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放三胎?国家或许已经决定在生育率上「躺平」了……

维罗阳光 2021-10-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洋富商 Author 南洋富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微信公众号“南洋富商”

ID l nanyangfushang

作者 l 南洋富商





01 人口问题并不那么严重,别想太多




开放三胎,很多人开始吐槽。



有些人觉得国家要撑不住了,所以必须要开放三胎。



也有人觉得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鼓励三胎,比如对多胎减税、对未婚的单身汉加税、给孩子大笔的奶粉费、教育费,甚至给多胎家庭高考加分、赠送买房资格。



更有些人觉得,只要大家都不生,政府就不得不加大各种给多胎孩子的补贴。



以上可能都想多了。



人口问题真的没那么严重。或者说根本没问题。



之所以开放三胎,主要是因为没必要计划生育了,或者说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放松,慢慢恢复到自由生育状态。



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并不是很重要的事。加拿大那么大的土地,也就3700万人口。澳大利亚那么大的土地,也就2500万人口。这些国家没法维持了么?并没有。



有些国家人口密度超大,比如印度的人口可能已经超过中国,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三倍。孟加拉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10倍。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是中国的60倍。即便是日本,人口密度也是中国的2.5倍。



这些人口稠密的国家没法生存了么?似乎也没有。



无论人口稠密的国家,还是人口稀疏的国家,都有贫穷落后和富裕发达的。可见国家是否富裕发达,人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人口会带来一些红利,比如制造业需要大量年轻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会让第三世界国家依靠世界贸易体系,占据很多产业份额从而脱离贫困。



但是人口高度老龄化、年龄中位数高达47岁的日本、德国,接近40岁的美国,并没有衰退落后的迹象,而年龄中位数20多岁的印度、菲律宾、非洲,距离美国、德国、日本依然还有很远的距离。



所以,无论人口数量,还是年龄结构,都不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或许有人担心养老问题。这也不是大问题。没有很多年轻人照顾的时候,老人就自己照顾自己,自古以来全世界很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都是这么过的。



养老的质量会下降?那是必然的。当全社会进入高龄社会,你若还指望像人口红利期那样享受年轻人多而老人少的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你得降低期望。




02 鼓励生育很难,新加坡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生活太难绝不是合适理由。你想想四十年以前的生活有多难,收入不足以吃饱饭,一年的布票只够做一件衣服,买一辆自行车或电风扇需要三个月收入,一辈子的积累也买不起一张去美国旅游的机票,一个县买得起小轿车的也只有屈指可数几个人。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何止容易十倍。



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刚独立,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大多数人都是勉强混饭吃,一个星期能吃二顿肉就算不错的家庭。但是那时候的新加坡穷人生孩子,很多都是十个八个。我一个新加坡朋友有十二个哥哥姐姐——都是同一对爹妈生的。



当年新加坡生育率极高,跟中国类似:越穷越能生。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学历高的人不愿生孩子,大量繁衍的都是最底层低学历穷困家庭,这让新加坡政府很担心——如此以往,未来新加坡人口素质会飞速降低。



1970年,新加坡实施计划生育,通过房屋限制、取消津贴等经济杠杆,降低国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生育意愿,李光耀一度被诟病为「纳粹生育观」,因为他鼓励高学历者多生育,建议低学历者「生二个就够」。



到1985年人口生育率为1.6,已低于正常人口替代率的2.1,此时政府及时放开,鼓励生3-4孩。



现在,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经不亚于美国,平均教育水平已经远超美国,但是出生率降到世界倒数第一,比日本还低。



新加坡政府施展各种政策激励生育。生育孩子的父母可立即拿到一笔8000-1万新币(4-5万人民币)的现金奖励;婴儿将收到「人间开门红包」,只需父母在银行提前为小孩注册个人账户,就能收到政府打来的3000新币(1.5万人民币)。



2015年起新生儿可自动获得医疗津贴4000新币、婴儿照顾费600新币、幼儿园学费补贴170新币,低收入家庭还可另外获得育儿费440-540新币、上学资助费240新币。



但是这些补贴有用吗?对于不惜代价养孩子的家庭,依然杯水车薪。



我们来看看2015年以来新加坡的出生率---即便是宗教信仰鼓励生育的穆斯林马来人,出生率只有1.8左右,低于2.1的正常人口替代底线。华人和印度人,这两个族裔以前都以热爱生孩子而文明世界,并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新加坡他们的出生率早已降低到1.0。



