他的追风经历中,既有惊喜壮阔的时刻,又有险象环生的瞬间。他和他的追风伙伴们亲身感受着地球母亲的呼吸,记录下最新鲜、第一手的数据,与国家站数据并用互补,帮助超级计算机做更好的模拟和预报,以期降低灾害损失,这是他心目中追风人的责任。

以下是苏镝坷的讲述。



···············


追风人,这个词够浪漫吧!这可不是什么意识流词汇或者武侠玄幻小说里的角色,我们追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风”,而是实际存在的“风”——强对流和台风。

截至2021年,在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强对流和台风是两个“大头”,强对流和台风的预警防范措施和机制,也是目前整个气象领域最受重视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气象领域迫切需要一批在一线“冲锋陷阵”,能实时将最新的受灾情况和极端天气影响下的各项科研数据记录下来的人,而我们“追风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追风人圈子里的一部分人,喜欢在屏幕上看着各种气象数据进行“云追风”,另一部分则喜欢亲身进入天气事件核心区域,而我就是后者。在国内,实地追风者是非常稀少的,有追击天气系统经历的不到百人,我算是这部分人中比较有经验的了。比起传统追风者,我还有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就是用镜头记录这些风暴。


追风者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乌云、闪电、暴雨

在进入气象爱好者圈子之前,我是一名摄影人,我最早从2012年开始拍图,题材以科学摄影和纪实摄影为主。2014年我看到世界摄影大赛一等奖的照片,是关于台风的,当时我就非常感兴趣,去详细了解这张照片背后的台风海燕,以及相关气象背景,可以说就此入坑。


大概从4年前开始,我真正去探究气象相关的摄影题材,深入风暴的核心深处,让更多人了解到激烈天气的真实画面。近几年,我追击的台风有3个,包括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米娜,2021年的超强台风烟花,追击的雷暴(强对流)有上百个,近两年累计行程超过1万公里。如果按照追击所有的天气事件来算,加上去年的洪水追击,已经超过2万公里。


苏镝坷在测量气象数据


风是什么?
追风,顾名思义,一是追,二是风,所以首先要了解“风”是什么。对我们追风者来说,风不仅仅是刮的风,而是一个泛义词。它可以是一场风暴,一朵奇妙的云,还可以是一场晚霞,或者是一次彩虹,所以用一次天气事件来诠释最为恰当。

我们拍摄最多的就是强对流天气,最常见的就是雷雨大风和冰雹。风暴摄影主要就是着眼于拍摄云体的结构,比如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对流云团发展的过程,你可以看到云团顶部不断上升,发展出花椰菜一般的结构,而在下方产生了局部的暴雨,在夕阳下非常漂亮。这是2019年7月的一个傍晚,当天的大气条件很不稳定,地面又热又潮湿,空气受热向上抬升,凝结,就会形成这样一朵朵壮观的积雨云。

夕阳下的积雨云


这张是一个雷暴的云墙,云墙,顾名思义,像墙一样的云。云墙的形成较为复杂,通常需要较强的风切变。倘若你在现场,这种云将会带来无可比拟的震撼。


云墙

不同的云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像这样比较奇特的云,叫做乳状云,它一般仅出现在雷暴最外围的区域。当这样的云向你靠近时,就要小心,狂风骤雨极可能袭来。这是前段时间我在内蒙古追风拍到的乳状云,非常美丽,也是追风追到现在“品相”最好的乳状云。


乳状云


有时我们还能看到一种气势磅礴的陆架云,它是风暴内部的冷气流下沉的标志,这种云也是狂风暴雨的序章。

陆架云

最为刺激的可谓是这种像大盘子一样,在不停旋转的云墙,我们将这种旋转的雷暴称为超级单体雷暴(SuperCell Storm)。

超级单体雷暴

还有风暴过后,落日透过太阳边缘的卷云和层云带来的晚霞。

雨后晚霞

追风的过程,就是跟各种奇奇怪怪的云打交道的过程。追击天气如追剧,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这是我们所有气象爱好者公认的一句话。追踪天气事件是有故事性的,有开端,比如说风暴开始发展,这个系统不断地巩固壮大,也会发生形态转换,之后就会到达一个高潮鼎盛的状态——我们奔波几千公里、跑个一整天,有时只是为了那几秒钟的高潮。一旦追到了,这种成就感会让你觉得,这一趟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不过,无论有没有追到,对我们追风者来说都是一次向自然学习的过程。


接下来,就跟我们一起,完整地追击一个风暴吧!



