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年风云人物邢燕子,如今在天津过着这种生活……

维罗阳光 2021-03-22

建党80周年,曾经在中国大名鼎鼎的邢燕子和丈夫王学芝来北京看展览,这是结婚以来,夫妻俩惟一的一次共同活动。


这天上午10点,天津市老干部局,小合唱的排练刚刚结束。在一群老太太中间,我很容易就认出了邢燕子,她皮肤黝黑,看上去朴实而健壮(后来才知道,她有很严重的冠心病,刚刚住了三个月的医院),脸上的笑容很明朗,有着经过大风大浪之后的淡定与从容。


她本来要参加麻将比赛,因为记者的到来,她决定放弃了。“是要记分的。”


听得出她对此不无遗憾。退休以后的邢燕子活动很多,是合唱队员、麻将协会会员和书法班学员。


邢燕子的家在北辰区的一个四楼上。


客厅陈设简单,墙上悬挂的放大的老照片格外惹眼,它们记录了年轻时的邢燕子被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光荣时刻。


老伴出去“转悠”了,邢燕子笑呵呵地说,我们这婚姻啊,世界上也少有!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那么高的思想,我从天津回到老家是为了跟爷爷做伴的。”


单纯的少女邢燕子一回村就被安排在食堂工作,17岁的她什么都不会做。


有一天,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她看着,一会儿粥溢出来了,邢燕子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只好大喊:“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粥都要跑出去!”


叔叔大爷们呵呵直乐说:“你给它磕头,它就不跑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全国的知名人物。


邢燕子出名是在1960年。她所在的天津市宝坻县大钟公社司家庄大队是个穷村,村里劳动力少,她先是组织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来干脆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很快,从 7个人扩大到了16个人。邢燕子带着突击队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


当时正值农村遭受天灾人祸最困难的年头,许多回乡知识青年与农民纷纷流入城市躲避饥荒,正需要树立一个“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邢燕子的事迹立刻在全国造成一个空前的宣传声势,各大报纸、电台以及《中国妇女》、《中国青年》纷纷报道,邢燕子还被邀请到福建前线和各地学校做报告。“一出名来信的就多了,成麻袋成麻袋地装。”


这些信里自然有不少表达爱慕之情的,其中很多都是部队里的干部。本来树的是扎根农村的典型,万一邢燕子对外面的人动了心,影响可就大了。


“党对我的婚事就开始重视了,特意从唐山地区调来一个副书记,专门对我加强培养。最后替我选了村里的生产小队长王学芝。”


王学芝家是“困难户”,他1956年入党,是个老党员,思想好,政治可靠,是党认为的最合适的人选。


我问邢燕子:“你当时喜欢这个人吗?那时候你就真的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邢燕子一摇手:“我不愿意。他家穷我倒没怎么考虑,主要是他岁数比我大六、七岁,我嫌他太大了。可是我爷爷喜欢他,爷爷说他老实厚道,将来不会出问题,我听党的话也听我爷爷的话,就这么着我同意了。”


1961年,21岁的邢燕子要结婚了。他们穷得什么都买不起,公家给做了两床被子两床褥子,又给了几尺布票。邢燕子就做了一身衣裳。然后集体吃了一顿饭。


邢燕子嫁过来,公公婆婆只好出去借宿。三天后,新婚的邢燕子就和丈夫搬到了早年喂驴的小棚子里,那个小棚子宽不到5尺,长不到6尺,站起来直不起腰,一下雨就漏。


“就是这样我也没后悔过,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没后悔过!”


没吵过嘴,也没说过贴心话


“我们两人从结婚到现在从来也没吵过一次嘴,可是也没说过贴心话,更不像一般的夫妻那样一起去逛个马路什么的,看电视也是这些日子才看到一块儿。”邢燕子说。


那些年,邢燕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职位越来越高,最多的时候从村、公社、县、市到省,从妇联、共青团到贫代会大大小小16个职务,“经常半夜三更从被窝里被掏出来去开会”。


丈夫一个人在家不会做饭,熬的咸粥就着馍馍吃都咸。孩子出生以后,他又承担起了原本该是妈妈的责任。


“我第一次去党校学习,我们老二整整嚎了二十多天,一吃完饭他就得抱着孩子出去转,半夜里孩子都会起来闹,哭喊着要妈妈抱抱。整整二十多天呀!”


