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贫民窟女孩到美国第一夫人:她是怎样一步步逆袭的

张坚 维罗阳光 2021-03-22



她是黑人,

从芝加哥南城“黑人地带”逃离

一路打拼成为律师业的佼佼者;


 她是公益使者,

一手开拓“公益联盟”,

从0开始做到全美几十个城市;


她是优秀女人,

支持丈夫的事业,又竭尽全力保护家人; 

她是前美国第一夫人,

公众认可度比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还高……


她是米歇尔·奥巴马。

一个为了消除种族、贫困和不平等

而振臂高呼的领导者。


人们不禁要问,

是什么让她的人生有了如此多的可能?




 

黑人,

这是米歇尔被外界认知的第一身份。

而逃离“黑人地带”的唯一出路就是努力学习,

考上大学。

 

父母结婚二十年,

没有度过假,

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两个孩子是唯一的投资。

 

打篮球出色的哥哥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米歇尔也幸运地考进了芝加哥一所顶尖公立高中,

学费全免。

 

尽管入学时总是害怕担心失败,

然而出色的成绩让米歇尔站稳了脚跟。

 

当她申请普林斯顿大学时,

老师告诉她不要制定太高的目标,

似乎在暗示,

成功并不属于芝加哥南区的小女孩。

 

米歇尔疯狂地努力,

证明自己就是普林斯顿的料儿。


当收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

她想跑去告诉老师是多么无知,

却突然领悟到,

无须向她证明任何事,

只需要证明给自己看就好。

 

幼年时的米歇尔·奥巴马


普林斯顿大学是另外一个世界。

在这座著名的常青藤学校里,

白人和男人占大多数。


白人学生认为她首先是一个黑人,

其次才是该校学生。

她又一次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不过她发现,

那些主导课堂发言的白人男生,

并不比自己聪明,

只是胆子大而已。


这个发现,让米歇尔放松下来,

她要做的就是争取好的分数,顺利完成学业,

就像高中时那样。


如果说在高中,

米歇尔可以代表她的社区。

在普林斯顿,

她就代表着她的种族,

为了挑战特权而奋斗。

 

被激发起的斗志显然带来了好的结果,

“少数派”米歇尔在课堂上发言多了,

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当别人问起她的家乡,

她脱口而出“芝加哥”,

并在后面加上“南城的”,

带着某种骄傲。

 

米歇尔内心有个习惯,

她将学业和生活列成list,

一项项地去完成。

“哈佛大学法学院”出现在她的清单上时,

意味着她要踏上一条罗宾逊家族从未走过的道路。


米歇尔·奥巴马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时的照片


她从小就喜欢在饭桌上和父母辩论,

并以此为乐趣。

做律师,

自认是骨子里的天赋。

 

她一直秉承的“付出努力,

得到回报”再次应验。

米歇尔毕业后回到芝加哥,

这一次不是省亲,

而是去一家高端律师事务所上班,

不在南城,在市中心大楼。


这座楼,

米歇尔上高中时每天坐公交车都会经过,

那时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

自己有一天会坐在47层的办公室,

穿着阿玛尼职业套装,

享受着私人订制的红酒,

赚着比父母一辈子都高的薪水。


米歇尔想起父母一直给予她的教导:

“要自信,不要给自己设限,

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追求想要的任何东西,

而且一定可以得到。”





1989年,

上司安排米歇尔为一个暑期黑人实习生做督导,

同样来自哈佛大学法学院。

米歇尔起初对这位学弟的印象并不好,

第一天上班就迟到,

连名字都有点奇怪——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奥巴马是顶着“天才”的名气进入这家律师事务所的,

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

在芝加哥工作几年后,

他才考取哈佛大学法学院。


奥巴马的波澜起伏与米歇尔的按部就班形成鲜明差别,

这让米歇尔有了进一步了解他的兴趣。


年轻的奥巴马


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的黑人,

母亲是美国的白人,

自己出生在夏威夷,

而后在印尼生活了四年。

这位年长米歇尔三岁的“学弟”,

去法学院前,

在咨询公司干过半年,

之后深入芝加哥基层社区,

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创造工作机会,

但他遭到了黑人和白人的双重嘲笑。


奥巴马意识到,

一个伟大的变革,

不仅需要基层的努力,

还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推动,

所以他报考了法学院。

 

