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卷风箱里的家长,不妨学学詹青云父母。

维罗阳光 2021-10-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纬西东 Author 童大焕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经纬西东”

ID l beiyou-talk

作者 l 童大焕



01



内卷就像风箱里的老鼠,再怎么努力,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原地踏步。



02



最近一个叫詹青云的演讲视频在朋友圈反复刷屏,从“恶法非法”,到“知识不是芯片”、再到“人生选择”,“年轻人应该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等等。


一查资料,这是个了不得的人:


詹青云,1990年出生于贵州,贵阳市第一中学2008届毕业生,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2014年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并夺取冠军,同时获最佳辩手。2015年参加《精彩中国说》获得节目总冠军。2017年参加CCTV4的《世界听我说》获得节目冠军。2018年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获得总冠军,并获总决赛“最佳辩手”。2018年9月参加网综《奇葩说第五季》。2019年参加网综《奇葩说第六季》,并获得BBking称号。2020年1月出任拉勾招聘加油官。



03



詹青云的辩论风格很少煽情,也不是通过搞笑的段子吸睛,而是凭着实打实的学识去辩论。


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是她一段关于“知识”的辩论,其对知识边界、知识获取的把握,令人击节拍案:


一个知识领域之内的能力是从学习这门知识的过程中来的。知识只是工具,它再好只是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所以我们今天对待知识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知识的价值。


知识不是真理摆在那里,它是人去验证,去探索,去相信的东西。


百度百科是我的工具,可是我一旦相信了这个百度百科所有的排序都是正确的,它所有的信息都是真的,它就不是我的工具了,它可能是别人利用你的工具;如果所有人都相信了它就是真的,甚至不是人的工具了,它变成了人的主宰。


我直接获得知识显然省略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比如说我学法律,我脑海里没有装着法律条文,不可以朗诵法律,可是我在学法律的过程中,我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我应该选取什么什么才是重要的,我未来当律师靠的也是这种判断力,而不是我的背诵能力,决定了你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律师,我们今天不是活在一个知识被锁在庙堂里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我们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越我们储存它速度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熟能生巧的一种直觉,它是不可以被存进芯片的,而你的芯片让你误以为你懂得了一切的芯片,它给你的是不必要的知识,它拿走的是你必要的智识。


人类和知识永远是在互动中进步的,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不是服从,我们回想历史,那些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年代,比如说法兰西画院的院士老爷爷们,他们第一次在秋季沙龙上看到印象派的画作,从他们的知识出发,就完全不是在画画,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就把他们脑海中的知识同步给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古典油画的专家,我们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拥抱莫奈和梵高。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的物理学家们欢聚一堂,开尔文——热力学单位的那个开尔文,他发表演讲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就把这些最顶尖知识专家的知识同步给所有人,我们相信,那就是物理学的大厦,就不会有20年以后完全拆毁了这座大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人类的知识之所以能够不停进步,是因为我们幸运地在历史上从不曾有过一张芯片、一个人、一个权威、一个团体可以替所有的人拍板,什么是对,什么是真,什么是知识。


为什么电脑和电脑之间进行传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在这个电脑上编辑的word文档,在这个电脑上可以一模一样的格式打开。但是人和人,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坐在同一间教室,对着同一本教材听同一个老师讲课,我们可以学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别说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就哪怕是一本百科全书,哪怕是这个百科全书中的一个词条,在它进入我们脑海的时候,它会激发几百万个神经元,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激发不同的几百万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以不同的方式传递。这是人,我们是人,所以传输知识不可能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知识是必须有一个知道的过程,它才成为知识,才成为脑海中的智慧,这个不同的智慧是我们读哈姆雷特读出来的,1000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叫人类之光;而不是那张一模一样、人人相同、所有人相同的芯片是人类之光。


如果这张芯片明明只包含了数据,却号称自己包含知识,那么它是可笑的;如果它妄图用一套标准化的神经网络去取代人世间的亿万种可能,那么它是可怕的。



04



上述一段不太长的辩论,讲的是关于“知识”的三个问题,虽然属于“常识”,但很少有人讲得这么清晰而透彻:


第一个问题: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完全相同的知识,不同的人读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光有知识的结论是不行的,必须深入方法、逻辑和求知的过程。得我结论者死,得我方法者生;结论因时而化,方法万古如新。所以,要想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必须亲历学习、思考、探索、实践、验证的过程。必须亲历亲为,任何人无法替代。


第二个问题:既有知识可以被格式化、被书本化,存进电脑、芯片和书本里,但知识的运用、验证、发展甚至推翻,永远都是“在路上”,知识不是芯片和书本存储的记忆,知识,是我们在思考在探索的每一个过程。因此,知识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垄断。


第三个问题,也是前面两个问题的延伸:知识永远只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学习、思考、验证、发现过程中,“历史上从不曾有过一张芯片、一个人、一个权威、一个团体可以替所有的人拍板,什么是对,什么是真,什么是知识”。任何“妄图用一套标准化的神经网络去取代人世间的亿万种可能”,其不仅可怕,不仅扼杀知识进步与创新;而且注定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是可笑的小丑行径。



05



詹青云的思路这么清晰、履历这么光鲜,让我不由自主地关心,她是怎么长成的?


詹青云1990年出生于贵州一个普通工薪家庭,虽不是富庶出身,但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却非常开明,不会刻意给她施压,也不会对她放任不管。小的时候,詹青云成绩并不好,但她母亲却不断开解她说,有个词语叫做厚积薄发,不聪明的小孩也可以通过积累和努力成为全年级最聪明的小孩。而她父亲则说,66是个吉利数字,100分的试卷能考66分就足够。


在父母的不断鼓励下,詹青云继续努力学习,并养成了不放弃的坚韧品格。长时间的坚持不懈,在进入高中后开始有所回报,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她的学习成绩飞跃提升,班里名次名列前茅,可能真的是应了母亲的那句厚积薄发吧。到高中后期,因为詹青云总考年级第一,可能获得保送北大的名额,学校领导告诉他的父母有了保送这根定海神针,孩子就不需要有太多心理压力,照平时的状态学习就很好。但没想到的是,称霸高三年级的詹青云却因为化学没拿A,而不符合保证条件中“全部科目A”的要求,从而失去了保送到北大的资格。这时候的父亲依旧安慰鼓励他,说这也没关系,凭本事考上才叫真厉害。


父亲总能以轻松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意外之事。詹青云深受父亲的影响,她也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她相信自己有实力争取最一流的学府。


2008年,詹青云以贵州省前五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北大分数线,并同时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顶尖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而香港中文大学相比北京大学,还额外提供了高额奖学金。考虑到自身家庭经济方面的因素,詹青云放弃了北京大学,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本硕连读攻读经济学专业。


因为成长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中,詹青云自小就拥有了自信的心理盾牌和淡定直面一切的勇气。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尤其是孩子早期品性养成是多么的重要。从詹青云的成长经历来看,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支持与鼓励远比批评来得好,再加上恰当的引导,轻松的生活学习氛围,孩子便能更快的独立并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健康。在学习之余,詹青云组织过支教团队,做过丰富生活的小记者,而她始终坚持着独立处事,也锻炼了她的思维能力和坚毅性格。她想要看到更多的世界,成就更优秀的自己。没有哪个人的优秀是一夜之间促成的,如果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始终前进,谁能通往成功的彼岸?


硕士毕业后,詹青云获得了不错的攻读博士的机会,一个是留校继续读博,另一个是前往北京大学攻读博士。但这两个令人艳羡的机会,詹青云都放弃了。在朋友的鼓励下,她选择尝试了lSAT,通过这项考试之后,高分给了她前往哈佛的机会。这个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孩,在想要出国留学时,被高额学费、生活费、往返国内的交通费难住了,家里无力负担她的这些费用。可这又如何,为了梦想,哪怕借贷,也绝不妥协。在所有人惊诧的目光下,詹青云请求父母帮她贷款100万,助自己完成“更优秀的自己”的梦想,学有所成时,她会自己还清这笔钱。


很多人都佩服詹青云的勇气,与为自己想做的事义无反顾的精神。就像来自北京大学的薛兆丰教授评价她时说的:詹青云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但是在思想上她一点也不穷。就这样,哈佛大学里有了一位攻读律师专业、名叫詹青云的法学博士,她比身边的人更加努力,因为清楚未来要承受的重量,也明白自己的选择终由自己买单。生活带给她的压力不仅没有让她后退,反而让她勇往直前,她勇敢地在每个舞台上表现着自己,法律给了她更多面对生活的底气和勇气,在她的不断努力下,她成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师。2019年,詹青云获得美国纽约律师执业资格注册,现在她已经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欧华律师事务所驻日本东京办公室的一名律师。