那个年代,对领导要求非常严格,组织上决不允许领导的家属沾光,所以邢燕子当了市委书记,她的农民丈夫却不允许进城。“我也比较注意这个问题,告诉王学芝,今后有事你去是去,但就是别去找我。”


她能看出丈夫不太高兴,但从来也没听他提过一句意见。甚至邢燕子怕孩子多了影响工作,背着他去戴了避孕环他都没有怨过她。


在邢燕子的印象中,他只有一次表达了自己些许的不平。


那已经是1987年,他刚刚被转为非农业户口,在天津市找了个园林队里的工作,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钱。


那次,他对邢燕子说:“我们单位是共产党员的都是当领导有头衔的,就我这个老党员是工人。”


王学芝虽然文化不高,但肯钻研,有技术,再加上人忠厚老实,很得人缘,年轻的时候就在村里当生产队里的小队长,后来当大队长、民兵连长、副业厂厂长。因为娶了邢燕子,他原本可以浓墨重彩的人生变得轻描淡写。


邢燕子说:“我身体不好,他快七十的人了,给我做了一年的饭,还管接送孙子,衣服也都是他洗。他怕我在家里呆着闷,老叫我出去散散心,要不我咋总不在家呢?过去说解放妇女,我说我现在解放得都过了格了。”


说着就是一阵爽朗的笑。



我迟疑地问:“您觉得他是心甘情愿的吗?”


“我觉得他是的,如果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俩都不会有今天了。他对我忠诚,我对他也忠诚。”


有人说邢燕子,你就抱着这个“烟囱”不放吧。邢燕子问我:“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有一种说法,人死的时候不想走就会死死抱着烟囱不放。别人就是这样形容我对他的忠诚的。我说:我不跟他跟谁呢?他跟我过了几十年的苦日子。”


变的是政治,不变的是实在生活


送记者离去的时候,邢燕子忽然笑起来:“我这一生啊,就跟说笑话似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全是急转弯:我没想出名出名了,还闹到中央去了;我没想当官,却有了那么一大堆的职务;可是等我想继续革命工作的时候,却突然什么也不让我干了……你说是笑话不是?”


邢燕子的一生都是被党选择的,无论经历多大的政治风波,从来也没有违背过党的意志,她感叹自己这一辈子“值”,却分明又透着些隐痛。


她最受不了的是有一本刊物介绍她是“文革干部”,她说自己是1960年出来的,和文革没有什么关系。


1976年邢燕子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直到当时的中组部长胡耀邦说了一句话:“邢燕子是党培养起来的,不是四人培养的。”


她的问题才算清楚了。


到了1981年,四十多岁的她突然被调到了一个知青农场。


那是一个生活条件比他们村庄更差的地方,杂草丛生,蚊子成堆,虽然还担任着天津市的市委书记,她仍然要去拾柴火,自己到地里打井,挑水,去养猪场干活。


“我不知道组织上让我来的目的是什么,我的两个孩子从宝坻到了这么艰苦的地方,学习都耽误了,到现在他们的文化也不高。”


邢燕子真正退休是在2001年,退休前的岗位是北辰区人大副主任。


对于邢燕子来说,今天仍然能够握在手里的,是那个党为她选择的丈夫和实实在在的生活,还有几个激情岁月里结识的好友,比如郭凤莲,比如唐克碧,她们经常在电话里倾听彼此。




延伸阅读:

文革中毛泽东喜欢的大红人邢燕子近况



                  邢燕子近照


40岁往上的人,大都知道邢燕子这个名字。邢燕子属大龙,今年已整整78岁了。


光阴似箭呀,当年郭沫若曾根据她的事迹写过一首《燕子歌》,可谓风靡一时。


自那时起,不管她走到哪里,人们都知道她是邢燕子。尽管如今她已步入老年,人们也还是亲切而习惯地称她“燕子”。



     

