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志刚到金德强,看精英知识分子的堕落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微信公众号“玖点杂货铺”
ID l gh_0b88f94df30c
作者 l 敏敏郡主
2021年4月5日,大货车司机金德强在超限检查站服毒自尽。生前留下遗书,为了替广大卡车司机说句话,以死引起领导的重视。
这一事件很快在自媒体刷屏,唏嘘之余,有人想起了18年前的孙志刚案。
2003年3月17日晚上,时年27岁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为没有暂住证,被带到黄村街派出所,后被送到“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住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次日(3月18日),被送到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
3月20日,孙志刚死在救治站内。
救治站的护理记录上简单写着死因:“脑血管意外、心脏病突发”。
这一结论让孙志刚的亲人无法接受。这个年轻人,大年初六才刚离开家,还踌躇满志的说,要好好回报父母,回报为供他念书而很早辍学的弟弟。
孙志刚家人
4月的一天,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陈峰,收到一则短信,是网上认识的一个大学生发给他的。她说,一个朋友的朋友在收容站莫名死亡。她并不知道太多细节,只知道死者刚从大学毕业,名叫孙志刚。
凭着职业敏感,陈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线索。在请示报社领导后,陈峰和同事王雷开始了对这一事件的采访调查。
采访调查的过程,百折千回,无需赘言。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层层包裹的真相渐渐解开,令王雷和陈锋“一股寒意从后背升起”。
王雷和陈锋用最快的速度,把稿子赶出来了:《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稿子见报以后,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随即成为舆论的焦点。北京以及全国的大量媒体详细跟踪报道孙志刚事件,并且曝光了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同一性质的案件,一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
有多位法学学者上书全国人大,请求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启动特别调查程序,一批专家教授、知名学者还就“孙志刚案”进行了专题研讨。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勇气,也看到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担当。
广东省、广州市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全面开展调查工作。致孙志刚死亡的有关人员均受到惩处,一人死刑,一人死缓,一人无期,另有9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刑。广州公安、民政、卫生均有人因孙志刚案受处分。
孙志刚去世后3个月,2003年6月22日,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施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从收容到救助,一词之差,彰显了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没有携带证件而被收容遣送的事情,也没有再发生过孙志刚类似的悲剧。
这几天,尽管金德强自杀事件在中文社交平台上热度不减,但很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有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也没有学界大咖的法理分析。
为金德强发声的,基本都是一些人微言轻的自媒体,那些真正有份量的媒体和学界精英,几乎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要么含糊其辞,要么沉默不语。
今天(4月10日),河北唐山市发布了金德强自杀案调查结果:
“依法将车辆引导至治超院内暂停”,
“尚未实施处罚行为,双方无过激言行,也没有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
“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其从裤子口袋内掏出事先购买的农药快速喝下。”
“在场人员立即将其送往医院……”
按这个通报结果,给人的感觉是,金德强的死与治超站没有关系,治超站的工作人员没有过错。
这样一份通报,显然很难让人信服。在微博上就出现了大量质疑的声音:“骗傻子呢”,“罚款还没实施,这锅甩得可以”。
但是,仍然很遗憾的是,主流媒体仅仅是转发这则通报,学界精英则继续保持沉默。
金德强车上的北斗行车记录仪为什么会掉线?金德强是否改装了北斗行车记录仪?
这个记录仪是哪个公司开发的?是不是强制指定的品牌?该品牌产品合格率多少?
全国一千多万辆货车,这背后的“产品利益链”是怎样的?
公路“三乱”,治理了几十年,有没有治理好?
……
没有媒体追问,也没有学界精英发声。
“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对比2003年,今天的大多数精英知识分子已经缺少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一个一个成为明哲保身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很久没有在公共事件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了。只要事情损害不到自己,就都是岁月静好!
去年年初,网上曾流传一首名为《奇观》的诗:
在一个将近100人的高校校长微信群中从冠状病毒爆发一直到今天
既没有一个人退出群也没有任何人发过任何一条信息连一个字也没有我好像进入一块墓地里
虽然无法从这首诗中得知,这是怎样一个群,群里都有哪些大学的校长,但可以印证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也很难在传统媒体上看到哪位大学校长的反思评论,社交媒体上也没漏出哪位校长关于疫情的只言片语。
“责任是知识分子之本……沉默不语将是一种罪责。”但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年来,大量的公共事件面前,法学专家、媒体精英、大学校长、作家……集体缺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连声音都没有,更别提质疑和批判了。
这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集体失职。
法学专家、媒体精英、大学校长、作家,这些社会精英,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良心和担当,但很遗憾,我没看到良心,也没看到担当,只看到集体缺席。
今天的很多精英知识分子,越来越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他们熟谙各种规避风险的技巧。他们只会在安全的地方出现,收获掌声和喝彩,然后顺便将他人的苦难变现。
金德强的“死谏”,这些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精英知识分子是视而不见的。这个群体已经彻底堕落,他们习惯了沉默,甚至连一句假装的悲悯都懒得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