从新加坡的实践看,靠生育津贴刺激生孩子,是无效的。新加坡实行生育奖励制度以来,生育率依然连年下降。



如果你回顾一下历史,就会知道,自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中国一直关注新加坡,并且从新加坡学习很多经验教训,新加坡就是个华人社会领跑的先锋试验场,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最有启发。



现在,面对新加坡刺激人口毫无作用的奖金激励,你以为中国政府还会去学习「新加坡经验」吗?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比新加坡晚了大约10年,开放生育则比新加坡晚了三十多年。



现在的中国人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生活质量,已经远远超过1985年的新加坡。在这样的环境下,开放生育已经太晚。




03 中国并不缺人口




虽然新加坡人口密度远大于中国,又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水、能源、粮食,都需要外国进口),但是新加坡却依然认为需要增加人口,因为人是这个国家唯一的资源。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人从来不是负担。通过自由市场交换,无论缺什么,都可以从市场上得到。大家都干自己最擅长的行业,并不需要什么都自己做,做生意交换,是大家都挣钱的双赢。



所以,新加坡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如饥似渴的。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但是,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首先,由于各种原因,一个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趋势,已经成为现实。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首先,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已经不明显。新一代年轻人不愿去制造业已经是一个现实,优秀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更是不愿去工厂上班。前些年,房地产和其他行业,更是对制造业人才釜底抽薪。



所以,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已经减弱,有许多国家的制造业可以代替中国。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未来的衰退已经成为现实。



在养孩子付出成本极高的时代,你让一个花很多金钱和精力,静心培养的高学历孩子去制造业,就是整个家族希望的落空。



而制造业的利润和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决定了制造业不可能有高利润,也就无力为这些精心打造的寄托全家希望的孩子支付高工资。



所以,即便生三胎,甚至四胎,也无法为制造业充血。



一旦失去竞争力,其他国家就不在乎把中国从产业链上剔除。中国的「全球化」已经不再存在。未来的方式,正如中国高层领导高瞻远瞩指出的:



「内循环」和「准备过苦日子」。



用当年的话来描述,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要提倡的,是在新形势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一旦脱离全球化,进入内循环状态,就不再需要大量的制造业人口,反而要大量消化制造业过多的人口。



甚至类似于「上山下乡」之类的活动,也还可能提倡。



外卖,快递,电商,大众创新,返乡创业,鼓励养蟑螂,都可以消化大量暂时没有合适岗位的人口。最近几年飞速增长的保安、辅警人数,也消化了很多原本应该进入制造业的人口。



对老人和即将退休的人,当然希望未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这关系到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有大批年轻人为他们支付社保医保,还是贫困潦倒,就跟出生率密切相关。



但是站在国家的全局,或许并不觉得人口太少。即便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已经是很大问题。虽然关在学校里多读几年书,可以让就业困境缓解几年,但是也就是几年而已。



大量失业人口会引起社会不安。若是大量年轻人失业,更容易诱发不稳定因素。因为一个社会的激进程度,通常和年轻人比例紧密相关。




04 人口会继续下跌




刺激生育的力度,要达到让如今的青年人满意,是远远超越国力的。这一点就决定了国家的任何奖励,都不可能有效促使生育。这方面中国和新加坡没有大区别。



有人说可以采用高考加分、买房指标之类的办法奖励生育,但是这种做法很难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现在,最有舆影响力的人,正是最不愿生育的城市中产阶级。



有些国家可以采取吸收大量外国移民补充人口。比如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法国,都有大量外来移民。但是中国不大可能。因为中国民众有强烈的华夏汉族意识,若是移民几亿外族进来,势必引起动荡。



中国未来的政策,应该是对人口基本上不干预。



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越来越脱离全球化、自力更生的中国,也并不需要大量人口。增加人口和劳动力不是国家迫切的任务。



所以,指望近期有什么大的促进生育率的措施,是不大可能的。生育率也还是跟以前一样,没什么变化。



喜欢本文,请点击”分享“,”点赞“, ”在看“, 给个三连,非常感谢。


好文推荐↓↓


人类文明能进步,全靠不听话


不想国家被人霸?多生孩子早成家!


把某些人当成动物,能理解很多问题。


世道变坏,都是从“道德家”热衷讲述道德开始的


神曲《我为祖国生二胎》出炉,德云社都自叹不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