一次山东的追风经历
今年7月8号,是长三角炎热的一天。副热带高压向北延伸,控制了大片的包邮区。同时,淮河以北,一股冷空气缓慢南下。根据数值预报,两者或将于3-4天后在苏北鲁南地区相遇,冷暖对撞,就会“天雷勾地火”,势必要有一次强对流过程,所以我和朋友讨论,决定于7月11号分别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目的地为山东潍坊。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在远距离的追风行程中,我们往往先以高铁、飞机完成大交通,这和大家印象中在大平原上驱车疾驰十几小时的“美式追风”有所不同。7月11号这天,我们先乘坐高铁前往济南,以此作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由于强对流尺度小,不稳定,常常出现预报在东面实际却在西面的景象,因此选一个交通较便利的枢纽中心作为观测和中转的地方尤为重要。

第二天早晨,预报向南调整,最新的数值预报认为,强对流落区稍微南移至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一带。于是,我们又乘坐高铁赶往潍坊,在潍坊租车南下——当大概的位置选好之后,剩下的两三百公里路就可驱车前往追击。对于实地追风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分析路网,需要找到既能保证开阔视野、一览风暴全貌,又能保持一定距离、保证人员安全性的路网。

到了中午,风暴如预期一样,在我们的南侧发展壮大。迫近风暴后,需要极强的实时信息分析能力,要判断风暴的移动方向,这样就可以在其预计路径上守株待兔。还要寻找风暴的可观测区域,任何一个风暴都可以分为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两部分。在上升气流位置,暖空气抬升着水汽凝结成云,降水少,观测视角好,适宜观测;而下降气流位置,冷空气带动着大量雨滴下落,降水强,观测视角差,甚至还会发生危险。因此我们都会在上升气流位置挑选良好的观测视角。


我们正在降水区外观测风暴,
左侧的丝缕和白色区域便是大面积暴雨


冷空气推着风暴向南移动,上下剧烈翻滚的乳状云预示着风暴内部强烈的气流运动,这种特征被一些美国追风者称为“鲸口”(Whale’s mouth),寓意为一旦进入这个区域,就好似进入鲸鱼的巨口一般,危机四伏,难以预料。因此,我们选择了一条与风暴移动方向平行的公路,并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鲸口”(Whale’s mouth)下翻滚的云

平行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该抉择,是更换目标,还是一口气拦截这个风暴,直捣黄龙。在斟酌之后我们不想放弃这块“到手的肥肉”,于是我们下了高速,驶向了观测视角更好的乡间小道,准备拦截它。

我非常喜欢站在风暴前进的正前方,等它直扑过来,去感受最猛烈的狂风暴雨,还可以拍到最好的画面。因此,我们必须命中一个很小的靶点,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确度要求甚至比气象资料图上的一个像素点还小,所以还存在一部分运气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安全问题,最佳的观测点不一定安全,有时还要做取舍。



我们总是会选择空旷的小路拦截风暴,
这样更安全,也能获得更好的视野


这个风暴很给面子,它的移动方向和速度非常稳定,磅礴的滚轴云不久就盖过我们的头顶,降水核心略带有绿色,意味着风暴中可能存在冰雹,绿色是云中的冰晶产生的光学现象。



云中的绿色发光,意味着可能存在冰雹


停车后,我们马上部署仪器和观测设备,随着降水核心的靠近,风势雨势愈演愈烈。此时雷达图上,我们正好对应着紫色的核心回波区域,所以我们是完完全全命中了核心!这个时候就躲在车里用心感受大自然就好了,如果你在现场感受这种狂想曲,你一定会感叹大自然的威力。

这里是降水最猛烈的区域,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雨幕被狂风推着飞速前进。风暴中心的冷下沉气流,会让追风者感觉温度骤降,汗毛直竖!此刻,我们的耳朵里只有狂风呼啸,还有雨水砸到车身上的声音,偶有“咚!”的一声,这是一些小冰雹砸在车顶发出的。我和同伴虽然同处一车,但必须大吼才能听见彼此的声音。遇上这种景象,追风者们都会高声欢呼,因为这是我们奔波千里的成果,所有人享受着这一刻,享受者属于追风者独有的极致浪漫!



被风暴的“巨嘴”吞噬


核心区中的狂风暴雨

几乎所有追风过程,真正处在风暴中的时间都是又漫长,又短暂。无论追击哪种强对流,几乎不出20分钟,天就晴了,此时如果阳光从一侧射进雨幕,你还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风暴过后的双层彩虹


紧接着,追击台风
今年7月,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广袤的西太平洋风起云涌,副热带高压以南的信风和来自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在一望无垠的暖池上相遇、碰撞、缠绵,形成了一条长达数千公里,宽数百公里的对流云带,气象学上称之为季风槽,台风“烟花”便是从这里启程的。

7月15日,在北纬20度,东经138度附近,一个结构良好、密实的云团引起了气象爱好者的注意——按照预测,它将稳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7月17日晚,这个云团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随即它被命名为“烟花”,今年的第6号台风。