米歇尔承认自己之前对奥巴马那些传言有抵触,

但了解奥巴马的经历后,

觉得眼前这个瘦高男人有一丝丝的优雅,

开始崇拜起来。


 

年轻的奥巴马


奥巴马不像其他暑期实习生那样,

一开始就表现自己,

力图在毕业后谋求正式职位。

因为眼光够远,心才会静。


当他写出一份三十多页的公司备忘录后,

成了律所红人,

合伙人破例邀请他参加高层会议。

 

米歇尔和奥巴马的友谊一天天建立起来,

对于泡酒吧,

奥巴马更愿意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研究城市住房问题。

 

在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哈佛大学法学院,

米歇尔和男生都有过约会,

但随着毕业季来临无果而终。

她后来表示:

“我的家人信誓旦旦地说, 

没有一个男人会忍受我。”

 

虽然对奥巴马有感觉,

却不能影响自己正在进行的终极计划:

32岁之前成为这家律所的权益合伙人,

所以她将这份感觉埋藏在心底。

可是,

奥巴马却在一天下午将这种气氛打破。

 

米歇尔和奥巴马


奥巴马列出了他们适合约会的理由,

合得来,

都是单身,

最主要的是能让彼此开心,

米歇尔并没有接受。

 

暑期实习结束之前,

奥巴马和米歇尔一同参加了庆祝party,

在回来的路上,

想着每天都在一起工作的伙伴即将离开,

米歇尔的心被刺痛了。

这样自信、认真、胸怀大志的男人总是会成为焦点,

恰好在自己的身边。


“我可以吻你吗?”

奥巴马问正在吃冰淇淋的米歇尔。

对事业和这个男人的种种担忧,

瞬间被一个吻甜掉了。

 

1989年,

米歇尔拜访奥巴马在夏威夷的家。

在那里,奥巴马将自己的一切向米歇尔敞开,

包括对家人的爱以及对女性的尊重。

 

1992年,

二人结婚,拥有人生第一座小公寓。


 “我喜欢听他缓慢的声音,

喜欢看他在我讲了一个笑话后变得柔和的眼神。”




 

米歇尔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

讲的是在美国,

律师群体普遍感到疲劳、有压力和抑郁,

特别是女性律师,

她感同身受。


她觉得做律师更多是寻求他人的尊重和高薪。

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抗拒,

缺乏成就感。

如果不做律师,还能做什么?

又担心挣不到足够的钱偿还各种贷款。

 

母亲的建议是,

“先挣钱,然后再考虑成就感的事。”

 

在接连经历闺蜜和父亲去世后,

米歇尔强烈的感受到:

生命短暂,不能浪费。


如果自己死了,

别人只记得她为哪些公司做过抗辩诉讼。

这股信念让她决定从律师事务所离职,

却并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经人介绍,

她进入了芝加哥市政厅工作,

担任市长助理,

薪水是做律师的一半。

不过,她内心厌恶政治,

认为政治就是压迫黑人的工具。

 

奥巴马是唯一一个鼓励米歇尔大胆去做的人,

他告诉米歇尔,

“想着会让自己开心的方向前进,

我们肯定不会变成穷人。”


米歇尔安定了下来,

她负责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门工作,

直接为民众服务,

这让她感觉十分有趣,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体验着芝加哥。

 

奥巴马夫妇和长女


除了事业,

她还想做一名优秀的妻子,

平衡工作与家庭成了米歇尔新课题。

 