詹青云以上经历,来自“子牙童趣”视频介绍。



06



詹青云的成长历程,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90%归家庭,10%归学校。虽然她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 ,学历和辩论都只是起点,甚至只是事业人生的花絮。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詹青云能有今天,90%以上靠个人努力 ,10%靠学校培养。但这90%的个人努力里,相当一部分,靠的是从小在家庭中的性格与习惯养成。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养成,一半靠天生,一半靠家庭。


她貌不惊人,家庭只是普通工薪阶层(正是教育内卷最严重的白领或中产阶层),高中以前成绩并不好(小学和初中正是追名校、追学区房、竞相补习的教育内卷最严重的年龄阶段),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都只能算一般。


但是,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詹青云对待自己和学业的态度:“父亲总能以轻松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意外之事”,“厚积薄发,不聪明的小孩也可以通过积累和努力成为全年级最聪明的小孩”,“66是个吉利数字,100分的试卷能考66分就足够”,是这些东西,给了她从容、淡定面对眼前弱势的自信和坚韧,以及不断进取的信心、恒心和勇气。


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个貌不惊人、早年学不出众的女孩,成了拥有自己内在顽强内驱力的人,有自己明确的追求,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像贷款100万元去留学这件事,对于一个贵州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和孩子来说,是一笔巨款。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她的内驱力有多强。


当然,香港的求学经历,也打开了她的视野。


一个人的一生,最终是靠内驱力驱动的。正如詹青云在辩论中说的:“年轻人是要为世界拓宽边界,是要让所有人有机会把道路走宽的。”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每个人只有自己为自己拓宽边界,自己为自己把道路走宽。



07



在教育内卷的道路上,现行教育制度的安排,不合理因素占40%,家长们的不明智因素,占60%。诚如法学教授罗翔所说,如果我们真实地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内卷不可避免。都在比拼,都想成为人上人。人最重要的是和自己比,我们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刻苦,我们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变得更好,我们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朝着那个完美的人去前进。


当你自己和自己比,并且每天都在努力的时候 ,发现自己过一段时间就变得更好,从此越来越自信;


当你每天和别人比,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时候,发现自己有可能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气馁。


所以,教育的本质,不是和别人竞争,而是和自己竞争,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发现、发展、发挥一天天比过去更好的自己。


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08



深陷内卷油锅里不能自拔的家长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教育都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事情 ,没有认识到,父母、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第一责任人,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比学校的教育更为重要和根本。


如果说,学校教育主要教知识,那么,父母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教的是孩子对待知识与社会人生的态度、方法。知识是鱼,对待知识与社会人生的态度和方法是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正如詹青云在关于知识的辩论中所言,“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坐在同一间教室,对着同一本教材听同一个老师讲课,我们可以学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你从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才能得到的“获取知识的工具”,也就是对待知识、社会人生、成绩与挫折的态度与方式方法不同。


在无限知识无限免费公开的时代,这种对待知识,对待社会人生,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与方式方法,才是我们进击事业人生的唯一工具。



09



在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是否可以大致做这样的6:3:1划分


6成靠个人天赋和志向,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也是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青铜放到哪里去冶炼,都不可能产出黄金。


3成靠父母家庭教育,一对成功的父母往往教出一群成功的孩子,一对失败的父母往往教出一群失败的孩子。对待知识和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方式方法正确,可使孩子们万类霜天竞自由,即使发展道路不一,大方向不会太差。


1成靠学校教育,同一教材同一老师同一课堂,几十名学生收获的完全不一样。


教育内卷的本质,是把100%的希望和努力 ,寄托在了只占10%的学校教育上。焉能不卷?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好文推荐↓↓

李承鹏写给儿子丨高考不考的7点,真正影响你一生

奖金100万美元!2020年“诺贝尔教育奖”为何颁给了他?

钱理群丨好人要联合起来,因为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在灾难面前,请检查自己和孩子被驯化的程度

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你却还是原来的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