台风烟花生命早期卫星合成影像


经过接近三天的发展,强度稳中有升的烟花打开了一个松散的台风眼,并“龟爬”到了冲绳岛链东南的太平洋洋面上——这里是太平洋著名暖流“黑潮”的老窝。台风的增强依赖于温暖的海洋,而比周围海域更加温暖湿润的黑潮,是很多台风理想中的增强地盘,这一点对于烟花也不例外:按照超级计算机的预测,它将在这里滞留两天,随后加速向西或者西北方向移动,逼近我国东部沿海。在黑潮的帮助下,它的风眼和环流如吹气球一般疯狂地扩大,扩大,再扩大。巨量的太平洋水汽蒸腾而起,乘着东风卷入烟花的环流中,被加速推向中原之地——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就是如此形成的。


逐渐巩固成型的台风烟花,打开了一个隐隐约约的台风眼

近年来,在台风灾害方面,我国的防治重心已经从“风”转变为“雨”,台风暴雨有“突如其来”“降水强度强”“难以预报”等特点,历数近年来导致我国受灾严重的台风,大家耳熟能详的导致寿光水灾的台风温比亚、让浙江临海全城告急的台风利奇马都是“雨台风”。身为气象爱好者,郑州暴雨不断上涨的伤亡人数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测到有用的数据,从而为我国在台风以及台风暴雨方面的预报做出贡献。


7月22日中午,经过妥善的准备,追风小队出发了。我们准备了拍摄设备、无人机、充足的食物和水、充电箱,这次还带了一个新东西——我搭建的一个简易测量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获取10秒级别的温度、湿度、大气压、结露点数据,还有2秒级别的风速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便能还原台风登陆时真实的环境。


我们正在路边测试仪器

按照超级计算机的预报,烟花将于7月24日早上到中午在浙江-江苏一带沿海登陆或者近距离擦过,登陆/擦过时强度在台风-强台风级,并且其后移速减慢,开始滞留。滞留台风带来的降水量往往是极其惊人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因此,这次追风计划,谨慎谨慎再谨慎!


我们追风小队的5名成员都是非常优秀的气象爱好者,本次出动了2辆追风车,我和王路澄是设备车成员,负责在狂风暴雨中部署仪器,测量数据,葛航飞、徐超轶、吴振一是导航车成员,为我们的追击提供保障。我们共同获得的台风中心的宝贵资料,将为中国气象爱好者账号的科普传播提供数据支撑,也会用于台风研究。我还要将电影摄影机送入台风核心区,拍摄震撼人心的画面,这些镜头将用于策划许久的纪录片,我相信,有了这些画面,人们能够真正地“看到”台风,了解其如何产生破坏,如何影响人。

到达象山已是下午的事,简单的休息过后,我们前往象山半岛的松兰山国家旅游景区沿岸,这是一座紧毗东海、开口向东的山,台风登陆时风力不会被沿岸岛屿和山脉削弱,从而有希望测到最大风速。

小队成员在酒店里讨论下一步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兰山北侧的一座小山丘上,有一座华东著名台风5612号台风温黛(Wanda)的纪念碑。1956年8月1日晚间,台风温黛迅猛登陆象山半岛,并向西北行走,深入内陆,其破坏力和登陆强度是华东台风之最,直到目前该记录仍未被打破,温黛引发的狂风和风暴潮导致接近5000人遇难,鱼米富饶的象山半岛一夜之间被夷平。


温黛是登陆过我国华东地区的唯一巨型超强台风,而抗击温黛,也代表了我国人民和自然灾害搏斗的最勇敢举动、最崇高精神。站在纪念碑前,我们小组成员心情异常沉重,人类不应该想着去战胜大自然,而应该学着如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追击台风,除了体验自然的澎湃、探究风云的精妙,也要重拾这种精神,敬畏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不易。


位于象山的台风温黛纪念碑

回到宾馆已是深夜,此时,云图上,烟花第一波显著的外围环流已经触碰到浙江东海岸以及各海岛。此时距离数值预报的登陆仅剩约1天时间,可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7月24号早上,我们醒来时惊诧地发现,超级计算机将登陆地向北调整了!