一家非盈利组织“公众联盟”邀请米歇尔加入,

担任芝加哥分会的执行董事。

新的领域从0开始,

非盈利的性质意味着薪水比市政厅助理还要低很多。

自己每个月还有600美元的学生贷款要还,

奥巴马也要还学生贷款,

一切看起来都很荒唐。


奥巴马支持她再次冒险,

自己宁愿多打几份工。

夫妻之间的默契,

有一半是天生的缘分,

有一半是生活的沉淀。

 

相比讨厌的政治,

米歇尔喜欢这份可以培养领导力的工作,

并认同这个机构的愿景:

致力于招募有才华的年轻人,

助力新一代社区领袖的培养。

 

“成功还是失败,完全取决于我的努力,

而不是我的老板或其他任何人。”

 


米歇尔将“公众联盟”视为自己的孩子,

她寻找捐赠人,吸纳盟友,

挨家挨户地争取社区居民的支持。

一个个优秀的年轻人被遴选出来,

分布在各个社区基层机构,

每周聚在一起讨论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米歇尔会及时指导年轻人工作,

在这里,

她感受到了丈夫奥巴马曾经的战斗场景。

 

“我从未如此快乐过。”

米歇尔在一次项目会议上分享。

 

在米歇尔的全情投入下,

“公众联盟”不断壮大,

在芝加哥和全美二十几个城市都建立了分会,

这份工作成为米歇尔职业生涯中

最值得满足的事情之一。


而让她成为世界的焦点,

则是她另外一个选择。

 




奥巴马有了一个州参议员的参选机会。

在征询米歇尔的意见时,

对政治的厌恶让她本能想拒绝,

可是如果丈夫能在政坛上有所建树,

凭什么阻止他呢?

当年自己离开律所冒险,

站在身边的只有奥巴马。

 

米歇尔深入社区调研,

为奥巴马拉票,

1996年11月,

奥巴马成功参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事业和家庭的平衡让米歇尔非常享受。

 

“公众联盟”发展三年已经步入正轨,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米歇尔换了一份芝加哥大学设立的负责社区关系事务的工作,

让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1998年和2001年,

米歇尔诞下长女玛利亚及次女萨沙。

从二人世界到一家四口,

米歇尔转换着角色。

小女儿还在吃奶,

大女儿刚上幼儿园,

奥巴马为了事业经常不在家。

为了节省费用,

她不得不让保姆离开,

这样的辛苦让米歇尔有点喘不过气。


为了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全职工作薪水,

她去面试了新工作,

带着萨沙一起,

一边回答面试官的提问,

一边注意萨沙的尿布是不是漏了。

 

米歇尔每天早上4点30分起床,

工作和家庭渐渐磨掉了她的耐心。


奥巴马每周一次回到家,

迎接他的是暴风骤雨。

他们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吵,

一次又一次,

她宁愿奥巴马退出政坛做某个朝九晚六的工作。

 


婚姻出现裂痕,

如果放任自流,

很容易走向解体。


米歇尔和奥巴马谁都不想跌落悬崖。

在经过专业婚姻咨询后,

米歇尔了解到,

与其抱怨丈夫缺位,

不如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

妈妈过来帮助照顾孩子,

她利用这个时间去健身,

让自己保持活力。


她不想让孩子认为生活是要等男人回到家才开始,

于是给女儿们制订了严格的吃饭睡觉计划,

每天下午6点半晚饭,7点洗澡,

接着是读书、拥抱,8点熄灯。

米歇尔对两个孩子讲:

“我们不等爸爸,是他要赶上我们。”


四十岁的她化身超人,

让两个孩子健康活泼成长,

有时会称赞自己效率奇高。


她的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在医院和社区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

但为了支持丈夫的雄心壮志,

她不得不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收敛”,

为家庭生活留出更多的精力。

 

米歇尔说过:

“我渴望规律和秩序,而他不。

他可以在海洋里生活,

而我需要一条船。”





在担任五年的州议员后,

奥巴马在2004年秋正式参选国会议员。

决定之前,

米歇尔让奥巴马做出承诺,

如果竞选失败,

就要退出政坛,

谋求一份正式工作。

 