1964年12月26日,正逢毛泽东主席71岁生日,平生喜欢不公开过生日的毛泽东打破了这个规矩。


那天散会后,邢燕子和另一位江苏盐城的知识青年代表董加耕应邀参加了毛主席的生日聚会。


她被安排坐在毛主席的右手边,董加耕坐在毛主席的左手边。同桌的还有北京市市长彭真、大寨大队支书陈永贵、大庆铁人王进喜、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还有罗瑞卿、曾志、谢富治等人。


这一天,毛泽东喜爱的女儿都没有参加。在席间,邢燕子为毛主席点烟时,听见他风趣地说:“今天没让我的孩子来,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不下乡,没资格,不配。我要坚决坐在群众一边。”

             


                     

毛泽东接见邢燕子


       


邢燕子曾经5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3次地受到周恩来接见,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典型,当过中央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区人大副主任等。自2001年退休后,邢燕子在家里过着属于她自己的平常生活。


她住在天津市一个居民小区90平米的单元房内,两个儿子都已各自成家,家中只有她和老伴,还有一个“没她不行”的小孙子。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她违背了父母让她留在城里工作的愿望,执著地来到天津宝坻大钟庄乡司家庄村下乡。


初来乍到的邢燕子闹了一堆笑话,一次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她看着,不一会儿粥溢了出来。从没做过饭的邢燕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急得大喊:“来人啊,粥都跑出来了!”叔叔大爷们呵呵直乐说:“傻闺女,你给它磕个头,它就不跑了。”单纯的邢燕子立马冲着灶台就跪了下去,咚咚地磕头。



 司家庄村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村子里的壮劳力去外地支援建设,剩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于是邢燕子开始从食堂走进田野。


当时,邢燕子不太会干农活,只有卖力气地干,干不完就不休息。不但如此,有些文化的她就跟几个伙伴组织了幼儿园,一下子让20多个青壮年妇女腾出手来下农田。


随后,她干脆组织女团员成立了“燕子突击队”。她带着突击队员,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


她还带领队员们种下430亩 “六九麦”,向荒洼要粮,让“燕子突击队”闻名全国。

   

邢燕子的事迹被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曾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开会时作为代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外,她绝大多数的生活仍然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养猪、起猪粪、打猪草,并且她是个不带薪的市委副书记,生活拮据,甚至经常和丈夫到大洼里拾柴禾。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了下来,邢燕子总是那么简朴、平和,一身朴素的衣装,黑褐色的脸膛,一口天津宝坻老家的乡音,透着真诚坦率———她还是黑土地上的一株红高粱,心里装的还是当年的一团火,那么炽烈热情。


邢燕子说:“我是农民的女儿,仅有初中文化,改变家乡面貌是我的本分,当年很自然地留在了农村,这本来很正常。后来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我有时被推到巅峰,有时被抛到深谷,在别人看来,好像咋着了似的,但我心里一直很坦然……凭心而论,我真不是当官的材料,能有今天,确实很幸运。现在跟当官时没什么两样,我这只‘燕子’飞到哪里,都遇到关心我的人,都有人记得我,这是我最大的荣幸。”



邢燕子与老伴儿王树芝

         

说到自己的老伴王树芝,邢燕子便不由得露出欣喜的微笑:“我得向他学习,人家心肠忒宽,啥都不怕,爱咋咋的。


王树芝当年在村里当小队长,跟邢燕子一同出工干活。后来邢燕子各处开会,都是王树芝用自行车驮着。邢燕子出了名,有人开玩笑地说,燕子,不换个更好的吗?邢燕子说,那可不行,人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这只“燕子”既然落到这树“枝”(芝)上,就不能乱飞了。


那些年,老王在家又当爹又当妈;现在老王和邢燕子近况很好,小孙子在他们身边,邢燕子血压不稳定,接送孙子、买菜做饭,老王全包了。他已经退休,每月拿着几百元钱,用燕子的话说,吃不了的。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前些年,邢燕子和董加耕、侯隽等共同参与了上海知青的联欢聚会等一些知青活动。


邢燕子近况如今很幸福,她和丈夫,一对土生土长的农民,如今相依相守在大城市里,过着幸福的晚年。



记录北美生活 有态度 有温度

力读人间好书 有广度 有深度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加关注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欣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