在气象圈,登陆浙中北的台风一向被称为“走钢索台风”,其原因在于登陆这个位置的台风路径变化大,不稳定变量多,超级计算机的预报时效和准确性相对较低,因此路径调整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我们的追风车在空荡荡的高速上驶向舟山

简单的讨论过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舟山,超级计算机认为烟花最大可能在这里登陆。我们沿着与海岸线平行的海珠路来回踩点,企图找到最好最安全的观测位置。台风离舟山已经近在咫尺了,即使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也能明显感受到风力增强,停在空旷地方,车身更是微微摇晃,迎风开门困难。


我们的宾馆选在了舟山东港——这是舟山东面面朝大海的位置,台风靠近以及登陆时这里将吹起东-东北风,使得最大风圈能够在这里完全上岸,有助于我们测到最好的数据。除此之外,这里海堤坚固,地势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不怕风暴潮倒灌或者洪水,能保证我们有最基础的水电供应。


7月25日早晨4点左右,咆哮的风声将大家吵醒,强风拍打在酒店的玻璃窗上发出低沉的怒吼。大家在酒店吃了几根火腿肠便匆匆上路。咆哮的风雨扑面而来,我们来到一片相对空旷平坦的位置,艰难地下了车。此时正值台风西北眼墙上岸,我们合力将风速计抬出来固定好,在三脚架的基座上压上了满满的桶装水,我扎起马步迎风蹲下,手握风速计以防其被吹倒。



小队成员互相搀扶着部署架设仪器

路灯、电线杆、路牌被吹得剧烈摇晃,风速计测得持续9-10级、阵风10-12级的数据——这是我们追风小队经历过最强的台风了,吴振一同学的眼镜还一度被吹到花坛里。安全起见,几分钟后我们撤回车内,以防暴露在室外太久导致失温。4时40分左右,太阳出来了,天空逐渐变亮,雨势减弱,但风势愈演愈烈,此时的狂风不仅裹挟着雨点,还夹杂着细碎的沙石,我们仅仅打开车窗几秒钟,车内便被灌了一层薄薄的沙子。


凌晨6时许,风势终于开始减弱,我们意识到要进入台风的风眼区域了,迅速将仪器部署好,静待数据的录入与上传。早晨8时许,风雨迅速减小,我们进入风眼了!烟花的龟速移动让我们拥有差不多8个小时在风眼里,一些小组成员出去查看风毁:成片的行道树齐刷刷地躺在地上,路灯路牌悉数倒地,红绿灯被拧成麻花。在海堤上,巨浪仍然不时拍打着岸边,海堤上的石像被前一晚的巨浪拍碎在岸边。



在烟花的风眼中,风平浪静,路边有树木倒伏


在屏幕前静候多时的成员们兴奋地喊着:有读数了!有读数了!测站的大气压传感器清晰记录下了登陆地的气压变化过程。追风小队发现,气压已经不再降低,再次证明我们处于风眼中,我们在“世界中心”!


自制的仪器测到的气压序列图


我们的责任

对普通人而言,台风只是一种刮风下雨的天气,而台风爱好者则赋予了它们以人类的情感:它裹挟的风雨是温暖的,有热带海洋气息;它像人类一样会行走,会喘息;它在云图上初生、发展、增强、巅峰、减弱、消亡,和我们人类的生命规律一致。

在每次追风中,我们能“零距离”感受台风,实地追风,就如同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打交道,而实地测量获得的数据,更是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更有力地预报、预防台风。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极端化,近几年近海大台风层出不穷:威马逊,彩虹,莫兰蒂,天鸽……这些台风或路径诡异,或强度难以捉摸,如何在这些台风来临时做好预报,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还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烟花台风眼内,小队在一个湖边观察水况

我国目前有2000多个国家站和4000多个自动站,但是在台风频发的华东、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地形、人口分布等因素,站点往往面临分布密度较小、不具备当地气候代表性等问题。此外,我国的测站主要采用的是1分钟时间观测,对于强台风来说,这种观测时间间隔显然太大了,因为强台风最强烈的风速和最低的气压往往只持续十几分钟,稍纵即逝。

而我们随身携带的小型测站,时间间隔是2秒级别的,是我国国家站和自动站观测频率的30倍,这种高精度的观测能够更加精密地反映出台风在靠近陆地过程中的强度变化,获得更准确详细的数据,与国家站数据并用互补,帮助超级计算机做更好的模拟和预报。

另外,我们也会做科普工作。有一些我们气象爱好者认为是常识的东西,普通大众可能并不清楚,有人会把台风和龙卷风、雷暴大风,甚至沙尘暴混淆在一起。还有些自媒体用来炒作赚流量,以台风为例,台风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可有些自媒体却戏谑什么“魔都结界”“普陀观音”,这种娱乐化的后果可能很严重,会让大众降低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

有些灾害,单纯看一些死伤数据,不身临其境很难感同身受,用难听的话说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等到亲临灾难的时候可能就晚了。因此,我们追风人做科普工作,就是帮助大众树立对灾害天气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不轻视也不恐慌,积极做好万全准备,宁愿十防九空,不可不防,是公众应有的观念。   

 


看完追风人的故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彩蛋,送你一个彩蛋


撰文:苏镝坷

编辑:王婧祎

摄影:苏镝坷

运营编辑:王大喵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