最终,

奥巴马击败了众多竞争者,

赢得了70%的选票。

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最具意义的是他闯入了一个黑人未曾进入过的全新领域。


米歇尔为奥巴马感到自豪,

她知道,丈夫不仅属于自己和女儿,

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他。

 


奥巴马变成了空中飞人,

更加忙碌了。

而米歇尔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每天在健身房、办公室、超市、家不断切换。

唯一让她感觉变化的,

是从米歇尔·奥巴马变成了国会议员奥巴马的夫人。

让丈夫定义自己,

令她感觉到不适。

 

奥巴马对外宣称,

“竞选总统是一个家庭决策”,

意思是如果米歇尔同意就可以。


从小在南城长大,

让米歇尔极度渴望安全感。

这个早晨会在家里乱扔袜子、睡觉会打呼噜的男人,

万一失败极有可能是致命的。


如果决定参选,

全家人的隐私就会暴露在所有美国人面前。

他们之间就这个问题谈过多次,

有愤怒,有泪水,最终米歇尔妥协了。


她爱他,对他的能力有信心。

但她又有怀疑,

一个黑人,怎么可能赢?


 


米歇尔见到那些支持者,

在冰天雪地中高呼丈夫的名字,

仿佛看到当年自己为了逃离“黑人地带 ”的斗志。

 

民主党有九位候选人,

其中包括支持率最高的希拉里。

媒体和选民对奥巴马这位黑人候选人有着双倍的挑剔,

他不能有任何失误。


米歇尔也进入角色,

独自去社区演讲,马不停蹄,

为了保持衣服靓丽,不敢吃鹰嘴豆泥;

不敢喝太多水,因为没有洗手间可以用……

 

她和两个女儿用微笑和信任,

陪着奥巴马在爱荷华州击败希拉里,

树立了真正的信心。


接下来,

他们奔赴内华达州、南卡罗纳州、新墨西哥州……

不断分享他们在爱荷华州取得胜利的信条:

改变,真的是可能的。

 

他们经历了二十个月的巡回演讲,

走遍五十个州,

白宫第一次住进了黑人。

 

贝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米歇尔成了第一夫人。


他们的胜利,让黑人族群欢呼:

“我是一名医生,我再也不是一名黑人医生了……

所有一切都变了。”

 


在度过不可思议的时刻后,

米歇尔讲目光投向妇女和儿童。

她为妇女争取同工同酬,

鼓励人们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邀请学生与自己一起打理白宫菜圃,

传递儿童健康饮食的信念。

 

2012年11月奥巴马连任后,

米歇尔发起“飞得更高”项目,

确保更多低收入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与培训。


在当今美国,

尤其是黑人孩子和少数族裔的孩子缺少机会。


她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来鼓励他们,

“我与你们没有什么不同,

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

唯一的原因就是,

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做了很多选择。

你们听到了吗?

选择。




 

米歇尔的工作也曾遭受过质疑,

然而她展示出的坚韧、相信、改变的品格,

让她的支持率远超奥巴马,

成为一个从芝加哥工人阶层上升到美国精英阶层的模板。

 

做了8年的第一夫人,

总有一天要告别。

米歇尔在回忆录《成为》中谈到,

“你从世界上最著名地点的那扇门最后一次走出时,

你需要从很多方面重新找到自我。”

 

她说“成为”是一个进行时,

是一种前进的状态,

一种进化的方式,

在这条道路上,

你看不到终点。

成为之路永无止境,

因为个人的成长之路永不停歇。

 

而让“成为”发生,

不能祈求别人给你,

需要自己争取。



就像米歇尔那样,明白生活的艰辛,

在人生的三个重要窗口期:考大学、求职、求偶,

从律师、公益组织负责人到妻子、母亲和第一夫人。


在每一个身份中间,

不给自己设限,

越努力,选择机会越多,

离成功就越近。




< END >




文章来源:正反读书

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删除。


记录北美生活 有态度 有温度

力读人间好书 有广度 有深度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加关注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欣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